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在宁化
戎章榕
时值深秋,天空碧净,大地金黄。
在金秋收获的季节,对于22个原中央苏区县之一,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的宁化县,又多一分收获:实施不到一年的精准扶贫工作,创新“348”精准扶贫机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
2014年11月12日,省委省政府在宁化县召开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
与会代表实地察看了宁化县的精准扶贫示范点,不论是精准扶贫管理中心,还是客家小吃培训基地;不论是三明市级扶贫开发试点乡淮土乡,还是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加快转变扶贫开发方式,实行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发出:“我们要继续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斩钉截铁,掷地有声!
但是,“精准扶贫”到底怎么做?各地联系实践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宁化县创新的“348”扶贫机制确实让与会代表眼睛一亮,深受启发。
那么,宁化县是怎样对贫困户和贫困村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的呢?
2014年笔者两度走进宁化,都与扶贫有关。所见所闻所思,试图理清“宁化经验”。重访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的参观路线图走起,再度感受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
一
与会代表首先来到了位于宁化县农业局大楼一层的精准扶贫管理中心。说是管理中心,实则是一块大屏幕和一间工作室。这是依托国家贫困农户信息管理系统和县“12316”农业服务设立的精准扶贫管理服务中心,这块大屏幕储存了丰富的有关扶贫的信息。
打开屏幕,呈现的是“宁化县三农服务综合平台”,点击进入是由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其中之一是“精准扶贫管理服务中心”,上有三句话概括了该中心的功能:接受群众政策咨询,贫困人口动态跟踪,精准扶贫督查考核。再点击进入,有机构设置、目标任务等8个栏目。
在“目标任务”一栏中,明确标明:2015年,全县有三分之一以上贫困户脱贫;2017年,全县有三分之二以上贫困户脱贫;2020年,全县贫困户基本脱贫。贫困户实现“四有三保障”: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养老有保障。
在大屏幕前驻足良久,让笔者大为感慨的是,全县16个乡镇全面完成贫困户和贫困精准识别工作,结对帮扶工作100%完成落实责任人和制定工作计划,全县贫困户有7720户,结对帮扶的干部2150余名的信息一一在册,一目了然。
将所有贫困村和贫困农户信息、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和帮扶成效,按照“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管理中心”的要求,统计细分出来,这需要投入多少人力?想必是付出了极大的辛劳。面对我的提问,宁化县农办副主任罗光钟笑了笑说,这主要得益于县里今年3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弘扬“马上就办”“滴水穿石”和“钉钉子”精神,主动走进群众、了解群众、服务群众取得的成果。
精准扶贫重在扶真贫。县乡村均成立了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目标,号召县乡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驻村任职干部等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扑下身子,摸清实情;精准识别,分类管理。然后动员处级干部每人挂包帮扶6户,正科职级挂包帮扶5户,副科职级挂包帮扶4户,专业技术人员和一般干部挂包帮扶3户。广泛开展“送资金、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帮助贫困户拓宽增收渠道,改善生活条件。
精准扶贫贵在真扶贫。减贫脱贫,关键是发展产业。重点在扶贫产业选择,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内在活力、内生动力与“造血”功能。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努力实现“每个贫困村发展一个以上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参与一个以上脱贫产业”的目标。宁化县在摸清情况后精准扶持,细分扶贫对象,细化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户主动融入县里主导确定的客家小吃产业、薏米产业、河龙贡米产业、油茶产业、獭兔产业、茶叶产业、大棚果蔬产业、花卉苗木产业、蛇产业、烟叶产业等10个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积极鼓励贫困农户加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贫困农户”的合作模式,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村、种养户,以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农户脱贫致富。
