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
——记松溪经济开发区弄潮儿
悠悠松溪河流淌着悠久的历史,巍巍湛卢山挺拔着雄壮的脊梁。松溪,这个闽北边陲小城,因为有这样一群人,永不言弃,甘于奉献,勇于攀登,发生着天翻地覆的改变。
古老的松溪正在远去,站在高处望去,清澈的河水,湛蓝的天空,林立的高楼,宽阔的道路无不在述说:现代文明正向松溪阔步走来。
当我们走近她,去聆听她跃动的脉搏,去欣赏她青春的面容时,最夺人眼球的是松溪城东经济开发区。
松溪城东省级开发区,位于松溪河畔,来龙山脚下,距县城中心两公里。园区占地三千余亩,入住企业四十家,已投产企业37家,在建企业两家,拟建企业一家。这个规划科学、环境优美、景色宜人、配套齐全、产业发达的工业园区,2016年实现产值29.48亿,已成为了松溪县最主要的经济增长点。
可如果让历史回归到十几年前的2003年,这里不过是夹杂着大片乱石滩的荒野。是什么让这片荒野,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变成散发出浓浓现代化气息高速发展的工业园区呢?
永不言弃他们是松溪的决策人
2003年前的松溪,一批老旧企业拖着病入膏肓的沉重脚步纷纷倒下。面对全县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松溪的决策者心中深深地感受到,松溪再这样只靠经营传统的农业是永远不可能发展的。他们翘首以盼,松溪的经济有新的工业血液注入。这一年,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要在城东建立属于松溪人自己的工业园区。消息一传出,绝大数松溪人欢呼雀跃。可还有一少部分人却猜疑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想真正办工业园区,而是借口买卖土地罢了;或担心在这穷乡僻舍的地方,不会有人来投资;或顾虑新的工业园区引进的企业会像过去一些老旧工业一样经营不善或污染严重而很快夭折而不支持工业园区的建设。为此,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者们走家入户一个个做工作。一次工作做不通,第二次再上门;两次做不通,三次,四次……一个人做不通,换一个人去做,还不行再换一批人。就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一批又一批,一小部分人终于感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决心与诚意,最终众志成城支持县委、县政府的决定。
但一个困难的解决,绝不代表着成功就在眼前。正如少数人所担心的一样,当一大片荒野已被平整成一个工业园区的雏形时,招商引资工作却像一座大山挡住了决策者们前行的路。
虽然决策者们上下一心,可是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即使他们多批次赶赴上海、广东、浙江、台湾、厦门等地招商引资,却几乎每次都一无所获,空手而归。这也不能怪人家,纵使你有千条理由和万般诚意说服一个外商到松溪来投资办厂,人家却只需一个理由就可完全拒绝你的诚心和好意。
不是吗?外商问:松溪人口有多少?工业产值有多少?飞机会抵达吗?火车呢?高速总归有吧?一个个简单而又现实的问题成了决策者们心中绕不过去的坎,这无疑是给决策者们一个沉重地打击。而这样打击并不是短暂的一次,而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它都在不断打击着这个团队。
决策者们开始陷入最深沉,最凝重的思考:是坚持还是放弃?是奋勇向前还是退缩不前?是勇于征服困难还是被困难征服?决策者们毅然选择了前者。
机会总是为有准备的人敞开着大门。为了吸引企业人目光和增加企业人投资信心,在企业入驻之前,县委、县政府已把开发区“七通一平”的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善,并专门成立了能为企业规划,能给企业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经济开发区办公室。松溪决策人孜孜不倦、永不言弃的精神终于感动了众多的企业家。2003年底,以回归式经济为主的金色年华药业、华韵竹木、恒信包装、三信食品等企业人纷纷落户城东工业园区。一时间,真可谓是筑得巢来引凤栖,花开灿烂蝶自来。
在接下来的几年间,又有几十家企业先后落户到园区内。期间,也有一些排污不达标或对环境有污染的企业也想试图以高税额回报的条件入驻园区内,松溪的决策者们并没有为了贪图利益和政绩答应他们,而是给予拒绝。在决策者们心中,他们始终把保护生态作为指导发展的核心价值导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进绿色资本,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他们突出以食品加工、竹木加工、机械加工加上生物科技产业的“3+1”特色产业为主导,构建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绿色产业体系。
现如今,放眼松溪,城东经济开发区犹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美丽的松溪城郊。而这颗明珠并不孤单,她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又繁衍孕育出两颗新的明珠“旧县园”和“三和园”,松溪经济开发区从而形成了一区三园新的构架。“旧县园”和“三和园”一南一北分布,“旧县园”在旧县松建高速路口,比邻经济强省浙江省,重点发展竹木加工和精密铸造等产业;“三和园”紧邻松溪城区,松建高速贯穿其中,并在园内设有一个互通口,重点发展食品加工、光电信息、纺织、生态旅游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一区三园,组团发展,既相对独立,各有特色,又互为倚靠,相互促进。天时、地利、人和,让有着丰厚生态底蕴、旖旎自然风光和优越招商条件的松溪强势崛起,并以一个开拓者的姿态阔步向前走去。
