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9: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林爽文和雾峰林家


平和历史上出过皇帝,或许让许多人感到意外。不过,这是事实。尽管这个所谓的皇帝,并没有真正被载入史册,只存于民间野史当中,就像李自成和程咬金,都是自封的,但也值得一提。正所谓成者为王败者寇。

他就是“顺天皇帝”林爽文。清乾隆时期,发动台湾农民起义的“土皇帝”。

林爽文(1757—1788年),出生于平和县坂仔贫苦农民家庭,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随父移居台湾省彰化县大里,林爽文年方17。林爽文的祖上因为贫穷,在村中经常受恶霸、财主的欺负。话说林爽文出生时,有个游方和尚身披袈裟,来到林家门口,大声叫唱着:“龟仔山,好地骨,有福气,真主出。”林爽文父亲闻之好奇,遂请云游和尚到家里,并将家里最好的食粮——地瓜,招待这位特殊的客人。此客毫不客气,之后摸摸肚子对着林家夫妻俩劝说:“这位孩子应该好好培养,日后定会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说话间,那个云游和尚瞬间不见踪影。后来,迫于生活无奈,林爽文随父移居台湾。

父子俩不曾料及,当时台湾也是战乱不止,官场腐败,民不聊生。他们到台湾不久,当地就因为土地开发问题而发生械斗,很多有钱人自组护卫队以保护家产。林爽文与父亲商量,准备也建立一支私人卫队。林爽文的想法得到父亲的支持。林爽文从小好舞枪弄棒,对自卫队实行严格训练,自卫队很快成为一支训练有素的精锐队伍。后来林爽文凭着这股武力,保护受到地方官员压迫或是因族群冲突而避难的人,深受当地许多老百姓的赞扬,威望也日益提高。乾隆中后期,台湾吏治更加腐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俗话说,哪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台湾官场的腐败,终于引发了林爽文、庄大田的农民起义。

林爽文、庄大田发动的农民起义和天地会有关。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一位来自平和的天地会骨干,名叫严烟,来到台湾,并很快找上林爽文,说明发展天地会会员的意图。当时大陆的天地会在民间影响巨大,人员也众多,愿意追随者众,因此,很快一拍即合。不久,第一次会议就在彰化召开,参加者有林爽文、陈升、陈泮、王芬,诸罗县(今嘉义市)的杨光勋、黄锺、张烈,淡水厅(今基隆、台北市等)的王作、林小文,以及凤山县(今屏东、高雄市)的几位热血青年,不久后,台湾天地会会员迅速发展到1万多人,他们相互结盟,遇到困难相互支持。林爽文也因此成了这支队伍的实际领导者。

后来,天地会组织遭告发,台湾总兵柴大纪、知府孙景燧等率兵,耀武扬威前往镇压。这些官兵一到诸罗县,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滥杀无辜者数十人。台湾天地会得知官府的行动后也开始从暗处转向明处了,与官府展开公开斗争。林爽文指挥的起义大军所向披靡,取得节节胜利,声势大振,队伍也迅速扩大,并且在彰化顺利建立了政权。起义之初,大盟主是刘升,林爽文为人豪爽,有义气,虽然没有读多少书,但善于指挥打仗,在百姓中威望很高,不久就被众人推为盟主大元帅,并很快建号“顺天”。机构就设在彰化县署,属下分别有地方组织、军事组织以及司法、治安组织(相当于现在的公、检、法)。地方组织设节度使、知县、同知等职,军事组织设元帅、副元帅、大将军、将军、左都督、右都督、军师、总督、监军、提督、先锋等职。“顺天政权”就这样建立起来。于是林爽文自称“皇帝”。

林某讲义气,他能够团结力量,体察民生,还十分重视农业发展。他说:“吾以安民心、保农业为己任。”同时还注意改善军民关系,制定纪律,规定官兵对老百姓的东西分毫不取等等,受到众多百姓的拥护。当时漳州籍人与泉州籍人因为土地问题,经常有纠纷,林爽文发动起义时,呼应的主要是漳州人。但为争取更多人参加起义,林爽文经常深入泉州籍人集居地宣传发动,很快广东、泉州人也纷纷加入,起义队伍就这样不断壮大。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年八月,在清廷重兵围困之下,林爽文被捕,迅速被押解到北京。他历尽酷刑,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三月(又一说法是五月),在北京菜市口被斩首示众,时年32岁。这一天,北京菜市口的上空,布满阴云,就在林爽文就义时刻,天空下起瓢泼大雨,为这位农民领袖动容垂泪。林爽文在台湾起义失败,民间有一个唯心说法,说是林爽文的父亲林劝,在离开大陆时,做了一个坟墓,就是前面提及的风水宝地。当时他父亲在做坟墓时,比较草率,没有注意到“金斗”下面的一团干草。林爽文这次起义失败,正好是这一团干草腐烂之时,所以注定林爽文“皇帝”宝座不能坐稳。

当然,在历史上,林爽文这个“顺天皇帝”,将永远只是个传说。

雾峰林家在台湾,赫赫有名。被海峡两岸史学界公认为台湾20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第一家族,在台湾的近代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这个家族之所以如此声名显赫,是因其百余年来,集商、政、军、文身份和兴衰荣辱为一体的庞大家族。这样的家族自然会让人肃然起敬。

康乾时期,大陆沿海人口压力日重,而台湾地广人稀,资源丰富,民间有“台湾钱淹脚目”的传言诱惑,使之成为迁徙者首选之地。在这种趋势下,甘冒生命风险,偷渡东移的人众“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乾隆十九年(1754年),平和县五寨乡埔坪村青年林石,凭借坚强意志、果敢性格,加入东渡队伍之中,踏上了移台拓垦创业的征程。