宁化县精准扶贫的最大亮点是,探索建立了“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精准识别,让扶贫不掺一丝杂质;精准管理,则让扶贫在阳光下透明运行。
所谓的“3”,就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采取“一申请、两比选、三公示”的“三步工作法”。“一申请”,即农户申请,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300元(比全国标准高1000元)为标准,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摸清贫困户的数量;“两比选”,即由村民小组、村委会先后对初步对象进行比选;“三公示”,即由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政府分别对比选确定的对象进行三轮为期7天的公示,最后将贫困户名单报县里审核确定。
有了精准识别,解决了扶贫开发工作中底数不清、目标不准、效果不佳等问题,拿群众的话来说是改“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
确定贫困农户名单,进一步精准分析致贫的原因,也就是“4”。把贫困户分成“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五保户”四类,并按照“四因四缺”(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再进行细化分类。得出宁化县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人口的10%以上,其中因病、因残、缺劳力占50%。
明确贫困的目标,分析致贫的原因,再由扶贫部门有针对性地帮扶。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探索总结了“干部入户、农民入社、资产入市、土地入股、龙头带动、基础联动、项目推动、资金驱动”等八种精准扶贫帮扶模式。
第二天,由于时间关系,县农办的同志带我走访了两种类型的帮扶模式。一是入股分红型,二是基地托养型。
入股分红型是按照“保底收入、盈利分红”的原则,将已确权的耕地、山地、林地等流转到龙头企业或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流转的土地折成股份入股,提高土地收益率。石壁现代农业观光园引进建设智能温控蔬菜基地,流转土地每年每亩收入保底不低于800斤稻谷,盈利部分再按5%的股份分红。黄先永是石壁镇江家村的低保户,患有压迫性神经坏死症,无劳动能力,按入股面积3.08亩计算,除了稻谷外,每年还有三四千元分红。此举得到了陈荣凯副省长的肯定,提出要学习推广石壁“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同样,宁花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引导农户以山地或油茶林等作为股权入股,采取“公司管理、产量分成”的合作机制,实行“单产保基数、增产按比例分成”的分配办法。目前参与入股合作的有1350户(其中572户为扶贫户),合作开发基地面积12000亩,实现年产值4560万元。
福建鑫鑫獭兔有限公司是一家养殖獭兔的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为了带动贫困户与企业联动发展,公司在基地内建设标准化养殖兔舍,吸收贫困户入园养殖,给予“两免两补三减一上浮”优惠扶持,2013年有42户贫困户入园养殖,脱贫的有39户;2014年入园130户贫困户,有120户可实现脱贫。现已带动闽赣两省30多个县市3000多农户养殖獭兔200多万只,参与獭兔养殖的农户年户均增收5万元以上。
针对贫困原因,县委县政府还在2014年8月出台了“结对帮扶、因灾救助、大病救助、学生就学帮扶、农业科技服务、劳动力互助、小额信贷担保帮扶、创业就业帮扶、精神激励帮扶、五保低保户帮扶”等精准扶贫十项制度。每一项制度的背后基本上都有资金配套等实打实的扶持,含金量高。
同时,加强服务管理,做到公共平台、建档立卡、工作手册、动态跟踪、专项考核、督查问效“六个管理”到位,为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全方位的制度保障。其精确管理还表现在对贫困农户和贫困村实行动态监测上。每年年初对贫困农户、贫困村信息进行更新,对已超出贫困标准的,及时退出监测系统;对返贫的农户、村,及时纳入监测系统,实行及时进入或退出信息监测系统的动态管理。贫困对象“有出有进”,跟踪服务跟进不懈。
二
与会代表参观的第二个点是客家小吃培训基地。对此,笔者并不陌生。
2014年5月,曾随省扶贫开发协会、扶贫基金会来到宁化县调研。第一站是参观设在三明工贸学校小吃培训基地。
调研期间,县委书记肖长根全程陪同。经调研与思考,给我诸多的启示。小吃培训不只是增加技能的一种形式,将做大客家小吃产业与促进扶贫开发结合起来,正是从实际出发,转化当地资源。于是,在6月13日的福建日报发表了一篇言论《小吃培训与精准扶贫》。
小吃培训因地制宜。宁化客家小吃有300多个品种,列入福建省烹饪协会认定的福建名小吃就有41个,是客家人千百年来烹饪技艺的结晶。从2012年起,当地县委县政府决定发展客家小吃产业,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出台了扶持政策。并依托当地职业教育资源,把小吃培训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抓手,把优势做足,把特色做强,把短板补上。
