2023-10-13 15:51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涂秀虹

【国学经典导读】

 

《西游记》导读

涂秀虹

 

继《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之后,明代出现了一部具有强烈浪漫精神的奇书——《西游记》。作为一部杰出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不直接抒写现实生活,但它神幻奇异的外表下,蕴涵着作者对世态的讽刺批判,对人类争取自由、向往美好境界而勇敢探索精神的歌颂。《西游记》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唯一一部儿童文学,但其深厚的意蕴和妙趣横生的故事对读者的吸引不为年龄所限,至今仍为电影电视动漫改编所青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拥有最广大读者的一部传世经典,孙悟空的形象陪伴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成长。

 

《西游记》,一百回,(明)吴承恩著

一般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约公元1500—约1582年)。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吴承恩少年即有才名,但文场不利,嘉靖二十三年(1544)才得补岁贡。曾任长兴县丞、荆府纪善等职,但时间都不长。晚年归居家乡,闭门著述。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按吴承恩《禹鼎记》序所述,吴承恩 “幼年即好奇闻,在童子社学时,每探野史稗言……私求隐处读之。比长,好益甚,闻益奇”。好学好奇,丰富的知识,幽默诙谐的性格,颠沛坎坷的人生经历,使他对现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认,这些都是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重要条件。

《西游记》被认为是中国小说史上由世代累积型小说向文人独立创作小说过渡的作品。从世代累积的角度说,《西游记》与《水浒传》相似,演述故事有其历史依据,且经历了漫长的民间传说和艺人创作的过程。唐代僧人玄奘西天取经实有其事,玄奘口述、门徒辨机辑录的《大唐西域记》记载此西行程途,后来玄奘弟子慧立、彦悰撰写了《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此后关于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大约北宋时期成书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已初具《西游记》之轮廓,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为孙悟空之雏形。宋元时期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剧。元末明初出现了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在此前后,还出现了《西游记平话》,在主要人物、情节和结构上为《西游记》小说的写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西游记》小说是吴承恩对历来西游故事的总结,更是吴承恩天才的创作。《西游记》以其统一的艺术风格、神魔故事蕴含的现世关怀,体现了文人创作的个性色彩。

由于《西游记》神魔小说的特征,以幻境的形式反映现实,学术界对《西游记》的创作主旨和主题思想历来歧见并出。因为取经故事先天所具的宗教色彩,争议首先集中在《西游记》对儒释道三教的立场上。“道士说,这部书是一部金丹妙诀。和尚说,这部书是禅门心法。秀才说,这部书是一部正心诚意的理学书。”(胡适《西游记考证》)明清时期的文人还多从三教合一、从心学的立场出发论述《西游记》的象征主旨。小说中的确多有禅论,道家术语也不时可见,但佛道之论有时也杂糅在一起,同时,小说既明显地抨击了道教,对佛教的态度也多有否定和揶揄,故事叙述中还常有佛、道的常识错误,所以,作者的佛道修养其实不多。小说写定之时正是三教合一思想盛行的时代,也是王阳明心学盛行的时代,小说确实兼容了儒释道三家的心性修养理论,而小说高扬人的价值,求取真经的过程可看作心学“知行合一”思想的体现。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作者根据取经故事情节的需要,顺手拈来所涉及的一些东西,既不成体系,作者主观上也显然没有通过小说宣扬某种教义的意图。因此,二十世纪初胡适和鲁迅的观点是值得关注的。胡适说:“这部《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它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它至多不过有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它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则说:“作者虽儒生,此书则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已久,故其著作,乃亦释家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元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 “游戏”、“玩世”、“滑稽”,实际上触及了《西游记》作为小说的娱乐性和思想性特征,或者,胡适和鲁迅至少感觉到了小说主旨的复杂状态,而不急于为它定性。

《西游记》是由吴承恩写定的,体现了写定者现实体验和现实关怀,但写定者的信仰和思想未必单一,而取经题材又经历了世代累积的过程,吴承恩的写定积淀了很长时间内广大民众的生活体验、观念意识和精神心理,融合了大众文化的智慧和诙谐。层积的历史、现实的折射、讽刺与幽默,借助取经故事的框架,以富于想象的神话形式,恢弘壮丽、谐趣横生地表现出来。小说原型中取经故事的宗教性质已经淡化,在相当程度上产生了“童话”和“寓言”的性质,因此《西游记》成为了一部“成人童话”、“跨时代寓言”。内容纷纭复杂,没有单一的主旨,是这部小说的特点之一;而神魔幻想的故事形式可承载不同时代读者的多元解读,则是这部小说的又一重要特点。

《西游记》由三部分构成:前七回为第一部分,写孙悟空的来历,包括猴王出世、求道学艺、闯龙宫地府、大闹天宫等内容。第八至第十二回为第二部分,写唐僧取经的缘起,包括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太宗入冥、刘全进瓜、玄奘奉诏取经等内容。第十三至第一百回为第三部分,写唐僧师徒四人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终成“正果”。

《西游记》对此前取经故事的超越,首先在于确立了孙悟空在小说艺术结构中的中心地位,以神佛或圣僧为中心的宗教故事,变成了一部孙悟空的英雄史。小说描写了孙悟空的人生历程,从他的出生、成长、奋斗,到“功德圆满”,成为“斗战胜佛”,走完人生之路而达到超凡入圣的最高境界。

