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18 09: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蔡彦峰

【国学经典导读】

 

《陶渊明集》导读

 

蔡彦峰

 

陶渊明是我国诗歌史上伟大的诗人,被后世尊为“隐逸诗人之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以及他淡薄渺远,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田园诗的体系,从而使中国古典诗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诗文,影响了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陶渊明集》七卷,东晋陶渊明著。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约生于东晋废帝太和四年(公元369年),卒于刘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关于陶渊明的卒年,因他的好友颜延之在《陶徵士诔》中有明确记载,“元嘉四年某月日,卒于浔阳县柴桑里”,无异议。其生年因无明确记载,至今犹有争议。据学者考证,有52岁说、63岁说、76岁说三种,因沈约《宋书·陶潜传》中言“享年六十有三”,故63岁说占主流地位。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也曾出仕,但并不以出处为意,在陶渊明八岁时去世。大约在陶渊明父辈时期,家道即日趋衰落,其出生之后,生活相当艰苦,“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颜延之《陶徵士诔》)。而其所处的年代更是宗室内部斗争激烈,军阀对政权野心勃勃,不断地引发各种杀戮和动乱。

幼年时期的陶渊明多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孟嘉为当代名士,家中藏书甚多,给陶渊明提供了阅读各类书籍的条件,这是造成其思想复杂性的原因之一,并对其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而其外祖父的个性及修养,也对陶渊明此后的性格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陶渊明所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言:“始自总发,至于知命,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逾多不乱。至于任怀得意,融然远寄,傍若无人。”这其实也可以说是陶渊明的写照。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佛玄合流,儒家虽然失去了汉代独尊的地位,却也未完全消失,这造成了陶渊明思想的复杂性,具体表现在,他早期学习儒家典籍及文史等学说,信奉孔子所讲的仁义廉耻,汲取儒家的“君子固穷”和“安贫乐道”的精神;陶渊明对道家及魏晋玄学作了选择性的吸收,形成了委运任化的思想,并以此作为其安身立命的基础。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孕育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忆我少壮时》)的远大理想,因此曾多次出仕。公元396年,陶渊明初仕江州祭酒,之后历任桓玄幕僚(公元399年)、刘裕镇军参军(公元404年)、刘敬宣建威参军(公元405年3月),最后为彭泽令(公元405年8月)。而最后一次任彭泽县令也只上任八十多天就辞官了。萧统的《陶渊明传》中记录了他最后一次归隐的经过:“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授去职,赋《归去来》。”究其辞官原因,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云:“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程氏妹之丧是诗人辞官的理由却并非真正原因,根本原因实在于“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自此之后,陶渊明便彻底地脱离了官场,隐居田园。此次辞官归田,是陶渊明人生前后两期的重要分水岭。

陶渊明多次出仕,每次长则半年,短则数月,频繁地转换于仕隐之间,究其原因,大致有三方面:其一,家贫,为养家糊口而出仕。其二,与当时的政局动荡有关。其三,诗人个性与社会的冲突。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代,陶渊明满怀建功立业的抱负却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介自然,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与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最终弃官归隐,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

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从仕隐的矛盾中解脱出来,亲自参加田园劳动,体会田园生活的平凡、乐趣和艰辛,写下了《归园田居》等多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晋安帝义熙四年(公元408年),六月中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诗人的住宅,使得诗人陷入了困窘的境地,诗人作《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一首。此后尽管生活贫困,但出仕的机会,都被他拒绝了,如“义熙末,徵著作佐郎,不就。”(《宋书·陶潜传》)

晚年的陶渊明,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萧统《陶渊明传》)

陶渊明嗜酒。曾作《五柳先生传》自况,“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则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江州刺史王弘想要结识陶渊明,亦是借酒为媒。好友颜延之留二万钱予陶渊明,更是被他送至酒家当酒钱。酒酣之际,抚弄无弦琴,以寄其意;酒熟之际,取头上葛巾漉酒,任真自然。

元嘉四年(公元427年)九月,陶渊明写下《自祭文》,全文语气沉痛,感情惘然,是诗人去世前不久自忖将归于尘土之时所作。不久,去世,享年63岁。其好友颜延之为其作《陶徵士诔》,私谥“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生平,在《晋书》、《宋书》和《南史》的《隐逸传》中均有记载,一人传记能入三史,足见陶渊明历史地位之重要。

陶渊明的作品现存七卷,诗歌124首,辞赋3篇,纪传赞述14篇,疏、祭文4篇。(龚斌《陶渊明集校笺》)

陶诗的题材主要分为五类:田园诗、咏史诗、咏怀诗、行役诗、赠答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或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清新和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示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如《时运》;或通过描写诗人于田园中的艰辛劳作,表达了诗人辞官归田之后的生活,如《归园田居》其三;或通过田园诗写出了诗人贫困的生活和农村的凋敝,如《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通过这些田园诗,我们可以从中窥见辞官归隐之后诗人或喜或悲的田园生活和安贫乐道的精神面貌。自陶渊明始,田园之美开始作为文人学士笔下独立的审美对象,陶渊明更是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融进其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其诗作如《归园田居》五首、《和郭主簿》二首、《移居》二首、《癸卯岁始春怀古》二首等,以清新、自然、纯朴的特点,成为田园诗方面的代表作品。

