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16: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黄 燕 黄征辉

 

 

空谷幽兰香自远

黄 燕 黄征辉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满山隅。

——陈毅

 

曾经,我们为烽火岁月而来。在这红色战地,在历史的深处,我们感受当年的炮火硝烟,寻找革命者坚贞不屈的理想信念。

如今,我们翻山越岭,寻香而往,是为“芳名誉四海,落户到万家”的兰。

这里是闽西,这里是连城,这里是朋口。

这里是“中国兰花名镇”“中国兰花文化之乡”“世界兰花之乡”。

 

那群兰一样的女子

在“2020中国连城寒兰节”的会场,在朋口这个兰香飘荡的镇子里,我们认识了一群忙忙碌碌、笑容可掬、满身淡香的“兰女”。 

 

“大家帮了我,我也要帮大家”

恬静温婉的杨先金

 

真看不出,一身中式裙衫,斯斯文文的杨先金,竟然是个幼时就被送进大山人家的童养媳!她告诉我们,20世纪80年代初,村里人为脱贫兴起了种花热,他们夫妻俩也学着种。为种兰,她把家里的两头猪卖了,还倒贴几百元的积蓄。没想到,辛辛苦苦培植了几年的兰花,却在一夜之间被盗贼扫荡精光。屋漏又遇连夜雨,丈夫偏偏在这时患上重病。杨先金的心跌入谷底。

但是,不屈的杨先金,擦干泪,站立起,在亲友们的支持帮助下,筹集资金,再度养兰。

杨先金说,那时养兰,一切都得靠自己积累经验,摸索前行。这大棚,当初是自己上山砍来杉木松枝搭盖,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光线不好,也不大能遮挡风雨,不像现在,玻璃钢架,自动喷淋,温度可控,兰种可买,政府请来农科院的专家指导,还有专业的书刊和网络可查。几十年前,为了寻找野生兰花珍稀品种,她和村里的几个兰友一道,背干粮,住草寮,踏山梁,穿峡谷,披荆斩棘,走遍梅花山麓,最终还是把辛辛苦苦挖回来的兰花种死了……

兰花没了,丈夫的病又一天比一天重,留给她四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窘困的家,撒手而去。

说起那时的苦痛,杨先金摇了摇头,叹出了三个字:“太难了!”

“心若兰兮终不移”。悲痛欲绝的杨先金并没有倒下。她咬着牙,重新挺起了腰杆。她把风雨飘摇的家一肩挑起。含辛茹苦,终得满园兰香。

她还清了丈夫治病欠下的大笔债务,培养出四个大学生子女,还渐渐有了盈余。她在镇里盖起楼房,把家从几十里外的大山里搬迁出来。

在第五届中国兰花大会上,她培育的兰花,获得了特金奖和金奖。

她参加多届的兰花博览会,获得金、银、铜奖60多次。

“杨大姐”的名气在兰界不断传播开去……

她是全省“双学双比女能手”,她是市“劳动模范”,她是县里连续两届的政协委员,她的家,是省评的“最美家庭”……她说:“我当初是为了生存种兰,有了兰才有了我现在的一切,我感恩兰!”“没有众人的搭帮关爱,自己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走出困境。”“大家帮了我,我也要帮大家!”

她用朴素的话语鼓励镇上的姐妹们:“我们养好兰花,兰花也会养好我们的。”

她把多年来掌握的植兰技术和盘托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们,希望大家都能走上养兰脱贫致富的道路。

她热心参与兰花协会的事务,联络协调,交流探讨,筹办活动。当一场大洪水无情地卷走了她价值上千万元的兰花时,她首先想到的却是他人,尽可能帮助同样受灾的兰友们,一起开展生产自救,再次奋起。

她把大学毕业已在厦门工作的儿子叫回家乡,成立“圣兰花卉合作社”,热情地为兰农们做着服务工作。

……

她将兰视为自己的娇女,悉心养育,呵护备至,难舍难分送出阁,牵肠挂肚再三叮咛。在杨先金充满诗情画意的“朋兴兰圃”里,听她轻声细语地说兰,惊诧于一个未曾进过校门的农妇,竟有如此精深的兰艺;跟着她走进一家又一家兰圃,听她跟兰友们推心置腹地交谈,我们感受到了一颗兰花般温暖馨香的心。

 

“我所有的努力都始于当初那颗急切想要脱贫的心”