小吃培训因时而变。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趋势加重。宁化县依托三明工贸学校的现有资源,开展“小吃致富培训班”,其中也为留守妇女和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免费培训,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促其逐步融入城镇生活,既帮助其脱贫致富,又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合格劳动力的需求,还促进职业学校的转型,一举多得,三全其美。
小吃培训见效明显。小吃开店门槛低,进账虽不多但每天都能见到钱。再加上政府提供贴息贷款,制定统一的店面标识,免费提供餐具、制服等优惠政策,依托产业搞培训,做到“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人”。宁化人刘明喜在广东潮州开了客家小吃店,一年赚回10多万元。
2014年宁化县新增培训从业人员2280人,新增县外开办店面608家。牵头组建海峡两岸客家小吃协会,成功举办首届海峡两岸(宁化)客家小吃节。由此可见,政府的主导力量。
小吃不小,作用不可小觑。正如省委副书记于伟国的评价,这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户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小吃不小,关键做大做强。精准扶贫更体现在帮到点子上,扶到人心里。小吃来自民间又回归民间,只有让更多的人自愿加入小吃从业者中来,产业发展才会有后劲;只要把客家小吃产业做得像沙县小吃一样,就一定会带动一部分人脱贫致富。
如今宁化客家小吃培训累计5000多户,县外开店2000多户,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宁化计划通过10年时间在全国10个以上城市发展到3万个店,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带动农民就业6万人,其中贫困户开办小吃店占10%以上。
三
当与会代表来到淮土乡,参观的虽是禾坑村“搬迁改造”型的扶贫情况,但意义已不局限于此。
淮土乡作为三明市唯一的精准扶贫工作试点乡,围绕“怎么试、帮扶谁、谁去扶、怎样扶、长期扶”等五个方面,采取精准措施推进扶贫试点工作。
设立试点乡的意义在于示范的作用。同样,在宁化县召开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也在于示范的作用。
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积累经验,全面铺开历来是我党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
肖长根书记非常欣慰地说,2014年全县预计可实现脱贫1778户、5513人,减贫幅度可达23%。
宁化县精准扶贫为什么有良好开局、走在全省前列?为什么能够推出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精准扶贫经验?这与三明市委市政府的指导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当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之后,当省委确定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三明市委市政府在2013年底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攻坚工作的八条措施》;当精准扶贫新理念提出来之后,三明市委市政府又在2014年4月又率先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
宁化县精准扶贫工作,始终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6月16日国务院扶贫办督导组至宁化县检查督导建档立卡工作,到7月18日三明市委市政府工作检查组调研检查宁化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从6月25日省委副书记于伟国到宁化调研精准扶贫工作,到7月2日在宁化召开的三明市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所有这些,都集中体现了中央和省市委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重大部署,战胜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责任和历史担当。
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宁化县召开,对宁化县是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对其他县市也是很好的促进和推动。
笔者在宁花科技食品有限公司参观时发现,“淮土茶油”商标的茶油,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一个乡镇的物产能够进入国家保护的范畴,说明它的特别,它的与众不同。由此联想,淮土乡作为精准扶贫工作试点乡,对于三明市的示范意义;在宁化县召开全省精准扶贫工作现场推进会,对于福建省的推广意义。
福建省区域发展不平衡,山海发展差距大,全省尚有23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扶贫开发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精准扶贫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宁化经验推广,需要各地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因此,不仅要精准扶,还要持续扶,一直扶到“开花结果”。
201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