林石就这样成为台湾雾峰林家最早的开世祖。在台期间,他曾随林爽文参加起义,被捕后被杀害,他的后代从原先大里,搬到雾峰,开始了族群的经营。光绪十年(1884年),林家在雾峰的经营非常顺利,土地开垦,商号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当时家族中的林朝栋,曾率乡民2000余人在中法战争中立下战功,因而被清朝赐官。家族中的林资铿于1915年回大陆参加了孙中山兴起的中华革命党,1921年,升任为大元帅的侍官。1925年,被军阀杀害。他也是林家最后一位军政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雾峰林家就已经掌握台湾全省樟脑的外销,利润相当可观,也因此成为声名显赫的大家族。

雾峰林家在台湾,被称为“第一家族”,是有根据的,但是,过程是极不容易的。据有关资料记载,雾峰,以前叫阿罩雾,是平埔族群的一个地名,介于草湖溪与乌溪之间,靠近内山,易遭番害,当时仍是一片草莽未辟的险地。可见,当时林家搬到雾峰乃无奈之举。后来,雾峰林家名振海峡两岸,归功于林家出现“三代公卿”,并创下百年不朽基业和声名。

很有意思的是,“三代公卿”之首在150年前就与我的故土武义结下不解之源,这是否也是冥冥中注定的一种缘分呢?公卿之首——林文察(1828—1864年),字密卿,雾峰林家第五代,清代著名台籍将领,曾协助平定小刀会、戴潮春事件,并于福建、浙江与江西等地领军对抗太平军,最后战死于漳州万松关。林文察小时长相斯文,12岁时已能写诗文,14岁时在当地孝廉杨廷鳌门下受学。但他对读书考试兴趣不大,敬佩大英雄关羽、岳飞等,好读兵书,勤练枪法、刀剑等武术,尤其擅长射击火枪。后来加入清军,很快成为将领,领兵作战成绩显著。尤其在对抗太平军时,立下汗马功劳,屡次被朝廷嘉奖。清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九月,林文察率军进驻李村,打算攻打武义,十一月间太平军有10万人之众取道缙云,部分部队在李村一带与林文察遭遇,被林文察军多次击退,武义城内的太平军出城迎击也被击败,于是坚守不出。同治二年(1863年)一月十一日,左宗棠收复汤溪、龙游,武义孤危,林文察令林朝安发动夜袭,一举破城,得以顺利收复武义。四月八日,林文察正式赴福建任总兵一职。林文察战死沙场后,清廷赠太子少保衔,赐谥刚愍,诰授振威将军,并赏骑都尉世袭,并准建专祠,从而奠定了“三代公卿”之首的地位。

“三代公卿”之二——林朝栋,又名松,字荫堂,号又密,人称“目仔少爷”。台湾清治时期将领,雾峰林家第六代,曾参与中法战争的台湾战事,协助刘铭传在台湾办理新政,以及平定施九缎事件,但乙未战争令他心灰意冷,于是举家迁至厦门,最后病死上海。林朝栋受刘铭传重用时,除了负责抚垦业务外,也接掌当时台湾最重要的外销品之一——樟脑的管理工作,并统帅当时全台湾最具战力的部队“栋军”,一肩扛起台湾中部的治安与防务工作。林朝栋官至三品,成为家族中仅次于林文察的大官,从而大大提升并巩固林家在台湾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三代公卿”之三——林献堂,名朝琛,号灌园,被称为“台湾议会之父”。单从这个称号即可知道,林献堂在台湾地位何等尊贵和重要,影响力又有多大。据史料记载,林献堂是台湾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反日的代表性人物,后因国民党当局的迫害而避居日本;他的一生是对国民党当局的讽刺。不过,以我之见,林献堂之所以会被后世之人传颂,除了以上所说外,也和他留下来的著作有关。林献堂留有欧美游历时的《环球游记》和《灌园先生日记》(中研院台史所出版)被视为台湾历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献之一,同时被台湾人民视为“民族之父”。

雾峰林家在台湾确实是一个奇迹,近代史上每个阶段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奇迹的发生,应该归功于家族爱国爱乡之心和情怀,其绵延200多年的优秀传统,不仅表现在抵御外来侵略方面,也表现在开发建设宝岛、无私援助祖国大陆方面。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前,曾为雾峰林家题联曰“三代民族英雄,百年台湾世家”,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也题联曰“裨海累世垦荒域,蓬莱万世通京衢”,充分肯定了雾峰林家在台湾史上的重要地位。当然,雾峰林家在台湾近代史上所做出的贡献和历史意义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表达的。

如今,在平和县五寨埔坪,珍藏着一份弥足珍贵的、具有浓厚血缘亲缘的林氏家谱。这份家谱为人们揭开了埔坪林氏与雾峰林氏之间源远流长的特殊关系。另外,在平和五寨埔坪林氏的家庙里,还悬挂着“四世大夫”、“太子少保”、“四代一品”、“武威将军”等匾额,它清楚地记录着“雾峰林家”的光荣历史。另外,庙内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台胞回乡寻根谒祖的史物,如林文察、林朝栋、林祖密祖孙“三代公卿”的史料以及记载为家乡捐资的台胞名录等。其实,早在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台湾“雾峰林家”就由林文钦、林文荣、林朝栋组团回五寨埔坪祭祖,并由台湾宗亲集资在五寨买田地让乡亲耕作,还将收获粮食用来祭祖宴请等。这些历史事实,无不充分体现了雾峰林氏浓浓的思乡情结,反映出海峡两岸的鱼水深情。

历史虽然过去,但是,两岸之间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渊源永远存在,就像林爽文和雾峰林家一样,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家族历史永远不可能磨灭,正如余光中在《乡愁》中所写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永远都是“同厝人”(一家人)。正因为如此,祖国统一定能实现,两岸将进入共创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