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4 23:4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 红



“小鸠”到凤凰

——“中国保温之乡”夏道腾飞纪事

 

 

 

 

提到“小鸠”二字,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会联想到《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但说起夏道,则是国内保温行业鼎鼎有名的一个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标志。夏道位于闽江边上,是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的一个小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合着改革开放的强劲节拍,小鸠、夏道从不见经传的小小村镇,变身为国内知名的“保温”行业巨头,实实在在地演绎出一番凤凰重生、展翅高飞的奋斗史。

现如今,夏道已经是延平区最富有的一个镇,身价上亿的老板们就有十多位。但是,谁又能知道他们三四十年前,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

首当其冲的是贫困。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无数个文化程度不高、但绝对不缺乏聪明才智的“先行者”率先走出了祖父辈、父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在祖国的版图上流转、迁徙、揣摩、试炼……今天的夏道就是他们奋斗了几十年的成果。

他们从事的是保温行业:在工业或民用建筑设施的外面包上一层材料,以达到防腐保温的作用。

夏道的保温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用今天的说法,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与创新的结果是:夏道的保温业务现在遍及全国各地,并走出国门到南非、东南亚各国,承接工程项目涉及国防、冶金、电力、石油、轻工、民用、地铁等行业。仅延平区内即拥有主营保温企业二十余家,其中有资质等级的十家;从事保温材料生产的企业七家。本土保温企业年创产值20多亿元,年上缴税收2000多万元,在区外注册或挂靠异地的保温企业产值、税利蔚为大观,一时之间也不好统计了。

那么,夏道镇如何能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保温之乡”呢?我们还要追根溯源,从几十年前讲起。

 

敢为人先,挺进“保温”

 

小鸠是夏道镇下辖的一个村,是夏道镇“保温”之路的起点。之所以如此,既是偶然,更是必然。

《诗经·关雎》描摹的是年轻人追寻美好情感,小鸠人对于过上好日子的希冀也从未止息过。以前是政策不允许,做小生意是“投机倒把”,现在冰封的河流解冻了,机会来了,为什么不试一试?市场真空就意味着机会多多,小鸠人勇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独特精神特质破土而出、跃跃欲试。

1976年,小鸠村偷偷办起了一家电镀综合厂,这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不能不说是“胆子大、意识先”。厂子开张没多久,“割资本主义尾巴”强风袭来,电镀厂也被“割了尾巴”,勒令关门。从福州重金聘来的师傅被拘禁在公社的一处楼梯下面,整整关了三个月。小鸠人第一个致富梦想还未及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已成明日黄花。

又过了两年,到了1978年11月,安徽凤阳的小岗村悄悄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当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华夏大地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历史性变革。小鸠人的致富梦想又一次被点亮了。电镀综合厂重新开办,一些村民还走出小鸠村,到外面承包山林,或上山伐木,或下河捎排。

机遇总是眷顾有心人。英雄开始有了用武之地。小鸠村的沈金泉个子不高,砍木头吃力,只好跟人在闽江里捎排,把人家砍下的木材踩在脚下,像放竹排那样,顺流而下,漂到福州挣点辛苦钱。虽然辛苦,也总比在家种田挣工分赚得多。

1979年年初的一天,沈金泉在水南旅社住宿,准备第二天一早下河接上游下来的捎排。同住的徐泽民是一个约莫六十岁的上海人,两人闲聊熟络以后,老徐问沈金泉:“你们有办厂吗?我有个项目,可以直接在工地做成品赚钱。”老徐把如何做“保温”详细地讲给沈金泉听。沈金泉很是心动,第二天便带着老徐回到小鸠村。大队党支部书记郭阿召对老徐说的“保温”很感兴趣,让他当了村电镀综合厂的业务员,开了一封介绍信,给了他500元作为经费,让沈金泉和他一起出去搞业务。半年后,他们回到了小鸠,带来一份与广东顺德紫泥糖厂签订的“保温”合同。

