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9:2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天 地 风 云


2012年4月18日上午,阳光明媚,惠风和畅。我们“走进平和”采风团的一个小组,从县城出发,车向西南,往大溪镇方向驶去。

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前往高隐寺,寻访有关天地会的历史踪迹。小汽车在闽南的山地丘陵之间穿行。漫山遍野的柚林蕉林似绿色的画屏依次徐徐展开,溪流清澈,飞鸟往返,间或可见一二田间耕作的农人。沿途街镇,商品货物琳琅满目一闪而过,来往行人看似悠闲自得,不时有电子音乐飘入车窗。村落处处,多见华堂新屋,花花绿绿的洗晒衣物飘飘扬扬。我很难把如此祥和宁静的时空和历史上的风云变幻叠印在一起。

我最先接触天地会的机缘,是观看李连杰主演的电影《新少林五祖》,南少林寺烈火熊熊,洪熙官的一根银枪,搅动了满天飞雪。

我相信当代许多人,大半是从武侠片中管窥清代民间秘密组织天地会的。“平生不识陈近南,纵使英雄也枉然。”金庸《鹿鼎记》中的一句小说家言,似乎成了当代“江湖”文化的新谚语。陈近南的种种“反清复明”的英雄壮举,存在于武侠小说内外。天地会历史上真正的陈近南式英雄人物,平和学者说,正是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万五道宗万云龙。

前些年,高隐寺发现了会簿、印鉴、宝剑、石刻等一批天地会文物。新发现的会簿记载:“万道宗主持五祖上岩关圣帝君前立会,约定暗号,令旗宝剑,后五祖在三点地上仙岩、高隐岩、长林岩三合会。众僧密拜立天地在高隐岩,后分开各省召集起义,暗立会名天地会。”

 天地会“会簿”又叫海底,大多有“十六字碑图”或“十六字碑记”:“受职长林寺,达宗公墓向塔,开山第一枝。”

这16个字都带三点水偏旁,共计48点。这就是天地会重要暗号“四十八点为记”。

车行山路,在平和县大溪镇赤安村拐了一个弯,群山连绵,高隐寺隐然在对面大山的半山腰。

这座山,形似骏马奔腾,所以就叫天马山。《高隐寺碑记》云:“山本高而连云雾,更与天际;林本密而缀烟雨,则接地阴。”有“林壑之胜”。

高隐寺建筑形制一如闽南常见寺庙,前后两殿,中为天井。寺门楹联曰:“高以下焉四方咸仰慈云布,隐而显也千古长遗法镜辉。”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供奉三宝佛和万五道宗禅师神像。后殿面积与前殿相等,建为两层,楼上供奉一尊18只手观音菩萨,为镇寺之宝。

关于高隐寺,有一首回文诗流传久远。诗曰:“峰高隐寺护云松,寺护云松石影重。重影石松云护寺,松云护寺隐高峰。”

这一刻,我来到了高隐寺前,抬眼远望,天马山一片葱翠,云雾缥缈;而寺前田野开阔,起起伏伏延展向远方。

清朝康熙十三年(1674年),万五道宗在平和、诏安、云霄结合部的深山密林间建成了这座高隐寺。香烟袅袅中,一群血性汉子拜伏于五颜六色日月星辰的旗帜之下,熊熊的烈焰在他们心中燃烧。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横行。《台湾外纪》记载:“明崇祯间,乡绅肆虐,百姓苦之。”此时,闽南山海之间的漳州诏安和云霄两县边界的一群绿林豪客揭竿而起,在长林山、犁壁山一带建立了根据地,纵横驰骋,屡败官军。无计可施的官府称之为“九甲贼”。传言,“九甲贼”外出行动之时,在长林山的峰顶支起铁锅燃起油灯作为标志。天幕暗黑,群山朦朦胧胧,远看有一灯如豆,孤悬于夜空之中。

这支绿林豪客的领头大哥叫张要(一说张耍),他就是道宗和尚的堂兄。和他们一起在诏安二都九甲村结义起事的还有郭义、蔡禄等18人。他们“谋结同心,以万为姓,推要为首,时率众统据二都”(《台湾外纪》)。张要即万礼、万大。史学界多称之为“万氏集团”。

据当地学者考证,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张要出生于漳州府平和县小溪镇后巷延安楼。传说,诏安官陂首富“拐子晚”张益台常往来龙岩经商,一日,路过琯溪,河边有异光,走近,见一小孩相貌非凡,遂收为义子。这个小孩就是张要。后来,张要入南少林,精通武艺。张要有个外号叫“万奔雀”,极言其轻功快如飞奔的云雀。

万五道宗和尚俗姓张,名木,字云龙,法号道宗、达宗、无智,是万礼的小功弟(堂弟),自幼出家,拜临济正宗、南少林派下东山县古来寺开山祖明雪熙贤法裔为师,文武兼修,往来漳厦间,行踪飘忽不定。明崇祯四年(1631年)任云霄白塔龙湫岩主持;八年(1635年),改建兴教寺为初来寺,十二年(1639年)住锡金门太文岩。

