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4 21:4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璎 洛



悠悠古都  迢迢大道

——建瓯交通古今畅想曲

 

    

 

 

流金岁月,建溪过千帆

 

建瓯最初的名称,是用当时汉献帝的年号“建安”直接命名的,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以皇帝年号直接命名的一个县。汉末三国时期为闽境第一郡,成为了福建历史上最早的一座“省会”城市。到了南宋,建宁府成为八闽首府,使建瓯这座古城一直被称作流光溢彩的繁华城市。在那段漫长的岁月里,由于陆路交通的落后,水运成了我国城市重要的运输方式。建宁府作为南宋的八闽首府,忆其繁华,亦数依然日夜流淌不息的潺潺河流。走进建瓯,建瓯的骨干河流建溪及其三大支流——松溪、崇阳溪、南浦溪,约1000多年的历史,航道里程198公里。其中建溪至南平航道是闽江上游唯一能通航的航道,自唐以来水运就很发达,木帆船为建瓯水运主要工具。当时内河水连贯护城河,内河两边居民常取内河水饮用,是建瓯的生命之河。走进这段河流,日见船帆不断,夜泊船桅成排。每到夜晚,河面星星点点,非常壮观,曾有“日受千人拜,夜有万盏灯”之说。四条县际航线加上十几座码头形成闽北重要的港口之一芝城港。

芝城港原是自然港,自唐代(804年)以来先后有临江、通济、东门(含通仙门及南门洲)等船舶处(码头)。清道光年间,福州马尾辟为通商口岸,芝城港亦日趋昌盛。江西、浙江部分毗邻地区及县内进出物资均在此转运。江西、浙江、福州、永泰、闽清等地木帆船汇集于此,港口盛极一时。

当时从闽江上游的建溪、富屯溪北上有三条出省线路,其中便有两条水路与建溪关系密切。一分水关路,由建溪北上,登陆崇安分水关,便到江西铅山地界,此道至明代成为福建最重要商路。二为仙霞岭路,溯建溪,舍水登陆,越仙霞岭而入浙江,此道为贡道。宋代,闽北以建宁府最为发达。所以,当时此二线路对福建商品流通关系甚大。南宋偏安江左,都杭州,这条线路更成为福建沿着闽江上溯,通往皇都杭州的交通要道。凡福州、泉州两港进出货物、商旅往来、纲运进京、官佐出入以及兵员调动等,多经此路。

建溪日夜船舶出入不停,渔家灯烛幽,趋名与趋利,行役几时休。正是如此发达繁荣的水陆交通,造就了千百年前建瓯的繁华。元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马可·波罗受元世祖忽必烈委派护送爱女阔阔真出嫁波斯(今伊朗)伊儿汗国,便是由浙入闽,经建州(今建瓯)沿闽江而下,到福州转泉州后放洋出国。由此可见,建溪作为海港和陆道两端连接的重要性。

不仅如此,它更是闽北与台湾地区交往的便捷通道。《台湾通史》说:“唯延平、建宁、邵武、汀州、兴化五府产米之区,足给兵粮。”明清时期,闽江航运异常繁忙,建宁及其他各地船帮多在这一流域从事水上运输,鸡公船、矮坡船、马坦船、柴荡船、雀船仔、乌篷船等成群结队,逶迤闽江及其支流,可谓“千帆远连天”。延建邵汀上四府的粮、纸、笋、菇、茶、瓷、图书等土特产及工艺品销往沿海各地及海外。下游的海产品、盐、干果杂货亦由此上溯,销往闽北各地或经闽江北上进入内陆地区。闽台之间出现了闽米交换台煤等原料的双向贸易。这种贸易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

民国13年(1924年),始有小汽船驶抵通济码头,渡船穿梭不息,一派生机勃勃的兴盛之象。说到通济码头,长期以来为闽北各县货物的集散地。福州、永泰、闽清等地木帆船在此靠泊。平时有三四百艘,繁忙季节至五六百艘。