这是小鸠人进入“保温”行业的第一份合同。合同上的乙方是“福建省南平市夏道公社小鸠综合厂”。

过了冬至,吃了“团团”(当地对汤圆的称呼)之后,沈金泉以及十几名村民跟着徐泽民出发了。关山险阻,千里之遥,他们去了整整40天!快要过年的时候,这些人回来了,并且,带回了12万元!小山村沸腾了。那时候大米每斤0.14元,猪肉每斤0.80元,万元户的称呼刚刚在神州大地上叫响,你可以想见这12万元带给村民们的震撼。

受到触动的村民们纷纷加入“保温”行列。许多人抢着进入村电镀综合厂的“保温”队。还有人,则自己拿着电镀厂的介绍信外出跑业务。其中,就有时年29岁的姚之盛。

大年初六,姚之盛前往南平纸厂投奔亲戚,想承接纸厂的“保温”业务,未果。十几天后,一天深夜,他不顾众人劝阻,又一次从小鸠出发了。黑夜里的江水缓慢而深沉,表哥划着木船送他过了河,来到了安济火车站。之后,姚之盛奔波了整整四天,火车、汽车、轮渡、步行……他不分昼夜地赶路,最后来到了位于赣州赣县的江西省第三糖厂。站到了糖厂大门口,姚之盛一下一下“噗噗”地拍去满头满身厚厚的白灰,擦拭干净刚刚买来的皮鞋,整了整衣服,弄干净了自己,这才走进去说明来意。业务谈得很顺利,可是就在快签合同的关键时刻,别人给出了更低的价格,姚之盛功败垂成。眼看订单再度无望,姚之盛只好转战别处,邵武、三明、厦门,到处跑,仍旧无果。转眼大半年过去了,家里18口人等米下锅呢。在母亲的催促下,姚之盛不得已回到了小鸠——作为全家的顶梁柱,他得下田干活挣工分。姚之盛的致富梦似乎就此遥遥无期了。他沮丧过、愤怒过,但他从未绝望。在他心底,始终有一朵希望的小火苗,无时无刻不在跳跃、闪烁。

这年的7月18日,正是“七月流火,八月未央”时节,天热得不行,姚之盛挽着裤管在田里干活。“姚之盛,电报!”远处有人喊他。拿到手一看,是江西第三糖厂来的电报:“小鸠综合厂姚之盛同志:同意你的要求,按你的价格速来订合同。即发货。”

原来,那压价的人在姚之盛离开之后,先是拖着不签合同,继而又想抬高价格。如此的不守信用。对比之下,糖厂旋即决定与诚恳实在的姚之盛补签这份合同。

得到消息后,姚之盛欣喜若狂,连夜赶赴糖厂,拿到了自己平生第一份订单,随后以村电镀综合厂的名义带领一干村民承接并完成了自己签下的第一个保温工程。

11月,姚之盛第七次去三明化工厂跑业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解释、游说、沟通、交流,厂长最后被他的执着感动了,让他做一根蒸汽管道试试。结果,管道8公斤的进口压力到了出口达到了7公斤,远远超过了未保温前的4.5公斤。姚之盛“保温”队以高质量的工作成效,拿到了三百个立方的订单。

1980年分红时,姚之盛和妻子两人分到了五千多元,还清外债后,还余下了两千多元。

多年以后的今天,姚之盛作为永盛保温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回忆起那段日子,面带笑意,双眼明亮。他笑称自己是“萝卜垅大学”的毕业生,还反复说,做保温就是“乞讨世界”。他说:“这一行很苦,总是要看人眼色,挣的是辛苦钱,但不管怎么说,我们能有这样一个挣钱的机会,已经很好了,这也是托了改革开放的福啊。”

姚之盛还说起自己住旅社的一件事。一次他去杭州铁路分局求人发车皮,半夜下火车后,找不到地方住宿,就央求铁路招待所的服务员说:“阿姨,让我在你这服务台边上坐一个晚上吧?”那位服务员看他可怜,便道:“我这里有一张钢丝床,你要是不嫌弃,我在楼梯底下给你搭上,你将就着睡一晚上?也不多收你钱,五毛就行了。”姚之盛没想到还能躺一晚上,连声道谢。

我问姚先生:“那时是夏天还是冬天?”

