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
《尔雅》导读
黄黎星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撰的词典,也是最早的名物百科辞典。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国学大师章太炎称其为“厘正故训,纲维群籍之书”。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唐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尔雅》是一部特殊的著作,它是一部汇集、解释各种古籍中词语意义的专著,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撰的词典,是唯一跻身于儒家经典的工具书性质的“小学”著作。
《尔雅》一书的取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合而言之,“尔雅”的含义,是指解释词义近于雅正,合于规范。
关于《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曾有不同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有的把撰著权归于西周初的周公姬旦,有的认为是出自孔子门人。学者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是依托之辞,并不可信。个别学者(清代康有为)则提出此书系西汉末刘歆伪作,也不足为训。对书的内容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尔雅》成书的上限不会早于战国,因为书中所用的资料,有的来自《楚辞》、《庄子》、《吕氏春秋》等书,而这些书是战国时代的作品。书中提到的一些动物,如狻麑(suān,即狮子),据研究,不是战国以前所能见到的。因此,《尔雅》最初成书当在战国后期,由当时的学者汇集各种古籍词语训释的资料编纂而成。至秦汉时期,仍有学者、经师缀辑旧文,采纳新说,加以增益补充,递增而成。例如,《释山第十一》中释“五岳”:“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高为中岳。”据考证,称霍山为南岳,称嵩高为中岳,这都是汉武帝时的事,显然属于汉代学者所增添的内容。《尔雅》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非出自一时之作,是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的众多学者接踵承续而编成的“集体撰著”。
《汉书·艺文志》将《尔雅》归于“孝经类”,著录为三卷二十篇,这是《尔雅》一书著于目录之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尔雅》,存十九篇,与班固所说的二十篇不同,有人认为这主要是分篇的方法不同,而清朝的宋翔凤则认为原有《序篇》亡佚造成的。
《尔雅》全书收录词语四千三百多个,分为两千零九十一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十九篇。《尔雅》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四篇;中卷包括《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八篇;下卷包括《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七篇。这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三卷,是传承已久的分卷形式。倘若就《尔雅》十九篇的内容性质来考察,这十九篇的前三篇与后十六篇有着显著的区别,可以分为两大类: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可以归为一大类;后十六篇根据具体事物的类别来解释其名称,类似今天的百科辞典,可以归为另一大类。
《释诂第一》,“释诂”是解释古代的词,即以今语来解释古语,或者是以雅言来解释方俗之言的。每条中,都把古已有之的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作为被训释的词语,最后用一个当时常用、通行的词去解释它们。例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用最后一个“始”字来解释前面“初”至“权舆”十一个字;“如、适、之、嫁、徂、逝,往也。”用最后一个“往”字来解释前面“如”至“逝”六个字。
《释言第二》,“释言”是以字作为解释对象,以雅言来解释方俗之言,或者是以今语来解释古语。尤以秦汉间的语言文字为多,但每条被训释词的同义词较《释诂》为少,大多只有一两个。例如:“殷、齐,中也。”“还、复,返也。”“茹、虞,度也。”“克,能也。”“弥,终也。”
《释训第三》,“释训”主要解释描写事物情貌的叠音词或联绵词,其中大部分是《诗经》中的词语,例如:“明明、斤斤,察也。”“条条、秩秩,智也。”“穆穆、肃肃,敬也。”也有解释一般词语的,不以叠词为限,例如:“朔,北方也。”“暴虎,徒搏也。”“婆娑,舞也。”“矜怜,抚掩之也。”
以上这三篇,是《尔雅》中收词最多、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它们都是解释一般语词的,所释的词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作为语文词典来说,尽管它的注释过于笼统,许多条目仅仅是同义词表,但是远在公元前二世纪就能产生出这样的著作,这是在世界辞书编纂历史上也堪称第一。
《尔雅》后十六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若按照内容性质来分类,又可以分为五个小类别:
第一小类:《释亲第四》、《释宫第五》、《释器第六》、《释乐第七》这四篇,是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释亲第四》又可以分为“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项,“宗族”即同一父系的亲属,如:“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母党”即母系亲属,如:“母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之王考,为外曾王父;母之王妣,为外曾王母。”“妻党”即指妻族亲属,如:“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姑之子为甥,舅之子为甥,妻之晜弟为甥,姊妹之夫为甥。”“婚姻”指由婚姻关系而结成的亲戚,如:“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姑舅在,则曰君舅、君姑;没,则曰先舅、先姑。”“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
《释宫第五》是关于宫室建筑以及与之相关的道路、桥梁等名称的解释。例如:“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两阶间谓之乡,中庭之左右谓之位,门屏之间谓之宁,屏谓之树。”“宫中巷谓之壶,庙中路谓之唐。”
《释器第六》是关于器用名称的解释,包括礼器、农具、渔具、写具、金属、兵器,以及一些有关服饰、饮食等名称。例如:“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鐐。鉼金谓之钣,锡谓之鈏。”“佩衿谓之褑。”
