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22: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友德



飒爽英姿五尺枪 风流人物看今朝

——崇武大女民兵哨所前世今生

 

方友德

 

 

 

大岞,在福建惠安崇武古城东边两公里处,与台湾岛相距仅97海里,岛上双峰紧濒台湾海峡,拔峭如屏。这里是东海和南海的气象分界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它成为扼守古城雄关的前哨阵地,历来兵家必争。20世纪50年代,震惊世界的崇武海战,以小艇击败大舰的胜绩留下战争史上的范例。如今,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枪炮争鸣。昔日的要塞大岞,巳成为“福建最美的乡村”“泉州市十佳魅力乡村”。

虎豹关前,风光旖旎;礁岩阳刚,沙滩柔美。在这里,有一面旗帜依然鲜艳,有一道风景格外亮丽。就是曾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总参谋部命名的“全国民兵工作先进单位——大岞女子民兵海防哨所”。

《解放军画报》《人民画报》,都曾专门报道过大岞女民兵的事迹,刊登过她们的照片:蓝天下,大海边,蓝上衣,花头巾,黄斗笠,英姿飒爽五尺枪,俏丽的脸庞洋溢着青春和激情。


 

我和崇武大岞有一份特殊的深厚感情。

1964年10月,我曾作为社教工作队进驻崇武大岞大队扎根、生活、工作、战斗一年左右。工作队队长是一位新四军文工团老战士,时任省文化局文艺处处长的吴彤。

当年我只是二十二三岁的小青年,因为从福建日报文艺处下来,吴队长便要我担任工作队的材料员。她经常给社员群众作报告、讲时事,我就当闽南话翻译。当时这里还是个小渔村,男人都出外海打鱼,常年住舟山群岛,回家时间很少。当地女孩大都早婚,十四五岁就成亲,但是常年住娘家。为了移风移俗,工作队开展“回夫家”宣传教育,我还拍过一张照片,20几位大岞女孩举着“欢送惠安妇女回夫家”的横幅合影。这些女孩只有十几岁,最多二十出头。她们很活泼可爱,响应号召回夫家住几天,不久又回娘家了。我们的说教成效甚差,风俗习惯是不容易改变的。

这群大岞女青年都是武艺超群的女民兵,工作队常和她们联欢、参加她们的操练和演习,联欢会上吴彤队长为她们演唱《新四军军歌》和讲抗击敌人的故事。

484d7eba31d21c0c40f837.jpg

在崇武古城上巡逻的女民兵

大岞女民兵也非常刻苦。她们为了训练托枪的臂力,在自己床边放着装满沙子的枕头,睡前都要伸臂托举数十次。还在厨灶对面的窗口贴个小准星,窗外树上挂个小靶子,缺口、准星、靶子三点一线,天天烧饭天天瞄,没有月亮点支香瞄。因此她们出了许多远近闻名的“神枪手”,在市、省、全国比武得第一名。我在社教结束后,以她们的事迹,写了一部六场歌剧《神枪姑嫂》,正要交有关剧团排演,“文革”爆发了。剧本无疾而终。现在翻阅那些旧稿,当年和这群十七八岁的女孩一起巡逻放哨,欢歌笑闹的青葱岁月,历历在目。

55年过去了,我已从一个小青年历尽沧桑迈入暮年。当年那群身荷钢枪,笑靥如花的少女们,今天尚能见到否?这个渴望令我心潮澎湃。


 

如今的大岞女民兵哨所,被誉为“花园式的海防前哨”。3层楼房窗明几净, 俯瞰大海,浪卷鸥飞;围墙庭院宽敞整洁,草树常绿,四季花香。五星红旗在楼顶上迎风飘扬,雄壮的军歌嘹亮激扬。光阴荏苒,涛声依旧。在哨所的荣誉室里,几十年来由福州军区和省市有关部门颁发的锦旗证书奖状(章)熠熠生辉。

张亚平是大岞女民兵哨所唯一的男兵。他是村党委委员,兼任哨所的指导员、党支部书记。他是个退伍军人。在部队几次移动隐形靶打靶,他打出9发9中,年年被评为“五好战士”。他根据哨所和女兵的实际,建章立照、督促检查。比如内务,从叠被子做起,改五花十色为统一的橄榄绿,改零乱堆放为叠齐整洁。

他还自创一套射击教学方法:先让哨员练瞄整体胸靶;之后,只练有环数的圆心;再后,剪去除9环10环以外的部分,仅仅留下10厘米圆径的靶心。“要嘛9环10环,要嘛脱靶。”没想到这一套还真管用,一个班10个人,在历次比赛中全部优秀。