可以想见,当创立“万氏集团”时,张木已经是一位见多识广的大德高僧了。他在“万氏集团”结义之时排行第五,称为万五道宗。两个同一血脉的堂兄弟,在各自走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后,风云际会,如同两条河流,交汇在一起。

 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两年后,清兵攻占闽南。清军攻城略地,强制百姓屈服,“留发不留头”,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万氏集团”投入了抗击清军的社会洪流。

据《漳州府志》等地方史志记载:清顺治三年(1646年)三月,南明兵部尚书卢若腾联合万礼兵马攻下诏安县城;十一月初九日,卢若腾和万礼等部攻打漳浦县城,斩杀清军守将。这时,郑成功“率大队舟师至铜山”,“攻取盘陀岭……自统兵下诏安,屯兵分水关”。

清军和抵抗部队在东南半壁进行了长期的对峙,似乎没有更多的历史资料证明万礼所部和郑成功抗清主力在顺治七年(1650年)之前有密切的联系。这年四月,郑成功率部出征广东揭阳。《台湾外纪》载:“万礼从施郎招,领众数千人来归。”

万礼所部屡立战功,成为抗清部队的一支生力军。南明永历十二年(1658年),永历帝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万礼升任后提督,加封为建安伯,在郑军将领中排名仅次于中都督甘辉。万二郭义和万七蔡禄分别任左、右冲镇总兵。

就在万礼率部南征北战的时候,万云龙在兵荒马乱的年月,似乎是悄然退隐“江湖”,两耳不闻兵戈撞击之声。平和学者提供的历史资料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年)万五道宗修禅东山铜山九仙岩;九年(1652年),在诏安官陂九甲建长林寺化莲堂;十年(1653年),应万礼之请,在云霄修建小隐寺,年底回诏安九甲扩建长林寺;十二年(1655年),应郑成功之邀,住锡厦门万石岩碧莲寺。

万云龙在东山铜山九仙岩修建了观音堂外殿,在诏安官陂九甲兴建了长林寺化莲堂,此举得到了众多郑成功“藩前勋镇”的资助。《仙峤记言》和《长林寺记》两通石碑记载了这些情况。位于深山老林的一个普通乡村的长林寺修建,得到了40余位“藩前勋镇”慷慨解囊。《长林寺记》说:“大檀樾藩府拓其基。”兵凶战危之时,万五道宗主持的长林寺是那么重要吗?居然动用了“藩府”的力量“拓其基”?

或许,卢若腾《赠达宗上人》诗可以提供解开谜底的思路:

君家两俊杰,异道却相谋。

以尔津梁法,为人帷幄筹。

心唯存选佛,骨不羡封侯。

军旅喧阗处,长林未改幽。

卢若腾(1598—1664年)字闲之,号牧洲,同安金门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授兵部主事,升郎中。为政清廉,有“卢菩萨”之称。1645年,南明隆武立,授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驻温州,巡抚浙东温、处、宁、台四州;后加兵部尚书。归居金厦,郑成功“待以上宾,每事必咨之”。

卢若腾在《赠达宗上人》诗中的“以尔津梁法,为人帷幄筹”句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津梁法”指佛法,“为人帷幄筹”则说明了达宗上人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者。郑成功军中几乎所有“藩前勋镇”多次赞助建庙,可能有他的堂兄建安伯万礼的因素,更大的可能是这位高僧确有“为人帷幄筹”的事实。

万五道宗也是一位诗人,《同安县志》《金门志》记载:“能诗,会辟谷”。

在东山铜山九仙岩,有摩崖石刻七言绝句13首,第一首是《述林文穆先生游九仙岩诗》:

洞门六六锁烟霞,碧水丹山第一家。

深夜寒泉流出月,晓天清露滴松花。

林文穆先生即林钎,同安人,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殿试探花,崇祯年间为大学士。

道宗有“步韵”诗8首刻石,由于年代久远,文字斑驳,目前可以完整辨认出的有第一、二、三首和第八首。其中一首是:

仙居曲曲集烟霞,净处山巅老衲家。

趺坐夜深僧伴夜,看来尽是满天花。

这些诗,有闲适之气,心态平静,一位世外高人刻苦自励的形象呼之欲出。

万五道宗能诗,且善书,时至今日,东山九仙岩和厦门万石岩还保存道宗手迹摩崖石刻“仙道皈宗”、“必喘”、“悟石归来”等10余处,落款分别为“僧道宗书”、“长林寺开山僧书”、“水历壬辰长林寺开山僧道宗立”。

这样一位诗僧或说书僧,富有人文情怀。当地史志记载:“漳浦贡生蔡祚达因父被执,急走鹭门,愿代父坐牢……有长林寺僧万者,郑所善也,怜之,为达之郑,如所请。”

万五道宗看似闲适的日子很快就不复再有了,因为“万氏集团”与延平郡王郑成功之间产生了一道“后果很严重”的裂痕。这道裂痕的产生,源于郑成功的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