《西游记》设置了取经四众,以唐僧师徒的活动贯穿全书始终,采用单线发展的串珠式线性结构形式,以人物为中心依次展开情节,人物的行动和奇遇构成小说的主体,因此,情节的展开又具有游记性,可称之为“奇遇小说”。 小说最为精彩的是那些贯穿在取经主线上相对独立的故事,写得曲折巧妙,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例如“三调芭蕉扇”,在孙悟空要借扇与铁扇公主不肯借扇的主要矛盾中,夹入牛魔王妻妾的矛盾,使故事既尖锐紧张,又富有人情味。作者又顺手拈来地建构了牛魔王的神魔家族,牛魔王、铁扇公主、玉面公主、红孩儿、如意真仙,以其亲属关系而使相对独立的情节前后勾连,成为《西游记》结构故事的一种巧妙方式。

亦真亦幻、寓庄于谐是《西游记》的重要艺术特征。作为神魔小说,它的故事大多是虚构的,形式是幻想的,笔墨是游戏的,但在客观上却切中了时弊,反映了明中叶以后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郁郁不平之气。无论是孙悟空大闹天宫,还是师徒四人西行取经,一路上经历的千难万险,都既是活泼有趣的神异故事,又是现实生活的艺术变形,对社会生活有着鲜明的针对性,揭露、讽刺、劝惩,具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寓意。作者通过神异故事,寄托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愤激之情,把取经故事的宗教主题改造为社会主题,将生动有趣的神话描写与严肃深刻的现实批判相结合,表现了讽喻现实的创作意图。

《西游记》高度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它构筑了一个变幻奇诡而又真实生动的神话世界。小说对奇幻世界的描写真实可信。比如蜘蛛精的盘丝洞,被一片“如雪又亮如雪,似银又光似银”的丝网笼着,“看见那丝绳缠了有千百层厚,穿穿道道,却似经纬之势;又用手按了一按,有些粘软沾人”。这些描写虽然是虚幻的,但因结合了蜘蛛的特征,因而使人感到真实可信。

亦真亦幻和寓庄于谐的艺术特征也表现在对神魔形象的塑造上。《西游记》中神魔形象的奇幻特点,主要表现在奇特的形貌,奇特的武器,变幻莫测的神通,超越自然的生命,同时,又都各具人性特征。《西游记》中很多神魔形象都塑造得非常成功,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艺术形象。孙悟空有上天入地、腾云驾雾的本领,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拔一根毫毛能有七十二番变化,使的武器是顶天立地的定海神针。猪八戒是天蓬元帅下凡,也能腾云驾雾,使一把钉耙,本领虽不如孙悟空,但也颇能变化。作者夸张地描写孙悟空、猪八戒神奇特征的同时,常常抓住他们的动物性开着善意的玩笑,如孙悟空的生性好动、雷公脸、藏不起来的猴子尾巴,猪八戒的莲蓬嘴和蒲扇耳,让读者时时记着那是一只天真活泼的猴子和一只憨态可掬的猪。孙悟空是高度理想化的形象,顽强、勇敢、机智,成为中华民族英雄品格的象征,但这一形象也是立足于现实的,他也有不少缺点,如心高气傲、争强好胜、喜欢奉承等。猪八戒则是取经队伍中缺点最多但又最讨人喜欢的角色。他吃苦耐劳,浑厚憨直,但人类的许多生物本能和人性弱点都相当集中地反映在他身上,如自私、贪吃、好色、懒惰、缺乏理想与抱负等等。小说诙谐幽默地表现这些缺点,使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更具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也更真实可爱,谐趣横生。

《西游记》虽是神魔小说,但形象塑造的艺术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取经四众的形象塑造已经超越了类型化的限制,而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唐僧是取经队伍的领导者,一个虔诚的圣僧,为了“普救大众”,在取经途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过取经的决心,他严守佛教戒律,金钱、美色都不能动摇他的信念,不能破坏他的操守。但是,唐僧又有着凡人的弱点。他胆小怕事,懦弱无能,不通情理,迂腐固执,是非不分,喜听谗言。作者没有把他写成法术高超的神仙、十全十美的圣人,而是把他塑造成一个有较多缺点的凡人,这样的唐僧形象真实可信。

《西游记》的语言艺术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形成了通俗、风趣、诙谐的语言风格。叙述语言明快诙谐。唐僧师徒四人的语言,则个性分明又生动有趣。即使非主要人物的语言,也是诙谐有趣的。如孙悟空学道归来,对众猴精道:“小的们,又喜我这一门皆有姓氏。”众猴道:“大王姓甚?”悟空道:“我今姓孙,法号悟空。”众猴闻说,鼓掌欣然道:“大王是老孙,我们是二孙、三孙、细孙、小孙── 一家孙,一国孙,一窝孙矣!”《西游记》融合了许多方言、土语、格言和古话,如“美不美山中水,亲不亲故乡人”,“曾着卖糖君子哄,到今不信口甜人”等等,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群众语言,内涵丰富,富有哲理,生动活泼,幽默风趣。

《西游记》的版本比较复杂,今存最早的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金陵唐氏世德堂《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一百回。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西游记》是以世德堂本为底本的整理本,便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