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1 15:1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王绍据

 

东山雄起  风情无限

王绍据

 

有个“东山再起”的成语故事,说的是东晋时期,有一位贤人名谢安,辞去官职到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此后经常有文人墨客前来拜访他,共同饮酒赋诗。不久,前秦南侵,东晋危在旦夕,谢安临危受命,当上东晋的宰相,率军在淝水成功打败前秦军队,并趁机北伐收复失地。后人褒奖其精神曰“东山再起”。

我今天要说的是位于霞浦县东部福宁湾北岸,地处三沙镇西大门,临近沈海高速的三沙出口,有个东山村,这里的东山不是“再起”而是“雄起”。

入夏时节,万木葱茏。我有幸作为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采风团成员特意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东山村委会门口广场绿草地上,用不锈钢烤漆打造的8个鲜红大字:“牢记嘱托,幸福东山”,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特别引人注目。

牢记谁的嘱托?

东山如何幸福?

漫步到村委会一层楼“东山村幸福之路展示馆”,在300多平方米的展室里,从“搬迁之路”“嬗变之路”到“振兴之路”三部分的文字、图片,并以声光电的现代化表现形式,详尽地回答人们的提问。

原来,东山行政村下辖的胡家山、罗五、白岩里3个自然村以及毗邻东山的二坑、三坪两个建制村的畲族群众,都是分散居住在偏僻边远的深山茅草屋里,泥土夯实为墙,稻草编织当瓦,天下倾盆大雨,屋内滴水涟涟,一旦狂风掀翻,全家无处躲避……

1997年夏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得知东山畲族群众的艰难处境,专程到这里挨家挨户察看,他说这么多年了,群众还住茅草房,很不安全,很贫苦,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的问题。他回到省城后给省委、省政府打报告,为闽东少数民族的茅草房改造争取到一笔资金,于是一场沿袭数百年住房的改造工程骤然启动。

霞浦县、三沙镇的党政领导牢记“要集中力量解决茅草房改造问题”的嘱托,由政府出资,村民投工投劳,建造起钢筋混凝土楼房,率先将东山村下辖居住条件最恶劣的罗五、胡家山、白岩里等村民,整村搬迁到东山主村来安居。

1998年春末,情系住茅草房群众的习近平同志再一次深入到东山村,他站在刚搬迁来尚未整平、满是泥泞的房地上,认真听取镇、村干部汇报,再次强调要把这项“造福工程”抓到底。三沙镇党委坚决执行,把改造、搬迁茅草房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立下“军令状”,掀起了新一轮改造、搬迁热潮。干部们既要磨脚皮,更要磨嘴皮,苦口婆心动员村民们告别祖祖辈辈蜗居的山坳。经过多方努力,先后将偏远的二坑、三坪两个建制村的155户群众,倾家搬迁到东山主村,新建起两个“造福工程”的靓丽畲民小区,为东山原住人口由500人激增到1600多人,形成了人丁兴旺的中心畲村。

东山,因此而雄起!

1-1 东山村.jpg

东山村一瞥

它的雄起,更得益于加强党建优势。三沙镇党委着力推行“支部联建,村村联通”方式,在维持村级建制区域不变、村民自治主体不变、集体资产产权不变、财务管理体制不变的基础上,打破村域界限,将原来东山、二坑、三坪3个支部实行党组织联建,于2015年11月成立了东山中心村党总支,对区域内各类资源进行有有机整合,抱团发展,脱贫攻坚。