打不倒压不垮的张松妹

 

同样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张松妹,也是一路坎坷,屡遭磨难:前夫背叛、投资失败、儿子叛逆、重病、车祸、洪灾。桩桩件件,要么让她如雷轰顶,要么令她一无所有。但是,劫难并没有把这个坚强的女人打垮。

因为,还有兰。

20世纪90年代初,松妹在镇上开了家服装店,一干多年。后来,镇里的服装店越开越多,生意不好做,她就创办了以制作香芯为主的竹艺加工厂,每年有三五万元的盈利。

2005年,她看准了兰花产业的发展前景,关闭了竹艺厂,拿出多年的积蓄,在镇里的支持下贷款10万元,搭建兰苑,收购种苗,全身心地投入到兰花种植中。

但是,刚开始,没有掌握好兰花大棚的温度、湿度,花费心血培育的兰花陆续病死,损失惨重。心急如焚的她到处求师问道。报名参加了由政府和兰花协会组织的兰花培训班,还买了不少书自学花卉栽培技术,并向杨先金等先行者学习。在当地政府和兰花协会的带领下,她到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地参加兰花展、花博会,开阔眼界,请教专家。

终于,她培育的“松子”“金荷”“玉女素”获奖了!

可还没高兴多久,她就被查出患上了脊髓炎,治病花去十几万元。那年,走在去北京求医的路上,她心灰意冷。紧接着,投资理财的一大笔资金又打了水漂,恍恍惚惚的她,遭遇严重车祸,左腿截肢。接连的不幸,使她欠下了几十万元债务。

正当她走投无路之际,援手及时伸来:当地工会、妇联、人社部门……

有人送来慰问金,有人帮她申办了贴息贷款,有人指导她自制兰肥,节省开支……

装好假肢的她,又一头扎进了兰苑。

次年,她的兰花种植纯利润30多万元,成为响当当的致富能手。

接着,她扩大种兰规模,投入数十万元,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智能温控大棚,种植兰花5万多株。踌躇满志的张松妹,怎么也想不到,2015年夏天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冲毁了她的智能温控大棚,冲走了她的全部兰花……“这一次,又是在政府的帮助下,向银行贷款50万元,重建大棚、种植新兰,仅用了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温控大棚内就恢复了生机。还成了‘福建省重点巾帼示范基地’。”张松妹开心地笑了。

“我所有的努力都始于当初那颗急切想要脱贫的心,当我克服种种困难摘下贫困帽子时,我应该帮着那些跟我一样陷于穷困的人,一起有尊严地脱贫。”松妹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早在2013年,张松妹就邀请了106个村民成立了“连城县绿金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运作模式,为农户拓宽资金渠道,进行技术指导,提供销售信息,带动村民和周边的农民种植发展。2017年,该社获评“市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

莒溪镇詹坑村妇女刘清招,靠种水稻为生,生活拮据,10年前,她找松妹说,想要种兰花。张松妹二话不说,为她免费提供兰花种苗和技术,并介绍兰花销售商给她。当年,刘清招种植了3亩多兰花,销售纯收入10多万元。

采访中,张松妹数度哽咽,但泪水却冲淡不了她脸上发自内心的喜悦,那两颗深深的酒窝,盛满了甜甜的欢笑。

 

“守在家里就能赚钱,何必离乡别亲去外地打工呢?”

闯荡北京的返乡妹

 

杨春妹虽是个“80后”,但也历尽艰辛,说起自己的故事,却能脸带微笑,兰一般从容淡定。

2005年,25岁的春妹刚订完婚,就和未婚夫到北京去闯荡了。他们用借来的钱,在五环外的花卉市场租了一爿店面,卖起了兰花。

“是家乡的兰花品质和众人的支持给了我们底气!”

她指了指正在一旁做网络直播销售的丈夫:“当初,‘我这个人’在帮人家开挖土机,很辛苦,也赚不到什么钱。我姑姑和兰花公司的老总都鼓励我们去创业。‘我这个人’就问我:是继续开挖机呢,还是去卖兰花?我说,当然是你自己开店当老板自在啊!”