抗日战争时期,福州二度沦陷,海口封锁,闽北各县部分物资转由陆路经江西上饶、浙江江山、龙泉转口,芝城港来往船舶略有减少。1970年后,上游3条河道因兴建排灌站或水电站阻断航线,临江码头荒废,东门码头停用。现在通济码头共有10个泊位,一般水位30吨级船可靠码头装卸,丰水期100吨级船可直接靠码头装卸。

建瓯的繁荣基于历史的种种因素,但它也离不开建溪这条母亲河。一座因河而兴的城市,说明了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所以,确立交通先行应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之举。

 

千帆过尽,步黄金大道

 

建州多山,山势嵯峨;建州多水,水势回环。据史载,南北朝时(425年前后),城内河上造了7座桥,故此号称“三山、六水、七座桥”。这些桥现今大部分还在。《马可·波罗游记》则说:“该城范围相当大,有三座很美丽的桥,长100步以上,宽约9步。这地方的女人美丽标致,过着安逸奢华的生活……”

7座桥是仓桥、平政桥、镇安桥、升华桥、恩波桥、顺母桥、德胜桥。而马可·波罗认为的三座美丽的桥是哪几座呢?根据古代典籍查证,应该是通仙桥、桂香桥和平政桥。平政桥特别值得一提,旧志称,此桥“累石为址,架木为梁,面覆以屋”,明嘉靖年间重建时改称“通都桥”,曾以70多艘船作为浮桥,从通济门直抵对岸,全长近300米,是一座典型的廊桥。遥想当年,如此屋桥定是石墩如练,屹立碧水;木梁重构,飞架两岸;檐角高啄,点缀蓝天;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美丽壮观之极。后“历宋至元,兴废不一”,难以再睹昔日芳华。

通仙桥已不见,通仙门却依然临溪而立,保存最为完好,门楼上为一佛殿,晨钟暮鼓,香烟缭绕,不禁让人发思古之悠情。想当年,马蹄踢踏,旌旗招展,未知马可·波罗打从哪个城门进入建宁府呢?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发展,古桥的交通作用正在退化,但作为历史的见证物,它被专家誉为“古老概念的现代遗存”,具有“活化石的价值”,正演变为旅游资源。正是桥下千帆过尽,桥上沧海桑田。

在这片甘沃的也许插上扁担都能长出竹子来的金瓯宝地上,如今,我所伫立的繁华水西桥,连接着建瓯的第一大道中山路的东西两段,即为新旧城区的重要桥梁。说到中山路这条大道,清末民初属于十坊,可见其繁华之一斑。民国前,它东起高门,西至水西桥头,全长约2000米,是横贯城区的主街道。后经过数次改造,如今中山路,东延有36米宽的中山东路,西伸有55米宽的中山西路,已成为市区最长的主干道。

不说它商铺林立,旧时关帝庙于此,庙宇华丽冠于诸门,更有宽绰的戏台。民国版《建瓯县志》也说,明巡察御史陆梦祖纂修府志,开局于此。已消失的大观亭的旧址左侧保存了一座清朝的左营守备衙门。还有一座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钟楼,及清朝知府衙门。过去府衙门前路两边全是商店,较大的有毛福春药铺、洪元布庄、兴记酒库、南来酱园、广源钱店以及后起的茂泰丝线店等。而当年知府衙前的公园路边原有练氏夫人墓,“文革”期间被毁后,现芝城公园已重塑了练氏夫人铜像。南明唐王朱聿键一度在瓯设行宫,便有设在此地大中寺内的翰林院,大中寺的前面原有“国公殿”,俗称“皇殿”。

中山路的“大甲巷”里曾有多户高墙大院的殷富人家。附近有一条称为“钞库巷”亦即“金箔巷”的巷子,现在它成了“大市街”各机关、商店的所在,如工商行政管理局、钟表眼镜店等。中山路明清时代的南街头,虽是芝城的十字街头,乃全城繁华之区,清朝时为“建安”、“瓯宁”二县的分界线。民国初期,城区主要街道甚狭窄,“南街头”也仅能通过一辆小包车,人们站在街道两边的商店门前,伸手可以相握。如今南北人民路,东西中山路交汇处就是“南街头”,依然是建瓯最繁华的中心地段。