答:“冬天。”

不难想象,小小的一架钢丝床,他那副大身板躺上去会是什么样:必须得侧卧着吧……一床被子弄不好盖得了头盖不了脚;也不难想象,半夜冻醒后他会如何地恍惚,“梦里不知身是客”……正当我暗自感慨的时候,姚先生笑了,说:“这算什么,有一年冬天在北方的一个工地,我们搭的工棚根本不保暖,每天醒来,床底下都能看到厚厚的一层冰。”

  机遇与挑战似乎总会并存。一夜之间,小鸠人从“泥腿子”成为“保温”工人,他们面对致富的机遇备感幸运,也更懂得珍惜。他们保得质量吃得苦,这种特质使得他们的致富梦得以在成功开始之后一直延续下来,并发扬光大。

  从此以后,夏道的“保温”队伍不断壮大,领军人物第一方阵也在悄然形成,有张光烈、饶瑰兰、张孟年、李长华、丁盛亮、吴坤、郑用平、陈炳荣、张新辉、范家高、范肇田等,他们勇为人先,瞄准市场需求、敢闯敢拼,到全国各大城市施工安装各种保温、保冷、防腐、筑炉、暖通、工艺管道、化工建设、水电等工程。夏道“保温”人之所以能崛起,既是因为身处着一个伟大的时代、搭上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也是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和诚实守信的做事风格。

  很快,小鸠村成立了南平市夏道保温材料厂,用麻袋装钱驮回家乡的故事频频上演。1992年,夏道镇成立了南平市保温安装总公司,下属十个子公司。2000年之后,子公司陆续开始独立经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保温”大军,踏上致富之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夏道保温业队伍已发展到150多支,吸纳、转移了全区农村超过2万名劳动力。

  

理念拓市场,科技助腾飞

 

发展回归经济。保温业改变夏道人的观念和生活,许多保温人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资金,回乡建起了一座座新房。据粗略估算,夏道镇现有民间资本超过20亿元。特别是夏道镇被列入延平新城的中心区域后,保温户更是纷纷回乡办厂,回报家乡。而在夏道保温腾飞的发展进程中,领先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技术工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来自徐洋的张孟昆戴着一副眼镜,说话轻声慢语、文质彬彬。他曾承接1999年昆明世博会国际馆中央空调安装项目,也算历经风云。2011年8月18日,张孟昆从昆明回到南平,接管了弟弟张孟年创办的九峰节能建材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加气混凝土砌块砖,立足废物利用,是一款技术含量较高的环保产品。他接管公司以后,对生产工艺进行了改造,2014年开始实施的“蒸汽余热回收”技术,不仅减少了废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每年还可节约近70万的资金。目前开始使用低谷电生产,再加上正在进行磨机改造技术研究,这两项技术成果的投入将会大大降低生产成本,预计每年可节约资金一百万左右。

所有这些技术改造,都是由张孟昆自主研发的。那么,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1986年南平地区(现南平市)企业局举办一个建筑设计施工培训班,为期半年,请来福州大学土木工程系的教授授课,一百多名学员基本都是农民出身,张孟昆也在其中,他最终拿到了结业证。正是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技术基础,也为他近年出色地回归保温建材行业提供了可能。

近年来,“保温”行业的领军人物也在悄然更新换代,“保温”二代越来越多地成为了新一代的“保温”头。他们有良好的知识文化基础,更加重科学、讲技术、有远见,为“保温”行业带来了新的理念与希望。