永历十二年(1658年)五月,郑成功率军17万、战舰2300艘大举北伐。大军浩浩荡荡,旌旗蔽空,出厦门,沿海北上。由于风信不顺和筹集粮食等原因,郑军在浙江沿海整整度过了一年时间。永历十三年(1659年)五月,郑成功率部抵达崇明岛长江口,连克瓜州、镇江。七月,兵临城下,打响了南京战役。二十三日,观音山一战中,清军将领梁化凤得云南回师的数万“铁甲军”之助,大胜郑军,郑成功损失了10余万精锐部队。在这次战斗中,郑成功的主要将领甘辉、张英、万礼、林胜、陈魁、蓝衍、余新等阵亡。这是郑军空前的失败。

 郑成功率部退出长江流域,分兵占领舟山

群岛以南各个岛屿和海口,永历十三年(1659年)九月初七日,郑成功率大队退回厦门。

郑成功退回厦门后,痛定思痛,为激励士气,建了一座忠臣庙。《台湾外纪》记载:“成功回厦,建忠臣庙,享诸死者,以甘辉为首,次万礼。后有怨礼(者),言其非战死,是逃覆水,忙不及去甲溺死……成功信之,撤去。”

撤庙事件,对“万氏集团”成员的精神打击是可以想见的。但史料没有提供这一段时期“万氏集团”成员的任何异常言行,直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铜山之变”。

南京之战后,清军决定乘胜追击,永历十四年(1660年)四月,清军发起了厦门渡海之战,以失败告终。永历十五年(1661年)二月,郑成功在厦门率师出征,次年二月收复台湾。这样,郑成功在东南沿海一带控制着台湾、金门、铜山、南澳、海坛山等6个主要海岛。

就在这一年五月,郑成功在台湾听闻铜山(今东山)将领郭义、蔡禄暗通黄梧欲投靠清廷的消息,遂下令将铜山部队移往台湾。事出突然,万二郭义、万七蔡禄和万五道宗3位“万氏兄弟”秘密商议对策。《台湾外纪》记载:“其兄万五击榻曰:‘君臣不可相疑,疑则必离。今者藩令来召,是疑之渐也。况台湾新开荒凉之地,去者多不服水土,此决不可去!若召而不往,非臣子之礼,势难两立。七弟所见甚高,宜从之’。”为求自保,郭义、蔡禄等“万氏集团”成员率部投降清朝,郑成功实力大减。这就是历史上的“铜山之变”。

率部降清的万二郭义和万七蔡禄分别任南宁和怀庆总兵。万五道宗来往于长林寺、万公祖祠、报国寺之间,弘扬佛法,广纳门徒。

永历十六年(1662年)五月,郑成功病故,其长子郑经继位延平郡王。郑经采纳陈永华、刘国轩建议,为万礼将军恢复名义,入祀忠臣庙。

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清,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起兵呼应,史称“三藩之乱”。原郑成功降清将领襄阳总兵杨来嘉、广西总兵郭义相继反戈。四月,“河北总兵蔡禄谋叛”,由于时机不密,清军攻入河北总兵府衙,擒杀蔡禄父子。少数蔡禄余部突围而出,辗转逃回闽南投靠万五道宗。他们在深山密林中的长林寺、上岩关帝庙和高隐寺“隐蔽待机”。三地呈钝角三角形,彼此距离均在十里之内。《高隐寺天地会会簿》称为“三点地”,又称“三合会”。

这些历史事实,后来被演绎为虚虚实实的洪门“海底”中的“西鲁故事”。故事说,康熙年间,西鲁入侵,来势汹汹。康熙发榜征集勇士。福建少林寺僧揭榜出征,得“六丁六甲”神助,大败西鲁,得胜回朝,不受封赏不为官。少林叛徒诬告众僧图谋造反,清军火烧少林寺。蔡德忠等五僧杀出重围,逃往长林寺,遇万云龙及军师陈近南、小主朱洪竹,歃血结盟。时为“甲寅年七月二十五日丑时”。

万五道宗深知此时国内民族矛盾大为缓和,轰轰烈烈的武装斗争已经事不可为。为免徒增生灵涂炭,他们选择了长期的秘密斗争,并将力量分散各地,“反清复明”,徐图东山再起。“隐开各省,流传旗色牌号,以便异日相认”(《会谱》)。福建甘陕立长房青莲堂,广东惠州立二房洪顺堂,广西云南立三房家后堂,湖南湖北立四房参天堂,江南浙江立五房宏化堂。万五道宗在报国禅寺创立香花宗,秘密招收门徒,壮大实力。

天地会就这样发散开去了,写下了一页页纷繁复杂的历史。辛亥年惊天动地的枪炮声中,活跃着革命军和天地会众冲锋陷阵的身影,腐朽没落的大清龙旗在浓烟烈焰中缓缓飘落。

300多年过去了,青山依旧,高隐寺屋檐下,挂着一把斗笠大的电喇叭,一对蝴蝶在上面停留片刻,又一前一后一高一低地飞向蜜柚林,蜜柚林的枝枝叶叶洒满了柔和的阳光。不远处,几头黄牛水牛慢悠悠地啃吃青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