如今,建瓯共36条街,72条巷。城区共有主干道21条、小街巷128条。而中山路依然是建瓯骨干大道。人民路的辉煌历史也是不争的事实,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此称帝,建有皇宫“太和殿”及其附属建筑,可惜时逾千年,遗物均已无存。还有解放路、管葡路、仓长路,共同见证了建瓯这座古城的发展历史。建瓯这几条古今繁华的黄金大道,连接着东西两端新旧两城,展现出了绚丽多姿的时代风采。但是对于建瓯人来说,这还是不够的,一条将改变建瓯在闽北交通枢纽地位的京台高速公路即将开工建设。它将成为建瓯走向繁荣未来的黄金大道。

 

中国笋竹城,交通开金门

 

日子总是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消磨流逝,一座城市,如何经营它的柴米生活?建瓯是中国竹子之乡,如今正以打造中国笋竹城而闻名遐迩。和笋竹有关的各类产品远销海内外,“绿海金瓯、笋竹之城”成为了她骄傲的城市品牌。

“公路通,百业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建瓯打造中国笋竹城的燃眉之急。建瓯以工业带动农业,因此公路作为工、农业生产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9年底,全市现有公路2199.654公里。其中国道1条G205线73.782公里,省道2条171.431公里,县道14条246.981公里,乡道125条812.008公里,村道301条895.452公里。经过建瓯的高速公路,现有浦南高速(也称黄衢南高速)、松建高速(松溪至建瓯)、瓯古高速(即福建高速公路从福州至建瓯的上半段)、建顺高速(建瓯至顺昌)、宁武高速(宁德至武夷山)。

根据国家和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长深线”和“京台线”两条国家高速公路在建瓯交汇。目前,“京台线”浦城(浙闽界)至建瓯段及“长深线”建瓯至南平段(即浦南高速公路)已建成。

浦南高速公路是福建省“三纵四横”高速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北的第二条高速公路,也是开启闽北山区、促进与华东旅游资源的大组合,是有力推动闽北与华东经济大协作的动脉。在南平延平区接上已通车的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将武夷山、建阳、建瓯连为一线。建瓯段全长61.25公里,涉及7个乡镇街道。分别在吉阳新桥、南雅、城关弓鱼(地名)开三个口。浦南高速公路建成后,将大大改善闽北投资环境。建瓯到南平不到1个小时,建瓯到福州只需4个小时。

如果浦南高速对于建瓯来说作用还不够大,那么在建瓯人眼里的建闽高速,即京台高速建闽段则不可小觑。架起京台高速公路,让希望飞越建溪过闽江。大桥的双臂将怀抱着闽北大地,让闽北人的希望变得温暖而长久。

京台高速公路是一条首都放射全国的高速公路,从北京入境福建,经南平—宁德—福州至台北,全长2030公里。海峡通道在规划中是从平潭穿越海峡,在新竹与台湾公路网相连。京台线建瓯至闽侯高速位于福建省中北部地区,由主线和连接线部分组成,主线起于建瓯市弓鱼(与浦南高速相接),经建瓯市的小桥、迪口,延平区的洋后,古田县的凤都、古田县城,闽清县的东桥,闽侯县的洋里、大湖、白沙、闽侯县城,终于闽侯白头枢纽(与福州绕城高速西北段改线方案衔接),主线总长约151.981公里。该线路的主线既是国家干线高速公路“二射”北京至台北线在福建省境内的一个路段,同时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高速公路网“三纵、八横、三环、二十联”中的“二横”的一个路段。因此,该线路不仅具有国家公路交通主干道功能,同时也具有福建省公路交通主干道功能,有利于构筑国家高速公路网和福建公路主骨架网,适应未来交通量迅速增长的需求,有利于增强国防交通保障能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同时也将加快福州港口发展,加强福州与内陆的山海协作,促进沿线旅游开发和山区经济发展。京台高速公路建闽段即将开工,建瓯在闽北的交通枢纽地位将逐渐凸显。对于这条能改变建瓯面貌的高速公路,建瓯的百姓说,修好这条高速公路,关乎子孙后代的利益,他们将为修好这条大道的人树碑立传。