郑勇挺,身材魁梧,一头时尚的发型很是惹眼,一开口,声音洪亮,语惊四座,却又温文尔雅、言辞有度,是个谦逊而低调的人。2004年,24岁的他从部队复员后,在“保温”工地工作了半年,然后接过父亲的事业,成为夏道保温安装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2016年3月,公司获得防腐保温工程专业承包企业一级资质;5月,公司新增了“环保工程”和“劳务分包”资质,而且正在计划申请增加“石油化工”和“冶金工程”资质,以拓展承接业务领域,加强竞争实力。

两年前,在江西铜业的保温工程投标中,郑勇挺中了标。参加竞投的上海某一级保温公司的负责人无奈地摇摇头:“唉,没办法,到哪里都有你们夏道保温。”郑勇挺说起这事时很自豪,也很感慨:“经验靠积累得来,没有诚信是无法立足的。感谢老一代保温人,他们积累了经验,树立了形象,留下了好口碑,让夏道保温能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直做到现在。作为新一代的保温人,我们必须为这种精神的传承负责。”

近年来,国家对保温行业的质量标准相继出台,对施工单位的资质要求更高了。面对市场竞争新动向,夏道“保温”人首先想到的,是升级资质,强化科学管理,拓展业务能力,以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在中国“保温”行业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如今的夏道人正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施工安装工程从最初的保温、筑炉、暖通等,扩大到保冷、工艺管道、化工建筑、水电安装等领域、范畴。保温材料,也从最早单纯经营膨胀珍珠岩、岩棉等,延伸到硅酸铝、聚苯乙烯、聚氨酯、微孔硅酸钙等保温、保冷、防腐材料。他们还在云南、贵州、广西、江西等地建了四家大型材料厂,进而形成了从原材料供应到工程安装、施工的产业链,市场竞争力大为提高。

 

跨界整合,面向未来

 

小鸠村的饶瑰兰于1993年开办了延平区第一家岩棉厂,也就是现在的闽威建材有限公司。公司坐落在夏道产业工业园区。2016年5月19日下午,我们参观了整洁有序的生产厂区,刚走进厂长办公室,有人端上来一大盆的小油饼,油香扑鼻。饶瑰兰笑着说:“这可是绿色食品,是用我们自己种植的油菜籽新榨出的菜籽油炸的。”令人惊讶的是,公司不仅免费提供员工的伙食,而且,还一直养猪种菜,食堂的猪肉和蔬菜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用饶先生的话说,全都是绿色食品呢。

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公司正在以先进的“公司加农户”模式建设一个农业生态观光园。目前公司已种植了几百亩的树苗和草皮,观光园已经开始提供旅游、钓鱼、餐饮、娱乐等休闲观光服务。山更绿了,水更清了,厂区周围的山林生态正变得越来越好。饶瑰兰笑称,自己这个曾经的农民现在又回来当农民了。

像饶瑰兰这样,从未离开保温业、同时又在成功进行跨界资源整合的企业,在延平区有不少。许多保温户和员工完成资金积累后,投资跨行到其它的行业,开创另一片新天地。而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一直是夏道“保温”行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我们驱车前往夏道的路上,原延平区政协主席、即将上任的“保温”信息技术交流协会会长吴水兴先生示意将车停在了一幢正在施工的大楼前。他郑重地介绍道,区政府正考虑在这里购置或筹建“保温”总部大楼。

2016年延平区人民政府为了扶持“保温”产业的发展,决定建立两个平台:一是成立“延平区保温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区长任组长;一是筹备组建保温行业协会,前景十分令人乐观。

关于政策扶持的力度,延平区区委、区政府制定下发了《延平区推进保温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延平区促进保温产业总部经济发展支持政策意见(试行)》,大力扶持保温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计划在2020年确保产业基础初见雏形,确立新型保温材料研发中心的地位,增加一级企业的数量,大力提高“保温”产业的产值,并争取能有企业挂牌上市,真正竖立起“中国保温之乡”的旗帜。

“夏道保温”从小鸠村这个小小的起点出发,历经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功地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夏道保温”已然从不起眼的“小鸠”华丽变身为一只展翅高飞的金凤凰。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延平》;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