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白香山集》导读
刘曙初
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有的直指时弊,关心民瘼;有的书写人生的闲适,表现轻松惬意的心境。在白居易身上,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士大夫对待“仕”与“隐”的一般态度:既重视社会责任,也追求个人幸福。白居易安分知足的个性让他成为后世很多士大夫模仿的偶像,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影响了中国诗人,也远播东亚其他地区,尤其在日本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白居易在当时就是一位真正的国际诗人。
《白居易集》七十一卷,唐白居易撰。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从曾祖父白温起迁居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白居易出生于河南新郑。祖父白鍠、外祖父陈润都能诗,父亲白季庚游宦四方,担任县令郡佐等较低的地方官。
白居易天资聪颖,六七个月还不会说话时,就已认识“之”“无”字。五六岁就学习写诗,九岁就熟悉声韵。十五六岁后开始勤奋苦读,“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与元九书》),为一生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青少年时代,白居易漂泊四方,接触了冷酷的社会现实,增长了见识,扩大了心胸。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白居易在宣州通过了乡试,次年到长安应省试,进士及第。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白居易通过吏部铨选,与元稹等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公元806年),白居易参加制科考试,与元稹等同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受盩厔尉。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十一月,白居易以盩厔尉充翰林学士,三年四月改授左拾遗,五年五月除京兆府户曹参军,充翰林学士。六年四月丁母忧罢官,退居下邽。九年冬丁忧期满回朝,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宰相武元衡被割据军阀派来的刺客杀死,裴度也被击伤,一时朝野震惊,人心惶惶。白居易迅速上疏要求捉拿刺客,宰相却以为太子赞善大夫是东宫官,不应在谏官之前上书言事,又有人攻击白居易,说白母因看花堕井而死,白居易却作《赏花》《新井》诗,有伤名教。于是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这段时间,白居易政治热情高涨,积极进言,匡补时政,同时也迎来了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新乐府》、《秦中吟》都作于这个阶段。
元和十年冬,白居易来到江州,十三年底,由江州司马量移忠州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朝,除尚书司门员外郎,十二月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穆宗长庆元年十月,转中书舍人。长庆二年,因上书言事不被采纳,主动要求外任,除杭州刺史。白居易在杭州修筑钱塘湖堤,蓄水溉田,并疏浚旧井,颇有政绩。长庆四年杭州刺史任满,除太子右庶子。这时朝廷中牛李党争愈演愈烈,白居易的妻子是牛党重要成员杨虞卿的堂妹,为了避免卷入党争,白居易不愿来到长安这个是非之地,因此请求分司东都洛阳,于是改授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三月,白居易除苏州刺史,二年九月请求休官获准,离开苏州。文宗大和元年(公元827年),白居易除秘书监,来到长安。秘书监是从三品,掌管秘书省,地位很高而职务清简,因此白居易愿意接受此职。大和二年二月,由秘书监转刑部侍郎,刑部侍郎是正四品,品级比秘书监稍低,权势比秘书监大,但白居易这时已经无心宦途,该年十二月请百日长假,第二年三月,假满,罢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此后,白居易主要在洛阳活动,与刘禹锡等其他分司或退职官员吟诗、饮酒、游玩,悠闲地度过余生。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在洛阳履道里的家中病逝。唐宣宗赋诗吊唁:“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引的这句古训,是他一生服膺的信条。以这个信条为基础,白居易综合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在兼济天下方面,白居易主要信奉儒家思想。