春妹称丈夫为“我这个人”,她嘴里的“姑姑”,就是杨先金。

春妹说:那时,全国各地的花卉市场大都有了家乡的兰花销售点,北京少,姑姑就鼓励我,北京是首都,天地广阔。“刚去的时候,真的好穷啊,一年一万多元的店租都交不起。”

慢慢地,两口子靠着客家人那股子吃苦耐劳的韧劲,终于站稳了脚跟。用春妹的话来说是:生意不好不坏,但一天比一天好。

哪知,结婚不久,她的‘我这个人’就被查出了脑瘤。春妹挺着怀孕八个月的大肚子,一边照顾店里的生意,一边护理在医院放化疗的丈夫。每天从北京的这头到那头,举目无亲的春妹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但是,丈夫受不了,他心疼妻子,他怨恨命运,他消沉颓废。

春妹这时哭了,生气了,她冲着“我这个人”大声发泄:“有我在,你就在!有你在,家就在!有家在,希望就在!”

她霸气十足,丈夫感动万分。十几年来,丈夫在心底里珍藏着妻子这句温暖的话。

在外面打拼的春妹累了,倦了。两年前,她和“我这个人”带着孩子,从北京回到了家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搭棚养兰,前店后圃,两口子精心侍兰,日子过得安稳富足,自由自在。

春妹告诉我,这几年,镇里外出的人都陆陆续续地回来了,投入兰花产业。“守在家里就能赚钱,何必离乡别亲去外地打工呢?”

这些在外闯荡、见过世面的人,都有着对现代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他们乐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今年暴发疫情,按理势必影响兰花销售,然而,他们纷纷启动了“网上直播销售”。一株株俊逸的兰苗,风姿娉婷地在网上与爱兰者直面相对,而后,一批批的兰花就通过快递送达四面八方。

 

“还是吃兰花饭,清香妥帖!”

豪爽直率的黄毅芬

 

开朗的毅芬绝对是个当家的女人。先金和松妹打趣说:你是县城人,我们是山里来的人,不一样。没承想,一开口,这个朋口媳妇就潸然泪下:一样的!为脱贫,为养家,她们吃过的苦我也吃过,生活中,“跌停”的事也经历过。

20多年前,敢打敢拼的毅芬承包了一个小土矿,自己当起了矿长,没想到刚开工就发生了一起矿难。人命关天啊!可想而知当时毅芬身上的麻烦和内心的崩溃……

毅芬把不到10岁的女儿寄养在大姑子家,把7岁的儿子托付给自家堂姐,这个每天汗一身泥一身的女汉子,吃住都在山上。晚上,寂寞的毅芬常常到山脚下的兰花圃去喝茶。兰花圃的主人叫杨先金,听张松妹说过:“杨大姐种兰花可有钱赚了,来店里买衣服从不讲价,我说多少她就给多少。”

毅芬不信。后来,她在花圃看到了:一盆兰花能卖三五百元甚至更高!“天哪!我一吨矿才卖一百元,还得提心吊胆,累死累活!我不干了!我也要去种兰花!”

但是,毅芬入行不逢时,她开始养兰不久,高企多年的兰价跌下神坛,成千上万元一株的兰花,跌到几十几百元。种兰不仅赚不到钱,还亏本。

不甘心的毅芬,就另谋出路,做香料,售红酒,卖保险……

毅芬说,辛苦奔波转了一圈,还是回来认认真真、安安心心种兰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吃兰花饭,清香妥帖!”

在她的冠奇花卉公司,毅芬乐呵呵地带我们看她的兰:“想听听我的故事吗?”

当然想听啦!省三八红旗手、省科普带头人、县十佳女能人的获得者,故事哪能不精彩!

只是,在这里,我们不忍再去叙述她的贫穷、苦难、艰辛和坎坷,就想听听她爽利的言语、爽朗的笑声,还有,她和她那些姐妹、那些乡亲肩依着肩、手搭着手,苦尽甘来的脱贫欢歌……

采访中,我们听到这样一个故事:话说有位叫张金娥的兰女,多年来与丈夫一起侍弄着一座兰花圃,辛勤劳作,告别了贫困。夫妻俩抚养两个儿子,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读书时就喜欢涂涂画画的金娥,天天看着清幽摇曳的兰花,心里涌动着诗情画意,她拿起了画笔,画眼前的兰花,画不远处的青山丽水,越画越有劲头。前些年,金娥跟丈夫说,她想去美术院校进修研习。丈夫支持她,到北京画院进修了两个学期,还参加了东北师大美术系四年的函授学习。而今,金娥笔下的兰,已是今非昔比,那简洁素朴、境界清淳、初显自家风格的画作,受到人们的真心喜欢。养兰之家,成了艺术之家。

