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9 12: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黎星


【国学经典导读】

 

《春秋左氏传》导读

黄黎星

 

《左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它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春秋》鲁国十二公为次序,将《春秋》中的简短记录,发展成为丰富完整的叙述史事、记载史料的皇皇巨著,展示出春秋时期风云激荡的巨幅画卷,保存了极为丰富、弥足珍贵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史料,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著作。《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此外,《左传》出色的叙事写人的艺术表现技巧,也成为古代史传文学的典范。

 

《春秋左氏传》,简称为《左传》,或名《左氏春秋》、《春秋古文》,三十卷,左丘明撰。

左丘明,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官。《论语·公冶长》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之语,是孔子以尊重口吻赞美左丘明的道德修养。关于左丘明撰著《左传》,汉代学者言之凿凿。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

 

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馀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这是现存古籍中关于左丘明撰著《春秋》的最早的正式记载。西汉末刘歆的《移让太常博士书》称:“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旧书,多者二十馀通,藏于祕府,伏而未发。”至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春秋类著录“《春秋》古经十二篇,《左氏传》三十卷”,自注曰:“左丘明,鲁太史。”其序录中,有关于左丘明撰著《左传》的记载,称:

 

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以立功,就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有所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损大人当世君臣,有威权势力,其事实皆形于传,是以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班固的说法,延承了司马迁、刘歆的观点。这一观点,从汉代至魏晋时期,诸大儒硕彦如贾逵、桓谭、王充、许慎、郑玄、范甯、杜预等,均无异辞。唐以后开始,有些学者怀疑《左传》为左丘明所作,主要的疑点,在于《左传》篇末记载鲁悼公四年的事(《左传·哀公二十七年》记载:“悼之四年,晋荀瑶帅师围郑。”),并称赵无恤死后的谥号襄子,而赵襄子死时,距孔子去世已经有五十多年,以此推论,从而否定左丘明是与孔子同时代的人。考虑到古代典籍(尤其是先秦典籍)在转写传抄过程中,难免出现因后人增损窜入而产生抵牾矛盾之处,后人的怀疑,尚不足以否定左丘明作《左传》的说法。

孔子根据鲁国的史记删定成《春秋》后,《公羊传》、《穀梁传》等,都经由师生父子口头传授,至西汉初才著于竹帛,为今文经学;而《左传》则是古文经,是在先秦时期就形诸文字了。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在左丘明撰著之外,有战国时期其他学者在传抄转录过程中加以部分的增损、改动。

西汉时期,《春秋》三传中,今文经学的《公羊传》、《穀梁传》曾经兴盛一时,而古文经学的《左传》则未立于学官。但是,经过西汉后期以及东汉时期的几次激烈斗争之后,古文经的《左传》逐渐占据上风,经贾逵、马融、服虔、郑玄等经学大师弘扬推广,《左传》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来,西晋的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将原本单行的《春秋》、《左传》集合作解,建构出完整的《左传》学解释体系,并逐渐取代了先前包括郑玄、王肃之作在内的各种注本,成为流传至今最重要的《左传》古注。至唐代,孔颖达撰《春秋左传正义》,为杜预之《注》作《疏》,成为权威的注疏本。

《左传》以《春秋》记事为纲,以《春秋》鲁国十二公为次序,将《春秋》中的简短记录,发展成为完整的记载史料、叙述史事的皇皇巨著,是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著作。其实,《春秋》简略的提要式的记事,只能说是一种“大事记”,而“《春秋》三传”中的另外两部,《公羊传》和《穀梁传》,重点在阐释“《春秋》大义”,并非记事之作,可以说,《左传》的出现,才成就了真正意义上的编年史。确立了编年史的体制,是《左传》在史学上的重要贡献。《左传》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

《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篇末还记载了鲁悼公四年后的史事,比《春秋》所记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多出十三年,共两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的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等,均有记述和评论,展示出春秋时期风云激荡的时代巨幅画卷,保存了极为丰富、弥足珍贵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史料。可以说,如果没有《左传》这部内容丰富的史学巨著,我们今天回望春秋时期的历史,只会是一种迷迷糊糊的混沌状态。

《左传》记述了风云激荡的春秋史,鲜明地体现出春秋这个大变革时代的特征和风貌,具有进步的历史观。《左传》具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维护儒家的礼法观念,重视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尊卑长幼之别,这种“重礼”的思想倾向,在《左传》中多有表现。《左传》因应时代思潮,通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叙述,真实表现了春秋时期出现的“民本”思想。《左传》推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通过叙事写人的方式,彰显了“重德”的理念。《左传》对春秋时期有作为的政治家、有爱国思想的人物、有才干、有节操的各阶层人物,都加以褒扬和歌颂,这是《左传》“重贤”思想的体现。