《释乐第七》主要是解释五声音阶名称以及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大类乐器名称等。例如:“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
第二小类,是《释天第八》一篇,专门解释天文的名称,包括了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共十二类。例如:“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四时)“甘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祥)“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灾)“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岁阳)“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在丙曰修,在丁曰圉,在戊曰厉,在己曰则,在庚曰窒,在辛曰塞,在壬曰终,在癸曰极。”(月阳)“正月为陬,二月为如,三月为寎,四月为余,五月为皋,六月为且,七月为相,八月为壮,九月为玄,十月为阳,十一月为辜,十二月为涂。”(月名)“南风谓之凯风,东风谓之谷风,北风谓之凉风,西风谓之泰风。”(风雨)“寿星,角、亢也。天根,氐也。天驷,房也。大辰,房、心、尾也。大火谓之大辰。”(星名)“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祭名)“春猎为蒐,夏猎为苗,秋猎为狝,冬猎为狩。”(讲武)“缁广充幅,长寻曰旐,继旐曰旆,注旄首曰旌,有铃曰旂,错革鸟曰旟,因章曰旃。”(旌旗)
第三小类,《释地第九》、《释丘第十》、《释山第十一》、《释水第十二》四篇,解释地理之事物名称,内容也相当丰富。《释地》是关于地理方面词语的解释,包括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等七类。如:“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江南曰扬州,济河间曰兗州,济东曰徐州,燕曰幽州,齐曰营州。”《释丘》是关于各种自然形成的高地名称的解释,包括丘和厓两类。如:“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释山》是关于各种山名的解释。如“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锐而高,峤。卑而大,扈。小而众,岿。”《释水》是关于水的各种名称的解释,分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如:“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沃泉县出。县出,下出也。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渎。”
第四小类,《释草第十三》和《释木第十四》两篇,专门解释植物名称的,两篇分别对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名称、形状特征进行说明与解释,包含部分食用谷物的名称,或以雅名释俗名,或以俗名释雅名。例如:“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蔤,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栲,山樗。”“柏,椈。”“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
第五小类,《释虫第十五》、《释鱼第十六》、《释鸟第十七》、《释兽第十八》、《释畜第十九》五篇,专门解释动物名称。《释虫》是关于昆虫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的说明解释。如:“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释鱼》是关于各种鱼类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的说明解释。如:“鲲,鱼子。”《释鸟》是关于各种鸟类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的说明解释。如:“舒雁,鹅。舒凫,鹜。”《释兽》是关于野兽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的说明解释,分为寓属(指寄居于野外的兽类)、鼠属(指鼠类动物)、齸属(指牛、羊、麋鹿之类的反刍动物)、须属(指人、兽、鱼、鸟疲倦、休息或喘息时的动作)四种,其中以“寓属”所收词语最多,占到《释兽》的八、九成。如:“罴,如熊,黄白文。”《释畜》是关于各种家畜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的说明解释,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这六个部分。如:“騋,牝骊,牡玄。”
在历史上,《尔雅》备受推崇。这是由于《尔雅》汇总、解释了先秦古籍中的许多古词古义,成为儒生们读经、通经的重要工具书。在汉代《尔雅》就被视为儒家经典,到宋代被列为十三经之一。事实上,《尔雅》并不是经,也不是某一部经书的附庸,它是一本独立的词典。人们借助于这部词典的帮助,可以阅读古籍,进行古代词汇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增长各种知识。
从汉代开始,儿童在完成识字阶段的教育后,要读《论语》、《孝经》和《尔雅》这三部书。学习《尔雅》可以“博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虫鱼之名,增长各种知识。尽管用今天的标准来看,《尔雅》的知识容量相当有限,但是在古代已经非常可观了。《尔雅》所训释的是先秦经书中的文字名物,故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方面均有重要价值。本来它是解释文字名物之书,用作古人阅读经书的工具。可是由于年代更迭,世事变迁,今天连我们读起那些解释性的词语也觉得古奥难懂了。历史的烟尘掩盖了这些曾经令人感动的名物,但是却永远也掩盖不了它的价值。
《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因此,晚清时期的国学大师章太炎称赞其为“厘正故训,纲维群籍之书”,实不为过。由于《尔雅》在文字训诂学方面的巨大贡献,自它以后的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文字学、方言学乃至医药本草著作,都基本遵循了它的体例。后世还出了许多仿照《尔雅》写的著作,被称为“群雅”,由研究《尔雅》也产生了“雅学”。
《尔雅》注本甚多,有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清郝懿行《尔雅义疏》。通行本有清阮元《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第1版。今人注有徐朝华的《尔雅今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该书文字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并附有笔画索引,颇利于翻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