甘于奉献他们是永顺人
时光静好,徜徉在宽阔笔直的中兴大道,松溪经济开发区大大小小的几十家企业整洁有序地分布在园区。走进园区,蓝天白云,山清水秀,红花绿篱,让人怎么也无法想像自己走进的是一处工业园区。按下美景不说,更令人肃然起敬是这里的一群企业人,他们用甘于奉献与顽强拼搏的精神书写了一幅幅华丽的篇章。
走进开发区福建永顺机械有限公司,你可以不了解永顺人78项国家专利(8项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16项外观专利)的赫赫殊荣;也可以不知道他们的培土机、起垄机、地膜覆盖机、(开沟)培土机、穴施肥起垄机、旋(翻)耕机、烟秆清理机、多功能管理机和履带式自走式起垄机、起垄施肥铺膜联合作业机等产品已覆盖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二十几个省市地区,并在全国设立了150多个产品经销服务网点的骄人业绩;可以不知道他们有年生产各种机械3万台(套)产能和年产2.1亿元的巨额产值;但你绝对不可以不知道永顺人的创业和服务精神。
永顺机械有限公司成立先前于松溪开发区成立。2000年新春,在隆隆的爆竹声中,永顺机械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培坤带领他原县二轻机械厂“同事+兄弟”的几名工人成立了福建省松溪县永顺机械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永顺人并没有急于投入生产,而是专心致志地先为公司定位支撑企业发展的企业精神。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地斟酌与激烈地碰撞,永顺人把“甘于奉献”作为了永顺人长远发展的最高精神。
永顺人是富有内涵和高瞻远瞩的,在创业十几年来的每个日子,他们信守诺言,真真实实践行了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公司成立以来的六千多个日子里,永顺人曾遇到过无数的挫折与坎坷,可每每想到奉献精神时,他们立马变成了拼搏的角斗士,一切的困难都变成纸老虎。
在公司投入运营不久时,驰骋在竞争激烈商场的永顺人就遭遇过因技术不成熟栽了大跟头,吃了大亏的经历。产品遭退货与原先品牌遭淘汰的双重打击,不但没能击垮永顺人,反而激起永顺人昂扬的斗志。永顺人深深意识到企业要长久发展,一定要走出一条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相结合的路子来。张培坤董事长带领永顺人开始倾心整合技术力量,高薪聘请专业技术人才,组建属于永顺人自己的技术研发中心,并着力与福建省机械科学研究院、贵州大学、西安交通大等研发单位合作。仅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打造出了新的福建省著名商标“永动牌”农机。
但永顺人并没有因为取得了成就而沾沾自喜,更没有把奉献精神简单复制到企业中后而停止不前。他们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把奉献精神又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那就是更接地气的“服务三农”的精神。
不光是松溪,远在江西、贵州、四川等地的田间地头都活跃着永顺人的身影。永顺人不仅制造农机,还是驾驭农机、维护农机的技术高手。他们组建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应急售后服务专业队,专业队的成员都是水平精湛,服务精神最好的行家里手。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农机一出故障或有其它问题,离得最近的销售服务网点的专业队技术人员,就会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维修或处理,以确保不会给农户带来损失或不便。
永顺人的最大服务特性体现在永顺人常年如一日,为研发各种各样农机呕心沥血,不计付出,一心为民的精神。
过去,农民种地手工翻地费时又费力,效率极低。永顺人就为农民倾心研制出起垄机。起垄机可以一次性完成翻耕、细作、起垄全过程作业,作业效率达到人工50倍以上,而且作业效果还明显好于手工作业;在福建、江西等地烟草种植面积极大,但烟叶收成后,烟秆的清理成了农民最头痛的问题。为此,永顺人又为农民研发了拔秆机,彻底结束了农民人工拔秆的历史。永顺人还根据农民朋友的各种需要研制出培土机、地膜覆盖机、穴施肥起垄机等几十样现代化农机。随着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大大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当问及是什么力量让永顺人一如既往地甘于奉献,服务三农时,张培坤董事长给出了一个这样的答案:有了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有了根,有了底,有了方向。有了党和政府无限关怀与支持,我们如沐春风。我们需要感恩与回报。而服务三农,惠泽桑梓不就是发扬奉献精神和回报党和国家的最好方式吗?