作为史学著作,《左传》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具有重要的地位,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左传》的叙事,展示了高超的技巧,被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誉为“叙事之最”。刘知几在《史通·杂说上》中说: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馀;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

 

这是对《左传》文学成就的第一次完整而全面的总结。《左传》作为中国第一部大规模的叙事性作品,与此前的任何一部著作相比,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春秋列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政治、军事、外交斗争,许多头绪纷杂、变化多端的历史大事件,都能叙述得有条不紊,繁而不乱,而且能够兼顾情节的曲折生动,造成扣人心弦的效果。由于是编年史的体例,《左传》的叙事主要按照时间顺序来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是,在顺叙的基本模式中,又巧妙地运用了倒叙、预叙、插叙、补叙等多种手法,穿插其间,用精彩的笔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全面清晰地铺陈、呈现出来。清代学者刘熙载评价说:“《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近代学者梁启超也曾赞赏说:“《左传》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

人物是叙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左传》的叙事,离不开写人。据统计,《左传》中或详或略地记载、描写了众多的历史人物,总共有一千四百多人。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有武将、谋臣、学者、说客、史官、祝巫、良医、商贾、宰竖、役人、盗贼、侠勇等等,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各具风采,琳琅满目。一些重要诸侯国的国君,以及重要的卿大夫,如郑庄公、晋文公、楚灵王、郑子产、齐晏婴等,是《左传》重点描写的人物。与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来架构篇章不同,编年体的《左传》,往往把同一个人物的言行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年代里,但是,累积起来,同样塑造出个性鲜明、形象丰满的人物。例如,从庄公二十八年至僖公三十二年,《左传》描写了晋文公从一个不谙世事、安于现状的贵公子,经过十几年的流亡生活的磨砺,成长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并在其晚年成就春秋霸业的经过。因为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写人,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晋文公的形象就展示得生动而丰满。《左传》中还有大量的人物,属于因某一时、某一事而闪现出来的形象,呈现的只是其人生的某个片段,反映的只是其性格的某个方面,但由于善于通过撷取具有特色的言辞与行为,以及某些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来表现,同样具有生动传神的效果。

《左传》对战争的描写,历来备受称誉。春秋二百多年间,战争不断,《左传》对当时各种战争反映之全面,以及对重大战争描述之详尽,是历史上其它史书所不能企及的。《左传》全书共记录了四百九十二起战争,对其中的十四次大规模的战争更是详细加以叙述。晚清学者吴闿生在《左传微》中评价说:“《左氏》诸大战,皆精心结撰而为之,声势采色,无不曲尽其妙,古今之至文也。”《左传》写战争,不仅是单纯地叙述和描写,而是把战争与政治结合起来,从战前写起,明确交代战争的原因,指明战争的性质,分析战争的政治情况,还涉及外交活动,综合分析敌、我、友的情况,以及对战争的准备等等,从而提示战争的胜负绝非偶然,有其不可违背的必然性。在正面叙述战争的过程中,又能兼顾情节的曲折细致,还注意到精彩生动的细节。最后,还对战争的结果和影响进行分析评说。像“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淆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规模宏大的著名战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左传》所记的行人外交辞令也很精彩。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斗争非常尖锐,盟会频繁,攻伐不断,而斡旋其间,就需要行人往来,使臣聘问,谋士游说。《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理富文美,或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或以温文尔雅的辞句阐述利害关系,或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唐代史学家刘知几称赞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史通·申左》)例如,《僖公三十年》所记载的“烛之武退秦师”,整篇说辞不到二百字,紧紧抓住秦晋争霸的矛盾,剖析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告诉秦国,唯有保全郑国作为在中原的东道主,才能牵制晋国,获得最大利益;同时还揭示了晋国东灭郑之后向西扩张的野心。烛之武以鞭辟入里的分析说服了秦穆公,轻而易举地瓦解了秦晋两大国的联盟,保全了危亡中的郑国。这也可以说是世界外交史上运用地缘政治学的杰出范例。

《左传》的语言运用,也具有极高的造诣,简练含蓄、词约义丰。刘知几总结其语言特色说:“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言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史通·叙事》)近代学者梁启超评论道:“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左传》的古代注本,以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的《春秋左传正义》最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清代学者洪亮吉所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等撰著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是清代《左传》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今人的著作,有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伯祥撰《左传读本》,开明书店1940年版;朱东润撰《左传选》,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版;沈玉成译《左传译文》,中华书局1981年版;王守谦撰《左传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均可作为阅读、学习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