诗曰:唯幽兰之芳草,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拒龙虎之嘉名。不起林而独秀,必固本而丛生……如今,养兰、售兰的兰女们,爱兰、赏兰,融入了幸福的新时代。

 

愈挫愈勇的客家硬汉

在朋口镇“与兰共舞”的人群中,他无疑是这一方兰界的“龙头老大”。有人说,他这些年坎坎坷坷,愈挫愈勇,是个典型的客家硬汉。人们心里有一个共识:没有饶春荣当年为寻求摆脱贫穷的路子冲出深山,闯出一方天地,就没有今日朋口的“兰花王国”。

他,就是杨先金们嘴里常常蹦出来的“大哥”“叔叔”“老总”,被埃菲勒斯世界之最国际评审机构授予“世界兰花培育之星”荣誉称号的饶春荣。

2015年7月22日,那一天早上还是平平常常的。上午9时许,饶春荣坐在宽敞明亮的会客厅里,与来访的客人边品茗边聊着公司的发展。大雨下个不停。不一会,透过宽大的落地窗,眼见兰花基地边上那条河流浊浪滔天,河水一点点漫上来,饶春荣内心漫过一丝不祥的预感,开始有了焦虑。

雨暴烈地下着,愈来愈猛。突然间,电闪雷鸣,天地之间陷入黑暗。

停电了。就在短暂的瞬间,一切陷入混乱,一切处于瘫痪。很快,他甚至只能眼睁睁看着控制大棚的亲人被洪水卷走。

顷刻间,几千万株的缤纷清兰,香消玉殒,数十年的心血,被滔天洪水席卷而去,损失达6亿元。

满目疮痍,一片狼藉。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此时此刻,饶春荣这个客家汉子,也不禁泪如雨下……

但是,饶春荣是个不会在挫折面前低头屈服的客家汉子,在经历锥心蚀骨之痛后,很快调整心态。他说,就当经历了一场噩梦,一切可以从头再来!

“老天不帮政府帮”,政府很快支持了3000万元的贷款基金。当时的省领导来到兰花公司看望慰问饶春荣,紧紧握着他的手,称赞他的坚强。

饶春荣说,他的心境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因为,不断地有来自上层的关怀,有来自政府各方面的扶持,还有源源不断地去而复返的员工……“我一定要东山再起!当初自己一无所有都可以打出一片江山,更何况现在,人在,品牌在,核心技术在。我要加快重建脚步,相信可以发展得比原来更好。”

1978年,18岁的饶春荣,风华正茂,高中毕业回到家乡朋口镇桂花村。摆在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如父亲所愿去当一名乡村教师,另一条路,充满未知与挑战。饶春荣选择了后一条路—去山里收购山货,然后卖到镇上,从中赚取差价,有时也到山上采割松脂。如此下来,一年能挣上几千元,收入不菲。与此同时,他还和同村的几个小伙伴合办起一个苗圃。

到了1984年,饶春荣靠卖山货和树苗,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在一张发黄的照片上,饶春荣站在苗圃里,摆一个当年流行的酷酷的姿势,神采飞扬,踌躇满志。

当时交通不便,苗木的销售不是很理想。饶春荣琢磨了很久,终于把目光锁定在从小就熟悉的兰花上。

梅花山里有许多野生兰花,朋口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养兰花。

他们处理掉苗圃,开始大量收购兰花。饶春荣拿出全部积蓄,收购了几千盆兰花,在自己门前承包了几亩山地,搭起两个大棚,开始培育兰花。

村里人不解,认为这几个年轻人不务正业。连牛都不吃的草值这么多钱?疯了吧。

饶春荣却有自己的坚持。他在《每周文摘》上登了一则卖花广告,想通过邮局,将兰花卖到全国各地。果真,广告打开了他事业的局面。很快,他收到了几十封信,还有人亲自从厦门、广东跑来桂花村看他的兰园。

他每天都要向全国邮寄许多兰花苗,辛苦并快乐着。

然而,1991年冬天,一场罕见的大雪,将饶春荣简易大棚里的兰花毁于一旦。看着被大雪压垮的大棚,看着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几万盆兰花被冻死,饶春荣的心情低落到极点。