“我们都是指导员教出来的,军分区都推广他独创的经验。”张丽蓉是亲身经历者,并成就了“神枪手”的美名。

 

 

      张丽蓉16岁当民兵,在哨所摸爬滚打,刻苦训练。第2年,刚好全省民兵军事竞赛,泉州军分区指派大岞选拔10名拔尖队员,代表泉州市参赛。张丽蓉是其中最小的一员。

      20家单位组队参赛,就看哪家在最短时间、射中最多目标。丽蓉培训中从不午休,抱着枪,躲到一个角落,让整套动作的每一个细节在心里“过电影”,练习快跑中装子弹。最后测试,她在持枪跃进中完成了10发子弹的装填,省下了卧倒后装弹的时间。最后射击,瞄准从容、用时最短、枪枪中的。大岞哨所10名女民兵,以平均13.96秒的时间,一气呵成地完成30米距离的跃进、卧倒、装弹、举枪、瞄准、射击,子弹全部命中目标。领奖台上,她们以一身惠安女服饰倾倒全场,鲜艳夺目如山花烂漫。

      1992年泉州军分区射击表演,100米距离的海上动荡目标,张丽蓉打出了10发10中的优异成绩;在与驻军共建训练中,张丽蓉用冲锋枪射击,5发子弹连发, 打出50环满环……真的到了百步穿杨、弹无虚发的境界。

       2011年,张丽蓉赴京出席全国民兵工作会议,和与会代表一起,荣幸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第2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配发的大照片,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和张丽蓉亲切握手的温馨画面。

        如今,当人们走进哨所荣誉陈列室,一眼就能看到这张照片。

 

 

      为了寻找当年社教熟悉的女民兵,两位穿着军人迷彩服的年轻哨员,带我到大岞溪外,这里仅存几幢石条砌成的旧屋。门口坐着三位脸上爬满皱纹的老人:101岁的蒋所,90岁的陈祥姑,88岁的李大秀。当我走近一问,她们却一脸茫然,一无所知。兴许年岁太高,记忆衰退了吧。

      正在这时,一位穿着一袭亮丽大衣披着齐肩黑发的中年女子匆匆赶来,她正是哨长张丽蓉,听说我要采访她,便带着我们来到一家“听涛阁客栈”,这是她现在的家,一座民宿小楼。大厅琳琅满目地摆设着各种惠女服饰和斗笠、背包、螺号、马灯,门边立着四位穿着艳装的惠东男女模特,栩栩如生。丽蓉笑着说:“游客最爱和他们合影留念呢!”

       提起1964年我在这里社教过,丽蓉也毫不知情。她说,“我是1974年才出生的呀!这样吧,我到楼上叫妈妈下来,你们年岁相近,可能更谈得来!”

       张丽蓉的妈妈苏秀珠今年70岁。1964年她只有15岁,当时就是一位追求进步的女民兵,后来入了党,送到农业中学进修,担任村妇女主任、县人大代表,并和模范民兵张劳成结为伉俪。丽蓉就是在这样一个民兵世家成长起来的。

       苏秀珠一听说我曾是大岞社教工作队员,马上提起精神问:“吴彤队长呢?她对我们太好了,教我们学毛选,讲故事,还唱歌,那歌声优美动听,我一辈子不会忘记,她还为我们村民捐款,挖了一口水井……”

       我告诉她:“吴队长后来成为省电影制片厂厂长,拍过《木棉袈裟》等许多好电影,前几年逝世了。”

      “啊!可惜可惜!好人应该更长寿呀!”

       半个多世纪了,为人民做过好事的人,人民心中还会记着她。我为吴彤队长深感欣慰。

       我能见到一位当年曾一起生活、一起操练的大岞女民兵,尽管彼此都很陌生,却能在往事中找到共鸣,感到无比兴奋。

 

 

      改革开放以来,哨所顺势而行,以前的“军事要地”对外开放,昔日“藏在深闺人未识”,今天已融入滨海旅游景观线路,笑迎八方来客。

      每逢节庆假日,来这里参观学习的部队官兵、学校师生络绎不绝。造访此处的人们,了解哨所成长历史、聆听巾帼英雄故事、观摩军营生活、一睹女兵风采,赏心悦目又深受熏陶。

      那年年终岁末,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组夜临大岞女民兵哨所取镜,在“忠勇报国”专栏中,又一次把她们的风采展示给亿万电视观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崇武 》;图片来源于泉州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