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4 15:4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熊慎端

红土地上的生态“蝶变”


上梅乡茶景村景色

武夷山市的上梅乡,1972年,由五夫、武夷、城东等乡镇所属的11个行政村的偏远山村整合而成,散落在崇山峻岭之中。这里,距市区23公里,竹业和传统的水稻种植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它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的独特优势。乡党委、政府向上申报“建设农民农业创业园”。2014年初,经省政府批准,与毗连的五夫、星村3个乡镇组成闽北唯一的“省级农民农业园”。

省级农民农业创业园设立后,上梅乡选择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观光休闲农业,并成立合作社,“化蛹为蝶”,逐步实现绿色转型。乡党委以个人名义共同为合作社担保启动资金,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2000多万元,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财力聚集,发展果瓜蔬菜种植,高标准设施建蔬菜基地、无土基质栽培基地、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和常规蔬菜基地,每个生产环节都严格按照无公害绿色要求生产农产品,给市场提供原生态健康新鲜食品。为了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农业园在市区繁华的农贸市场,设立果蔬直销点,每天凌晨,新采摘的几千公斤蔬菜,陆续进入市场,满足市民对新鲜生态果蔬的需求,受到消费者青睐。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来自上梅乡省级农民农业创业园的新鲜果蔬,更是走进武夷山市的千家万户。

纪念碑

得知家乡建立省级农民农业创业园,而且产品有供不应求的趋势,外出打工的乡亲表示“孔雀不再东南飞”,就相约返回家门口创业。例如,在温州打工9年的游书贵,与丁贵华、吴立峰等6位村民返乡后,集资600万元,共同申请注册了“武夷山梦松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了300多户农民入股。又如,在浙江温州任武夷山温州商会副会长的左承基,与王有亮、游诗寿、张玮等一批在外从事不同行业的村民,也返回家乡,聚拢园区内,或选择无土栽培西红柿,或尝试种植巴西菇,各展其长,各显神通,在创业路上你追我赶,都为上梅农业园发展生态良好、零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添砖加瓦。近年来,上梅乡里发展巴西菇300多栋(大棚),总产值1880多万元,80多户菇农户均收入将达15万元。其中,下阳村菇农丁德进就种了3栋(大棚),全年将采收制成干品1000 多公斤,给家庭带来稳定收入。像丁德进这样开始走上脱贫致富路的村民远不止一家一户。上梅乡这个省定老区贫困乡正在发生历史性巨变。

红绿包装,培育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这是上梅乡朝着多功能发展的新路子,是实现美丽蝶变的又一举措。依靠外来资金、技术、信息扶持,上梅乡引进了福清融和集团入园。为突破长期以来的交通瓶颈,彻底改变武夷山市区至上梅老区山路弯弯,来回颠簸,令人疲惫不堪的历史,上梅乡总投资10多亿元,拓宽改造205省道约26.08公里。同时,上海刚泰集团也来到上梅,启动“武夷山天堂文化旅游”项目,重点开发梅溪流域的自然生态与柳永文化资源。绿色生态、现代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的广阔前景,让祖祖辈辈守着金山银山受穷的山区人民,在青山绿水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红色文化,是上梅乡红色旅游的丰厚资源。上梅是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区。1928年9月,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率领民众队进行武装斗争,爆发了福建省“五大”农民暴动之一的上梅暴动,对闽北乃至闽赣边区产生很大影响,为创立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党的领导下,上梅乡革命群众高举红旗,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赢得了“红旗永不倒”的赞誉。至今,上梅乡仍保留着许多珍贵的红色遗址。例如,上梅暴动旧址,是省政府1961年公布的首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上梅革命纪念亭等一批红色遗址,它们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前来瞻仰观光。每逢周末,市内外的市民或学生团体,纷纷驱车到这里参观革命遗址,采摘绿色瓜果和蔬菜,体验观光休闲农业的乐趣,获得精神与物质双丰收。

大棚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