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宁下党:“五无乡”华丽转身
韦希成
下党村茶园秀色
新中国成立后,坐落闽东大山深处的寿宁县下党老区村,直到1988年建乡,还是一个“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贫困乡,人均年收入不到200元,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如今,这个昔日的“五无乡”华丽转身为脱贫致富的模范村。其中的故事很值得一说。
30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地区工作期间,曾三进下党乡调研,指导扶贫工作,帮助解决发展难题。随着党和政府帮扶力度加大,下党乡干部群众发扬滴水穿石精神,埋头苦干,实现了“天堑变通途、旧貌換新颜”的巨变,并吸引了在外打拼的100多名青年返乡创业。2014年,一个早年就走出大山在外经商的村民王光栋,听说家乡种茶效益好,就回到下党村,种植“金观音”、“金牡丹”等优质茶15亩。接着,他牵头成立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并吸收27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和另外50多户茶农入股,打造“下乡的味道”品牌。不到三年, 27个贫困户全部脱贫,其中26户盖了新房。
创立“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做大做强茶叶产业。
2016年,在福建省委组织部驻村干部指导下,下党村实施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下乡的味道”项目,王光栋成了“下乡的味道”定制茶园创始人之一。游客增多,王光栋又与人合资创办“下乡的味道”餐馆,带动5个村民就业,一年下来盈利30多万元。王光栋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下党村因茶致富,还因为通了公路。今年72岁的共产党员王光朝经常说起30年前这里没有一条公路的苦处。有一年,王光朝上山采野茶,正在坐月子的妻子背着孩子在家制茶,夫妻俩辛苦一个多月,采制了68斤茶干。王光朝挑着茶叶,先是翻山越岭前往40多华里外的平溪乡叫卖,价格太贱,舍不得卖,只好挑回来。翌日,再挑到30多华里外的托溪乡,没想到价格更低。山高路远,身心俱疲,深感纠结的王光朝,欲哭无泪,只好贱卖。
1991年1月,下党乡第一条老区公路建成,当地群众彻底告别长途肩挑背驮的历史。王光朝的3亩多零散茶园,加入扶贫定制茶园,每年每亩茶园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6000多元,几年光景收入不下20万元。3年前,王光朝在鸾峰桥边建起新房,开了家“幸福茶馆”,一年收入就有3万多元。问及茶馆名字的由来,老人说:“幸福下党,难忘习总书记。没有习总书记当年来下党,没有国家的扶贫好政策,就没有现在下党的下乡味道!”
30年来,下党乡累计种植茶叶4000多亩,发展油茶、锥栗等绿色、特色产业上万亩。这些,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下党乡创新推出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引导社会力量消费扶贫,以每亩茶园年金2万元的价格招募爱心茶园主,已获得定制认购1060多亩,带动茶农户均年增收8000元以上。“定制茶园”模式入选国务院扶贫办12则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为了拓宽农产品销量渠道和提高附加值,下党乡创立由国家工商总局注册的“下乡的味道”公共品牌,通过村党组织引领,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共建共享机制,引导农民种、督促农民管、帮助农民卖、促进农民富。近五年来,全乡农民自发组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28家,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产业”的格局,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2016年以来,“下乡的味道”生态农产品累计销售8000多万元,村财增收40多万元。下党乡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共建共享机制,分别入选“2018年网络扶贫优秀案例”和“第二届中国优秀扶贫案例”。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而今,下党乡建档立卡的117个贫困户、508人全部脱贫,成为2018年福建省第一批脫贫的老区特困乡。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他们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前行。2020年,全乡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9元,比1988年增加70多倍;10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这一嬗变,是精准扶贫、脱贫致富的一个范例,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真实写照。
鸾峰桥边的“幸福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