勇攀高峰他们是闽瑞人
走进闽瑞环保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一群锐意进取,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的闽瑞人,又在诉说着他们创业征程中不一般的感人故事。
进入车间,伴随着浑厚低沉的机器隆隆声,已投入生产的4条生产线整洁有序、气势恢宏,十几道生产工序更是一气呵成。只见机械手将废旧矿泉水瓶制成的塑料碎料投入机器中,经过干燥、热熔、过滤、纺丝、冷却、卷绕、集束、拉伸、热定型、二次拉伸、再热定型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制作流程后,就像世界顶级魔术师表演一般,废旧矿泉水瓶变成了一束束亮丽的长丝。最后再经过切断、打包,棉型、中空三维、高强黑丝、仿羽绒、忆弹丝等工序,细滑程度堪与蚕丝相媲美的纤维成品诞生了。
在全球资源日趋紧缺、能源日益枯竭、环保压力日益加大的大背景下,这一系列产品的诞生让闽瑞人成为一匹黑马,也让他们在世界环保界占有了一席之地。闽瑞环保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也成为国内纤维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福建省行业领军企业,南平市高成长型重点培育龙头企业。
当一束束鲜花送至闽瑞人的手中,一个个光环戴到闽瑞人的头上,闽瑞人并没有丝毫的懈怠与骄傲,那是因为他们深知眼下取得的成绩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曾几何时,当松溪的决策人壮志凌云要进军纺织这一行业时,有许多人站出来反对。中国纺织业国有独大,技术又相比国外落后,还有环保等千丝万缕的问题,都成为摆在许多想涉足纺织业创业人面前一道无法逾越的坎。眼看大家要陷入这一道坎时,松溪的决策者们不谋而合地都想到了闽瑞人,决定让闽瑞人来挑起这一重担。
松溪决策人把这一重担放在闽瑞人的肩上,真可谓是伯乐慧眼识得千里马。闽瑞人丝毫没有畏惧困难,毅然决定挑起这一重担,并不负众望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闽瑞实现销售额1.5亿元;第三年,闽瑞成为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不到四年,闽瑞成功在全国中小型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即新三板上市;2016年4月,闽瑞被认定为福建省科技型企业,并且通过了IS09001、IS014001等多项管理体系认证。
对于一次次成功的获得与一次次殊荣的获取,闽瑞人都只把它当作攀登一座座山峰。正如曾经成功攀登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王石先生说的那样:管理企业与登山一样,同样需要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精神。虽然经常不能预知结果,但只要坚持,终会成功。
闽瑞人就是这样坚持的,也是这样勇攀高峰的。
闽瑞成立6年来,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公司的高端技术人才流动性大,人才队伍不稳定。为此,闽瑞人四处奔波,多方寻求解决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努力,公司与原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以及江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工作站、科特派工作站,引进了大批高端技术人才。闽瑞人又一次拿下一座高峰,工作站的确立,确保公司无论什么时候出现技术人才短缺或流失,立马会有新的人才补充顶替上去。这样,不但破解了人才紧缺难题,还强化了公司科研技术支撑,确保了闽瑞生产技术水平一直处于行业领先的地位。
当闽瑞人成功登上一座座山峰后,并不停歇,他们立马又开始新的启航。在他们心中,早已拟定好了中短期的攀登目标——到2018年,第五、第六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到2019年,第七、第八条生产线建成投产;并力争三年内实现上交所IPO,即主板上市。届时,公司产能将达到17万吨,产值达20亿元以上。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把视线从永顺和闽瑞移开,再一次站在高处鸟瞰松溪经济开发区,不单单是永顺人,闽瑞人,还有一群群畅宏人,时代人,三信人、华韵人、宇森人等等企业人。他们都在睿智的松溪决策人的带领下,奋力开拓,厚积薄发,在为整个松溪经济建设发挥着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也正因为有着这样一群群可爱的人,松溪的明天势必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高速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