大雪过后没几天,饶春荣就开始筹建新的基地和大棚。他拿出全部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了几十万元,将兰花基地搬出桂花村,搬到朋口镇上。不到半年时间,他的兰花基地又恢复了生气,发展得比原先更好。

在扩大基地规模的过程中,饶春荣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已经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他一边自学兰花的栽培知识,一边还邀请中国农业大学的花卉专家前来指导。

为了扩大眼界,他还不断出去交流学习。

1994年,饶春荣到韩国参加一个花卉博览会。韩国之行让他受益匪浅。看到人家先进的钢架大棚,而自己还是原始的竹木结构,深感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从韩国回来后,他重新设计大棚,每个大棚都装配上最先进的设备。同时在专业人才的引进上,饶春荣也下了不少功夫,每年他都要到各地的农学院招收花卉专业的毕业生。

到了1999年,他的兰花基地已经有十几个大棚、几十万盆兰花了。就在那一年,饶春荣带着自己培育的一盆兰花,参加在云南昆明举办的世博会,那次经历让他在中国兰花界名声大振。那盆兰花叫“鱼魫大贡”,中国国兰的第一本书《金漳兰谱》有记载。

连城人喜欢养兰花,许多人也靠养兰花来增加收入。饶春荣培育出大量高品质兰花的事迹传开来,县里及市里很快做出决定,扶持兰花产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加快产业化发展。

2000年,连城兰花有限公司成立,2011年整体变更为福建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人民币,饶春荣任董事长。

公司秉承“追求卓越、持续创新、客户至上”的经营理念,以“引领国兰文化、推动行业发展”为使命,致力于向世界传播国香神韵、让国兰走进千家万户,打造世界一流的花卉企业,成为国兰产业化的推动者、领导者和整合者。

从2000年开始,饶春荣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建成了中国最大的兰花培育基地,在利用传统技术培育兰花的同时,饶春荣还引进先进的生物技术,聘请福建农科院的技术专家,在基地建了一个组培工作室,利用生物技术选育优质兰花。

在实现梦想的同时,饶春荣没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没有忘记领导的殷殷嘱咐。2006年,他成立了连城县朋口镇兰花协会,采取农民培育兰花、协会统一销售的方式,鼓励周边的农民种植兰花,还把自己多年的经验免费传授给花农……

饶春荣说,当年养兰花是求生存,并没有想到一旦踏上了,会走得那么坎坷,走得那么远。

饶春荣不会忘记,首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项南那年回到故乡朋口,在他搭建在当地供销社四楼平台的兰棚里对他和县、镇领导说:“兰花是很好的东西,值得大力发展。”项南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扶贫项目,他要求当地政府要很好地扶持花农种植发展,并鼓励饶春荣要将这块产业“蛋糕”做好做大,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

饶春荣更不会忘记,1997年7月26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率省直机关部门负责人来到连城朋口兰花基地调研。在对基地事业充分肯定的同时,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农业,他对基地领头人饶春荣殷殷嘱咐,今后在把兰花种好的同时,要加大科技方面的投入,以及市场和营销网络的建设,也要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保证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更要做大做强兰花产业,带动当地更多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他们做到了!

而今,连城兰花股份有限公司拥有花卉基地3400多亩,品种1100多个约470万株,是集生产、培育、营销、研发、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花木行业龙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公司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动扶贫攻坚奔小康步伐,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新一轮发展”的要求,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号召,“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模式,由朋口镇政府组织协调,以公司为平台,与择优上岗的贫困户签订用工协议,定期对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以保证兰花种植的效益,公司帮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59户1101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近年,在公司的带动下,连城县有农民合作社20多个及42000多户农户加大兰花种植投入,2019年全县兰花产业链产值超13亿元。

我们徜徉在兰花基地、兰花博览园、兰花一条街,浸淫馨馨兰香。朋口镇领导高兴地介绍,全镇560户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其中大部分家庭摘去贫困帽子,就是倚仗了兰花种植这个扶贫产业。

采访中,我们知道了,在这个扶贫产业中,朋口镇在宣传、金融、科技、规划、建设等等层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对接相关部门,鼎力支持兰农发展壮大。这不,眼下镇里正在帮助兰农们培训百名主播,发展电商销售,让“网播”使空谷幽兰“香远益清,芬芳万里”。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