对百姓树碑立传之想法,建瓯交通局的王工程师笑道:“树碑立传就没有必要了,任何参与者都是在为做好本职工作而努力。京台高速建闽段建成后,建瓯将成为闽北的交通枢纽,两条国家级高速公路即京台、长深在建瓯交会。”

建瓯交通局江局长认为:“百姓说这句话,表明的是道路交通的重要性。合福高速铁路和京台高速公路建闽段的建成通车,将使建瓯可能成为福建最重要的交通枢纽站。以后从建瓯到福州坐高铁只要1个小时。空运、海运等原来受交通制约的货物运输问题就迎刃而解,招商引资的投资环境改善了,经济发展了。”

正如江局长所言,交通半径缩短将助力城市群发展。高速路、快速路等基础设施的对接,将大大缩短城市之间的交通半径,许多生产要素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会沿高速方向发展。和无轨的高速公路不同,带铁轨的高速铁路是连接地域之间最便捷高效的交通设施,具有速度快、容量大、效率高的特点,是区域合作不可多得的连接要素。建设高速铁路也是我国实现建设世界一流高速铁路的宏伟目标。

建瓯自古以来就是周边各县商贸交流集散地,民国9年(1920年)修建了一条梨山煤矿轻便铁轨铁路,由梨山筑至木西林附近,计长5公里。1987年,盖林、长源等地轻便铁轨改为公路。2010年前,建瓯只有一条横南铁路,但是已经开工建设的合福高铁将于2012年完工通车。它在建瓯境内设高铁西站,属于中型站。高铁西站将成为建瓯周边各县出行首选站。由于高铁运营与普通火车不同,建瓯市将建成面积达6000平方米的建瓯西站站房,最高集聚人数1500人。该火车站站点已从旧城区迁移到新城区,将成为闽北最大的火车站广场。建瓯交通局的领导带着我来到宽敞漂亮的火车站广场,让我领略广场的风光,感受新建瓯的喜人景象。

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能改善城市经济圈与外部的交流条件,加快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循环,带动了城市经济圈的开发和建设。从古至今,经济发达地区无一不是交通枢纽或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地区,交通的便利为经济活动、商贸往来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它不仅可以带动周边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以城际间经济活动为主体,盘活更大范围内的商业往来,甚至是资源的调配。随着交通环境的逐步完善,建瓯说不定能成为闽北一个最重要的经济圈核心区呢。

目前,建瓯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两园两线”的工业区建设格局。“两园”即城东工业区和东峰莲花坪省级乡镇工业区;“两线”即在205国道沿线建设南雅、徐墩工业长廊和在省道瓯政沿线建设东峰、东游、川石工业长廊。两线的建设格局,对这五大工业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这几个工业区的最大特点就是围绕在205国道旁。道路的便利,交通干线对土地价值的重新定位,对这个区域的发展,促进经济中心的构建提供了充分条件。

建瓯正充分发挥国省干线公路骨架作用,把交通现代化建设当作了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预计到2015年,建瓯市道路运输能力将明显增强,运输基础设施将更为完善。客运、货运将快速发展成规模化、现代化的物流服务系统。

在我们中国改革开放的这30年伟大成就中,有一种腾飞的翅膀,是用智慧和毅力汇聚的;有一种发展的道路,是靠团结和决心构建的。建瓯人民的智慧,建瓯政府的决心,让建瓯的经济随着交通道路的快速发展,必将会飞越得更远更令人瞩目。

(本文原载于《走进建瓯》;图片来源于建瓯市政务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