陶渊明的咏史诗有三大主题,即思古、伤逝、固穷。其吟咏的对象也可以分为三类。其一是贞志不休、修道苦节的贫士,如孔子、颜回、荣启期、黔娄等人。其二是报国济民的贤人勇士,如荆轲、二疏(疏广、疏受)和三良(奄息、仲行、缄虎)等人。其三是不安于命运摆弄而勇于反抗的斗士,如夸父、精卫、刑天等。这三类人中以贫士的形象最为重要。陶渊明咏史诗的作品多作于归隐之后,作品的篇目主要有《咏贫士》组诗七首、《读山海经》十三首、《咏二疏》、《咏三良》等。这些咏史诗中的人物形象与陶渊明自身形象极为相似,可谓“异体而同构,是他理想人格的自喻”。

陶渊明的咏怀诗如《饮酒》、《拟古》、《杂诗》等多以组诗的形式出现,其咏怀诗意寓深沉,尤其是《述酒》、《读史述九章》等晚年之作,寄托了诗人难言的易代之感。它与咏史诗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以仕与隐为中心,表现出诗人不愿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陶渊明的行役诗是其为官时期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通过描写行役时的辛苦和失去自由的无奈之感,表达了诗人对仕宦的厌倦和对田园的思念及对归隐的向往。如陶集中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等诗作。而陶渊明的赠答诗则主要表现出诗人与其友人之间的真挚友谊,代表作品《答庞参军》。

此外,陶渊明还有部分富有哲理的诗作,如《形影神》、《连雨独饮》等等。

陶渊明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多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而他的散文辞赋与其诗歌一样,粗看似平淡质朴,细读则丰腴绮丽,一扫晋宋文坛的华靡之风,感情真挚,风格质朴,读来趣味无穷。他的《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并序》和《桃花源记》最能体现作者的性情和思想。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写的一篇自传,一百七十多字的文章却生动地塑造出了一个任真自得、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宋书·陶潜传》中有言:“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通过这篇自传,我们了解到陶渊明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一是饮酒,一是著文章。陶渊明读书是“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爱喝酒,不同于其他文人的以醉逃祸或是借酒消愁,而是追求酒所助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他不但爱喝酒,也爱作饮酒诗。萧统《陶渊明文集序》有感于此“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焉。”他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自娱,“常著文章自娱”,并不以写文章作为讨好统治者以谋求官职的途径。

《归去来兮辞并序》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辞”和“序”两部分,序说明了诗人出仕和辞官归田的原因,辞则表达了诗人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悦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和归田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欧阳修对这篇文章予以高度的评价,谓“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

《桃花源记》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花源、小住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和再寻桃花源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世外桃源。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桃花源生活的向往和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其他文赋作品如《自祭文》、《感士不遇赋》、《闲情赋》、《与子俨等疏》等各有其特点。其中《闲情赋》一文尤为独特。此文一反陶渊明诗文的一贯风格,填补了陶渊明作品中没有爱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同时也是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名篇佳作。

陶渊明作品的总体艺术特征是自然。

朱熹《朱子语类》中言:“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陶渊明善于用自然、平淡、质朴的语言写景抒情,写意传神。但必须明确的是,陶渊明诗歌的语言是平易中见精粹,朴素中见华彩。陶渊明诗不同于谢灵运诗的精雕细琢,也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来写诗,他通常是以日常生活的常见事物为对象,如村舍、豆苗、新燕、青松、穷巷等,用白描的手法勾勒意境。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条荆薪,这些普普通通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显示出浓浓的生活情趣,既表现出田园生活的简单美好,也将农村淳朴的风俗表现出来。正如清人赵文哲《媕雅堂诗话》所言:“陶公之诗,元气淋漓,天机潇洒,纯任自然。然细玩其体物抒情,傅色结响,非率意出之者,诗人以白话为陶诗,真堪一哂。”而苏轼则将陶诗语言的这一特色精辟地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阶段,他因作品的独特性,不为时人所重视。其好友颜延之为其作《陶徵士诔》,对陶渊明的人格予以高度的赞扬,但对他的文学作品并未予以评价,仅“学非称师,文取指达”一句而已。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其只字未提,钟嵘的《诗品》谓其为“古今隐逸之宗”,将之列为中品,位居潘岳、陆机之下。至萧统时,萧统将陶渊明的作品进行搜集整理,编成《陶渊明集》,为之写序、作传,并在其主持编纂的《文选》中选录了陶渊明八首诗歌和一篇散文,陶渊明的作品至此得到认可,“余爱嗜其文,不能释手,尙想其德,恨不同时。故更加搜求,粗为区目。……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陶渊明文集序》)

南朝时期,人们多是给予陶渊明人格品质方面的赞扬。盛唐以降,陶渊明的诗文逐渐被人推崇。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将陶渊明与谢灵运并称,“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白居易《题浔阳楼》诗:“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欧阳修诗云:“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王安石《遯斋闲览》云“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苏轼《与苏辙书》云:“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辛弃疾《水龙吟》:“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沈德潜《说诗睟语》云:“陶诗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渊深朴茂不可到处。唐人祖述者,王维有其清腴,孟浩然有其闲远,储光羲有其朴实,韦应物有其冲和,柳宗元有其峻洁,皆学陶焉而其性之所近。”这些都可见陶渊明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历来对陶渊明的研究、注释很多,较好的刻本有:苏写本(绍兴刻本)、曾集本、焦竑本。较好的注本有:宋·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清·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今人通行的版本有:王瑶《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逯钦立《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龚斌《陶渊明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