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3 15: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林 盛

 

八字桥乡脱贫致富记

林 盛

 

“山区的农民靠山吃山,想脱贫致富就到山上找新路。”这是福建省尤溪县八字桥乡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实践体会。

地处“海西”闽中腹地偏远山区的八字桥乡,境内山高林密,森林覆盖率达81.1%。2013年被列为三明市级的重点帮扶贫困乡镇,全乡年人均纯收入在3300元以下贫困户有128户460人。守着这片山这片林,八字桥乡多年来没有走出贫困路。如今又怎么走上脱贫富裕路呢?

2013年,曾在新加坡、上海创业的福清人王而荣来到八字桥乡,他觉得这里地处高海拔山区,生态环境很适合种植太子参,于是租地试种,结果收益不错。当时,种植1亩太子参可收获干品90公斤,每公斤干品价格270元。在王而荣看来,改变生产模式,与农业增收至关重要,于是当年5月带头组建了尤溪县山峰太子参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1700多万元,建成2200多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在合作社带动下,全乡种植太子参1200亩。此外70多个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也可获得利润分红和租金收益。致富新路找到了,山还是那片山,人还是那群人,可是有了创业能人带头,有了生产合作社,就能打开一片新天地?

发展林下经济,这是八字桥乡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创造。以往,村民们张开眼睛看到的是山上毛竹、杉树、红豆杉、无花果、水蜜桃等林木资源,根本没有在意林下那一大片闲置的土地资源。王而荣却把目光聚焦到林下土地开发利用上。他在山上种植3.5万株红豆杉、2.76万株银杏等6个珍稀名贵树种,以及百香果、无花果、水蜜桃等18种水果树,而后将太子参、半夏、黄精、七叶一枝花等中药材就套种在这些林木下面,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形成生物的多样性、生态多样化的“林下经济”生产模式。这不仅有益于中药材等植物生长,还生产出绿色无污染的水果等。八字桥乡农民见状立即纷起效仿,林下经济遍地开花,为尤溪农民增收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以农户叶珍文为例,他在自家的竹林里套种黄精。黄精,又名爪子参、老虎姜,是一种滋补药材,喜欢阴湿气候条件,具有喜阴、耐寒、怕干旱的特性,很适合在毛竹林里生长。除了块茎可以获得收入,还会自我繁殖,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综合效益,可谓一举多得。这样,毛竹林每年每亩收益500元左右,而利用竹林下的土地与空间种植黄精,每年每亩又可以增收300元。

目前,该乡利用竹林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通过指导种植户采用套种技术,有了太子参种植专业合作社与林下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洪田、洪牌、龙湖、彭新、后曲、村头、下畲等村村民,已发展各类中药材种植4200多亩。在销售上,与一家有实力的药业公司合作,通过其经销网络,解决销售问题。今年,该乡中药材年产值可望突破1000多万元的大关,农民工资收入320多万元,人均约3.5万元。林下种植中药材,已成为八字桥乡经济新增长点,成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又一新路。

以“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进行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精准帮扶,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王而荣所在的八字桥乡成立了药材基地(公司)。这个基地农忙时,每天曾雇工162人,平常每天平均雇工40多人。这样,基地所在的彭新、洪牌等村村民就可以到基地打工挣钱,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村民陈德想说:“我每年的打工工资收入就有四五万元。”洪牌村民陈德炳的儿子患上帕金森综合征,医病需花钱,成了困难户。除领取太子参基地的土地入股分红外,乡里结对帮扶的干部还帮他介绍到药材基地打工。王而荣知道他家里困难情况后,每天给工资比其他工人多10元,约130元,最高时每天可达170元。到了2015年,陈德炳一家终于脱贫了。如今,到外地打工的农民大多返回故乡,在家门口打工。

八字桥乡的洪牌、洪村、洪田村“三洪”生产优质的“尤溪金柑”。果实呈圆形,冬季成熟,是柑橘类中之珍品,颇有盛名。八字桥乡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金柑产业,加强科技攻关,推行标准生产,走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结合的路子。他们引导果农建立了乡镇级金柑高产栽培标准示范园,抓好中低产园改造,实施了金柑标准化栽培和产业化经营,着力示范推广改土培肥、树体整形修剪、果园道路整修等项目;他们成立了金柑销售协会,对当地生产的金柑实行包销到户、全程收购、统一管理、统一定价,规范市场,有力地促进了金柑销售。与此同时,这个乡依托科研院所,开发出金柑白酒、果汁、果醋、果脯等系列产品。比如,以金柑为原料酿制的干红、干白酒已投入到了国内南北市场。如今,小小的“尤溪金柑”,成了八字桥乡又一绿色产业,助推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估计今年,可产“尤溪金柑”达2.1万多吨,产值可达2亿多元,农民直接从金柑行业中可获得近亿元的收入。目前,八字桥乡还有66户230人尚未彻底脱贫,乡党委有信心帮他们尽快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让全乡集体奔小康。

 

2016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