他希望最高统治者严肃地认识自己对人民的影响,认真地对待自己的行为:“君之静躁,为人劳逸之本;君之奢俭,为人富贫之源。故一节其情,而下有以获其福;一肆其欲,而下有以罹其殃。”(《策林》二十一)他还劝说最高统治者不要因为高高在上而忘记危险,忽略了人民的力量:“至高而危者,君也;至愚而不可欺者,人也。”(《策林》十四)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白居易建议最高统治者虚心纳谏,集思广益:“天子之耳不能自聪,合天下之耳听之而后聪也;天子之目不能自明,合天下之目视之而后明也;天子之心不能自圣,合天下之心思而后圣也。若天子唯以两耳听之,两目视之,一心思之,则十步之内,不能闻也,百步之外,不能见也,殿庭之外,不能知也,而况四海之大,万枢之繁者乎?”(《策林》七十)对待人民,白居易突出了教化的重要性,说:“尧舜率天下以义,比屋可封;桀纣率天下以暴,比屋可戮。斯则由上在教之明验也”(《策林》八),因此他提出要“顺人心立教”(《策林》七)。这些都说明白居易的社会政治思想主要受到儒家民本、德治、教化等观念的影响。
在独善其身方面,白居易更多地是受到了佛道的影响。老、庄都认为事物发展到顶点会向它的反面转化,因此强调要“知足”,反对过分追求。《老子》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庄子·让王》中也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受老庄思想的影响,白居易也有知足的思想,在诗歌中多次流露,如《闲居》:“心足即为富,身闲乃当贵。”《自问此心呈诸老伴》:“心未曾求过分事,身常少有不安时。”老庄认识到事物的发展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因此主张在事物发展的必然性面前,人应该放弃作为,调整主观的心情,去顺从事物的发展,所以《庄子·养生主》说:“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这种思想在白居易的诗歌中也有体现,如《曲江感秋二首》其一说:“穷通与荣悴,委运随外物”、《长庆二年》中说:“置怀齐宠辱,委顺随行止”。
白居易早在贞元十六七年就从僧凝公学习佛教,在被贬江州之后,佛教成为他化解心灵苦闷的妙方,对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晚年在洛阳更是“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之一)。佛教认为人处在生死轮回中,饱受痛苦,只有参悟佛理才能摆脱这种痛苦。白居易也有以生为苦的观念,《白发》中说:“由来生老死,三病长相随。除却念无生,人间无药治。”唐代佛教宗派众多,白居易倾向于南宗禅,是禅宗高僧佛光如满的弟子,为禅宗南岳怀让下第三世法嗣。禅宗认为一切都是空幻不实的,因此要不受外界打扰,体认清净的本心。白居易《寄李相公崔侍郎钱舍人》说自己“荣枯事过都成梦,忧喜心忘便是禅”, 这正是禅宗义理的写照。
白居易曾把自己的诗歌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个部分,其中讽喻诗反映他的兼济之志,闲适诗反映他的独善之义,因此是他本人最看重的两个部分。
白居易的讽喻诗主要作于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之前,其中《新乐府》、《秦中吟》是代表作。这些讽喻诗题材范围广泛,政治、军事、经济、文艺、民风等等都有涉及,全面反映了中唐时代的危机,尤其侧重揭露朝政弊端和权贵的奢靡,反映民众生活的疾苦,如《卖炭翁》《宿紫阁山北村》《红线毯》批判各类统治者对百姓的野蛮剥夺,《买花》《轻肥》描写权贵的奢侈骄横,《新丰折臂翁》写战争留下的痛苦,《杜陵叟》写百姓生活的艰苦和农村的凋敝,《观刈麦》写农民劳动的艰辛。作者立场坚定,态度鲜明,锋芒毕露,抨击的矛头甚至直指最高统治者。白居易的讽喻诗一篇专咏一事,主旨集中,线索清晰,立意明白。经常采用对比的手法,如《轻肥》中把权贵的奢侈与“衢州人食人”的惨象进行对比,让人对当时社会极端的两极分化产生强烈的震撼。诗中的描写生动详细,如《上阳白发人》对上阳宫那种冷落寂寞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卖炭翁》对卖炭翁外貌和心理的描写等等,使作品富有形象美。这些讽喻诗语言朴素,通俗易懂,有时还采用口语,读来琅琅上口。白居易的讽喻诗也有一些瑕疵,部分作品缺乏情感,过于直露,结构上大多采用“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显得重复单调。
随着对社会政治热情的消退,白居易越来越多地把眼光投向个人天地,创作了大量的闲适诗。这些闲适诗有的是写景记游,描写山水风景和各种动植物,展现大自然的美好,如《秋游原上》;有的是描写自己的日常生活,坐禅、读书、饮酒、宴会、欣赏歌舞等等,发现和体会红尘俗世中的诗情,享受人生的闲暇,如《问刘十九》;有的则是抒发人生感悟,多是一些从儒佛道引申出来的浅显的道理,结合人生、社会和历史,娓娓道来,亲切随和,如《对酒》。白居易的闲适诗常常表现出淡泊宁静的心境,态度自然,节奏舒缓,语言明白,风格优美。但是也有部分闲适诗仅仅是留恋物质生活,比较庸俗,还有些闲适诗思想迂腐浅薄,把一些老生常谈的道理反反复复地说来说去,让人生厌,艺术上也存在少数作品过于随意、重复拖沓的缺陷。
