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9:2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海澄公”黄梧


“少时机智勇敢,好舞枪弄棒、结交朋友”的黄梧,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在27岁时,凭一身武艺,当上平和县衙的差役。而在此之前,尽管有风水师对其祖坟断下日后子孙将出“九公三王”的预言,和虚构的黄梧出生时出现的异象,他却仅仅是业余习武的烧炭后生。当机会出现在黄梧面前时,他毅然决然走出生养他的霄岭坎下这个小山村。

霄岭黄氏可以追溯到唐代邵武和平镇的黄峭。这位官至工部侍郎后致仕于家的黄峭,目光高远,脑子里充满了睿智,和那些为子孙积累财富或为保护家人广筑高墙城堡者不同,与成吉思汗靠血腥征伐而得以传播也不同,他以开放的胸怀和一首著名的遣子诗,使21个儿子义无反顾各奔他乡开基立业。时至今天,福建各地的黄姓多数为他的子孙,传播海内外也不计其数。这个老人以一个英明决定使他的种族得到“和平扩张”,以一首遣子诗使他的后人得认祖归宗之便而免于无根之苦。

在平和县的腹地深处,在僻远的小山村霄岭坎下,黄梧的生长和他理想的形成,肯定和他祖先的辉煌、风水师的预言以及他出生时出现的异象有着莫大的关联。读者诸君可千万别小看黄梧身上拥有这三样的“文化背景”。往深一点想,这三者正好暗合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观念。此观念强调的是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上元为天,天现异象;下元为地,有祖坟接引地气的风水师之预言;中元为人,有祖先名震八闽的辉煌为前导。在中国几千年来的民间,却一直据此演绎着他们心目中的向往和理想,而形成对子孙后代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在这一点上,黄梧弃儒行医的父亲黄职无疑把这种追求做到了极致。我们想象在黄梧的骨髓里,大概一直都有“天将降大任”那种不安分的因素在起作用。

从日后智计深沉的黄梧,及至提出《平海五策》那种直抵战略要害与本质方面看,我至今难以置信,黄梧在县衙当差时会因其堂叔黄猴丕被诬赖偷富户鸡鸭,为打抱不平与门役赖升密谋杀知县的那种因果说项。是其时,郑成功树起“反清复明”的旗帜。我宁愿臆测黄梧是在为自己创抓机遇。黄梧跑到厦门投奔郑成功,得郑赏识委他中权镇左营副将,几年后任英兵营统领,又几年升迁英兵镇镇帅,不久改任前冲镇(今海澄)镇帅。这段时间,为报郑知遇之恩,黄梧屡建战功。但随后与前提督黄廷、左先锋苏茂同被派驻揭阳时与清平南王尚可喜战而失利,郑成功论处揭阳丧师之罪,斩苏茂,黄梧被记责,罚俸制铠甲五百领,“戴罪代守海澄”。对于雄心勃勃的黄梧而言,其处境可以说是回到当初投郑时的起点以下。苏茂的结果肯定让黄梧想得很多。黄梧一方面“心终不安”,一方面对郑氏任人唯亲、刻薄寡恩、难成大事感到心寒。

这一年是顺治十三年(1656年),黄梧40岁。清入关第13个年头,统一天下已为大势所趋。

黄梧再次作出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他冒了天下之大不韪,和苏茂的堂弟苏明等率众献海澄归顺清廷。