“要想富,瞄准产业是出路。”村党总支书记钟祖钦如是说。这位长得帅气且颇精明的畲族后生,滔滔不绝地向笔者讲述了如何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如何带动群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故事。全村人员搬迁,山上种茶不闲;近海发展种紫菜,注重加工赚大钱。钟祖钦带领村里能人成立淳盛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玻璃钢撑杆养殖紫菜,被省财政厅作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还被评为国家农业合作社示范社。支部是堡垒,党员是标杆。钟祖钦带头联办紫菜、海带加工厂,不仅自家创收致富,还安置了20多名辅助劳力就业务工。如今东山中心村就拥有5家合作社、15家紫菜加工厂、3家茶叶加工厂。全年有300多名村民务工增收。距村委会不远的仓储物流基地,占地3亩多,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是三村党支部联办的产物,每年靠出租可增加村财10万多元。据2020年统计,全村人均纯收入从搬迁前的400元,增加到20300元。

东山村在致力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的同时,大力改善环境和生活条件,想方设法造福群众。仅近几年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先后完成了引水工程改造,村道绿化、路面硬化,西河道岸整治,还建设了休闲广场和老人活动中心……

笔者来到错落有致的新楼房,不经意地看到二坑新村15号门牌下,张贴着一块“党员示范户”标志。当我跨步入屋,主人笑容可掬地相迎过来。他名叫钟正瑞,今年刚满四十岁,身强体壮,朝气蓬勃,正忙于整理养殖紫菜的材料。他说,从偏远的山旮旯搬迁到这里后,日子如芝麻开花一节比一节高。去年养殖紫菜30亩,纯收入达到20多万元,大儿子在村小学读书,小儿子在村办幼儿园寄托。我们正在交谈着,只见他的爱人雷玉英穿戴时髦,正骑着电动车把小儿子从幼儿园接回来了。她的娘家在福安坂中畲村,自从嫁到钟家来,她就开始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下意识地到厨房瞧瞧,只见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消毒柜等等现代电器一应俱全;揭开饭桌上的网罩一看,有早餐剩下的白米粥、馒头,还有鸡蛋炒西红柿和猪肉焖笋干;打开冰箱保鲜柜,见里面储藏着鲜蛋和蔬菜,还有带鱼、鳗鱼和猪肉。面对这一户纯粹畲族村民的生活情景,我不禁联想起30多年前到赤溪村畲民家里所见的画面:所有茅草屋破败不堪,男女老少衣衫褴褛,餐桌上既没鱼也没肉,常年野菜充饥填肚肠……

东山的幸福,不仅表现在物质上,更洋溢在村民的喜悦中。

“村民们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哩!”正当我陷入凝思与感悟之际,陪同采访的钟祖钦掩饰不住内心的欣喜说道。他边说边引领我们行走在刚刚投入200多万元铺设的“感恩路”上。这是一条通往距中心村仅一里之遥的墩柄村。这个自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古树丛生,静谧安宁,环境优美。一条蜿蜒清幽的大龙溪绕村而过,平添了几许妩媚与多姿。林中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仿佛让人置身于“世外桃源”。尤其是这里的村民们多年以来重视生态和谐,保护自然风貌,守住乡土气息,坚持做到:人人保古树,处处重绿化,曾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乡村”。墩柄的天然氧吧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村后一座始建于宋乾德四年(966年)的大济禅寺与这里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为墩炳村增添了佛教文化色彩,让更多人慕名到这里纵情山水,陶冶心情。

人气聚,财富旺。东山雄起,无限风光。镇、村领导齐心合力,在巩固已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他们借助这里的自然生态、畲族文化、民俗风情,正在构建、实施“大东山”理念,助推东山旅游蒸蒸日上。如今的东山将更加令人刮目相看,真心向往。20世纪曾经在霞浦县担任过主要领导,而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居然从省城来到霞浦,选择在东山村常住。我们从他所住的这榴民房看到,共有四层半的5间卧室里,都配备有床上设备和卫生洁具,他不但自己住,而且邀请他的好友、老部下到这里下榻观光。他逢人便说,“这里空气清新好,居住安静睡得好,邻居和睦相处好。”我们有幸到他的新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真诚祝愿他老人家在东山颐养天年,增福添寿!

真诚祝愿:东山的明天,百姓幸福指数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