白居易《与元九书》说:“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这些感伤诗往往有感而发,情真意切,《长恨歌》、《琵琶行》是其中辉煌的代表作。《长恨歌》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写实,从杨贵妃、李隆基的结合写起,描写二人寻欢作乐,引发了安史之乱,结果唐玄宗逃难、杨贵妃身亡。后半部分从写实走向虚构,写分隔在仙凡两界的杨贵妃和唐玄宗彼此地深深思念,结尾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点题,戛然而止,充满悲剧色彩。诗歌描写生动精致,形象鲜明,充满画面美。节奏安排巧妙,张弛有致,叙述杨李逃难时紧张跳动,叙述唐玄宗返回长安思念杨贵妃时凝重舒缓。语言精致华美,穿插了大量工整的对仗句和声调谐美的律句。全诗结构庞大而严整,围绕杨李二人的欢和恨展开,以承欢开始,以长恨结束。《琵琶行》从“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身上联想到自己的命运,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喟叹,感慨深沉,极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以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莺语泉流、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连串的比喻形容乐声的各种变化,以声音描摹声音,贴切细腻。作品还善于用烘托的手法,以萧瑟的秋景烘托自己与琵琶女的相遇,以秋月秋江烘托琴声骤停后的寂静,以凄切的乐声烘托满座掩泣的哀伤等。《长恨歌》与《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的杰作,赵翼说:“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卷四),认为即使没有白居易的全集,单单这两首诗就可以让白居易永垂不朽。
杂律诗主要是五七言律诗、排律和绝句。有的侧重于写景,如《大林寺桃花》、《暮江吟》,形象优美,语言精致;有的侧重于抒情,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等,在抒情中包含睿智的见解,格律严谨,语气从容;有的学习民歌,通俗朴素,生动活泼,如《竹枝词》《杨柳枝词》《浪淘沙词》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忆江南词三首》等,借鉴民歌曲调谱写新词,成为词的滥觞。
白居易的散文在当时也颇享盛名,如《庐山草堂记》、《与元九书》等,骈散相间,从容流畅。《旧唐书·白居易传》说:“元和主盟,微之、乐天而已。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评价很高。
白居易的诗在生前就流传广,影响大,甚至远播国外,产生国际影响。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说:“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於缮写模勒,鬻卖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又鸡林贾人求市颇切,自云本国宰相每以一金换一篇,其甚伪者,宰相辄能辨别之。”白居易《白氏长庆集后序》也说:“其日本、新罗诸国及两京人家传写者,不在此记”,可见他的作品在生前就已远播新罗、日本。白居易产生巨大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他知足保和、安时处顺的个性。宋代苏轼在《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日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中说自己 “出处依稀似乐天”,诗题中明确表达了对白居易“安分寡求”的欣赏。明代公安派的领袖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都推崇白居易,袁宗道因为喜爱白居易和苏轼,特把自己的书房起名“白苏斋”,袁中道在《白苏斋记》中对比白苏,说:“乐天怀知足之情,子瞻多干世之意,然而祸福之几亦可畏矣,今伯修官渐高,禄渐薄,然每见,必屈指谓余曰:吾数年内归矣。嗟乎!伯修近日所欲同,而吾辈亦必欲其同之者,其尤在白乎!其尤在白乎!”对白居易的景仰情见乎辞,甚至超过苏轼。
现存白氏文集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一个是以绍兴本为代表的先诗后文本,一个是以日本那波道圆本为代表的前后续集本。当代较好的整理本主要有两个:一、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二、谢思炜《白居易诗集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2006、2011年中华书局先后出版。周勋初、严杰《白居易选集》是选本中较好的一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