“黄梧此举不仅使郑失去数十万军械粮饷,并且失去一个拱卫厦门的重要据点。清顺治帝为此于同年八月十七日封黄为‘海澄公’,给予敕印,开府漳州;顺治十四年(1657年)三月,追封黄梧祖上,并赐金在家乡霄岭营造宗祠。对此殊荣,黄甚感新主之恩,实心任事,戮力征战,向清帝上《平海五策》,并举荐施琅,积极招抚郑氏官兵;五月,黄梧率兵攻打乌龙江罗星塔,打通南北的咽喉要塞;九月,会同宁海将军固山额真郎赛一起收复失地闽安镇。顺治十七年,黄梧晋太子太保,与总督一起督水师出海门,斩郑军闽安侯周瑞。康熙元年(1662年),郑成功在台病逝。翌年初,郑经即位,黄梧上书密陈‘乘彼众心未定,神速进兵剿灭之’,建议攻克厦门。十月,黄梧与施琅师出漳州,破厦门、金门,翌年收复铜山,迫使郑经退守台湾。康熙六年(1667年),帝表彰黄梧,授一等功,准袭12次,并赐予‘勋高九锡’金匾。此后至康熙十一年(1672年),清、郑双方战事较少,黄梧带领将兵屯田垦殖,同时积极招抚郑军。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叛清,时黄梧患病卧榻。翌年三月,耿精忠在福建叛清,黄梧闻讯大震,痛口并裂,病情恶化,急托其次兄黄枢及中军总兵吴淑等扶助其长子黄芳度。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初三日,黄梧病逝于漳州。终年57岁。”(《平和县志》人物传)

之所以不厌其烦录下这一段话,是因为纵观清史黄梧基本上属于罕见的个例。

据说“海澄公”这个爵位原本是清朝为招抚郑成功预备的。黄梧恰逢其时献海澄建功,这顶帽子于是意外落在他头上。清代爵位分王、公、侯、伯、子、男等级。整个清代,对汉人封王的只有替满洲人打天下的大功臣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吴三桂、义王孙可望5个。此外贵族等级最高的就数黄梧了:一等海澄公,世袭12次。而且是极尽恩宠,天子才“勋高十锡”,清皇却不吝褒奖黄梧“勋高九锡”的金匾;顺治、康熙两朝均拨巨资翻建、复建规格极高的黄梧宗祠;清廷也让黄梧后人世袭一等海澄公10次;此外黄氏族人身居将军、总兵要职者也大有人在。试想想看,被称为“开清第一功”的洪承畴只封三等轻车都尉,连男爵都不给他。施琅平台,也只是靖海侯。至于后来被视为中晚清中流砥柱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等人也爵不过封侯。

黄梧是大清的开国功臣。他献海澄归顺清廷,感新主隆恩而戮力征战,上《平海五策》,举荐施琅,为其后击败郑氏收复台湾、实现国家版图统一可谓居功至伟。但相比之下,清廷对他如此慷慨如此厚爱却让人有点匪夷所思。能说得通的,黄梧是恰逢其时选择了大清,同时大清也恰逢其时选择了黄梧。依当时的形势,一是清入关之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大屠杀的事件,即使事过十余年,汉人的反清情绪仍然高涨不衰,民族间的融合仍然是个大问题;二是对马上得天下的大清而言,水陆殊途,军事强弱易势,对东南沿海频仍的战事甚至成了最为挠头的大难题。据此推断,清廷无疑时刻不忘寻找能克制前有东南沿海战线、后有台湾大本营的“郑家军”者,适时归顺清廷的黄梧于是成了不二人选。更深一层的原因是,上面提到的汉人“五王”,个个拥兵自重,成了清廷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黄梧不同,他叛郑献海澄,上《平海五策》,掘郑氏祖坟,全都是传统的汉人社会所不容的行为,对清廷是绝对的赤胆忠心。而且他手无重兵,最少时其标下被额定1200官兵,对清廷不构成任何威胁。但黄梧仍然有能力起着百倍人马才能做到的靖边作用。顺治、康熙两帝看在眼里,能做的就是对黄梧及其家人的极力嘉奖。

黄梧是一代枭雄。有机会到霄岭看一看高规格的黄梧宗祠,看一看黄梧建造的既可当民居又可以作战略防御的藩垣楼、仰星楼,说不定你会在油然间觉得,他就是那样一个可以触摸到的顽强的存在,他还没有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