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9:15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柚都工业潮声急

——平和工业园的观察与思考


汽车行驶在省道官九线上,透过车窗,浓郁茂密的植被令人赏心悦目。春暖花开的季节,在万绿丛中,不时掠过鲜艳摇曳的花枝,愉悦中让人感叹平和的生态优美。平和工业园位于省道官九线沿线。半个多小时的车程,汽车在一栋四层的小楼前停下,这就是工业园区管委会所在地。这与我过去到访过的工业园区有反差,一般的工业园区,大都有气势恢弘的门牌坊,表明你进入了一个视野开阔、标准厂房一字排开的特定区域。但在管委会办公楼的一层过道墙上,一幅由湖南城市学院建筑规划设计院编制的“一区多园”总体规划图,却吸引了我,驻足良久……

工业园区的回顾与展望

福建平和工业园前身为平和县文峰工业区,始建于1999年3月,2002年8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确认为市级工业园区,2006年经国家发改委、省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升格为省级工业园区,总体规划面积4.85平方公里。园区的开发面积由创立初期的0.58平方公里扩展了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机械、汽配、陶瓷、纸木制品为主的产业集群。

工业园区党政主要领导都是由副处级领导兼任,单从配置上看,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希望把园区作为平和乃至漳州市经济发展重要的新增长区域。从今年起,县委、县政府还选派了7名年轻干部到工业园区挂职锻炼。

在与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赖敏生简单地寒暄之后,我坦言相告,由于临时调整采写对象,准备不足,对工业园区的发展不甚了解。不知道漳州市有多少个省级工业园区?平和县工业园区的特点又是什么?

赖敏生主任回答不护短,坦诚相见,平和工业园区由于区位、交通等客观原因,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引进的企业都比较小,参差不齐,同为工业园区,不能与毗邻的南靖县相比,甚至与华安县还有差距。2011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6.6亿元,上缴税收刚突破2000万元。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了解到尽管平和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尚比较小,但在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推动下,想方设法打造“暖冬”环境,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加快发展。2011年全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6.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3%,同比增长82.42%;上缴税收2108万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3.49%,同比增长43.1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3.33%,同比增长33.33%;实际利用外资300万美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0%,同比增长200%。单从增幅来看,平和工业园区取得的成绩还是应当肯定的。

更为可喜的是,今年园区开局良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第一季度,园区规模工业产值达4.05亿元,同比增长51.1%;上缴税收451万元,同比增长90%。园区扎实推进各重点项目建设,国立汽配、彩联陶瓷等一批在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新开工项目3个;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新签约2个亿元以上项目。

平和工业园区之所以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这与漳州市委、市政府和平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2011年12月28日,漳州市委书记陈冬一行深入平和工业园区检查指导工作,当听取了工业园区管委会的工作汇报后,了解到工业园区由于快速发展,征地资金短缺成了制约发展的瓶颈时,当场交代市财政等部门要加大对工业园区的资金帮扶力度。随后市财政调剂了3000万元,作为工业园区征储工业用地的资金,解决了制约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燃眉之急。

据管委会纪工委书记吴振坤介绍,县委书记沈金水、县长黄劲武一年来多次到工业园区调研、检查工作,帮助园区解决了许多难题。区位、交通至今还是平和县的短板,不仅尚未通高速公路,而且境内没有一寸铁路,甚至连一条国道都不曾经过。因此,平和工业园区发展的困难则不难想象。但是,园区历任领导积极进取,想方设法,觉得园区距离建设中的龙厦铁路南靖草坂货运站不到5公里,如果能打通工业园区和货运站之间的道路,园区的交通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书记陈冬、县委书记沈金水、县长黄劲武的支持。

2012年2月1日,县委书记沈金水带领有关部门,就西蝉至南靖货运站连接线的建设工作开展调研。他指出,西蝉至货运站连接线的建设将大大拉近了平和与途经南靖的龙厦铁路之间的距离,使今后平和每年高达百万吨产量的蜜柚,可以通过铁路货运销往全国,将大大提高蜜柚外运能力,降低运输成本;同时,也将进一步增强园区招商引资吸引力、竞争力。据了解,西蝉至货运站连接线西起西蝉路口,东至龙厦铁路的南靖货运站,总长4.725公里,途中设计1154米长的大湖隧道一座,计划投资1.03亿元。吴振坤说,大湖隧道尚未动工,就有客商前来洽谈。这与其说是客商捕捉商机的敏锐,不如说是政府改善投资环境赢得了商机。

项目是园区的生命线。园区党工委、管委会贯彻县委、县政府要求,全力推进项目建设,把项目落地作为第一大任务来抓,确立“投产企业抓扩规,在建企业抓投产,协议企业抓开工”的工作思路,全力促进落户企业建设进度。为了确保项目落地,管委会狠抓服务,强化项目跟踪落实,提高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和投产达产率,形成了项目“储备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性机制。一是实行领导干部挂钩项目制度。每个项目落实一名领导挂点,带一个专门班子进行全程帮扶和服务。在项目洽谈、进场、出图、放线施工、投产等环节中,做到环环相扣,保证工作效果。二是落实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在工作中,本着抓两头、促中间的办法,瞄准建设快与慢的企业,通过对照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办法。同时,针对企业落户的情况,采取确定专人负责办证、办照、供水、供电等工作。三是实行项目建设督导制。园区党政办、监察室专门负责督导,每周向党工委、管委会领导通报各企业的建设进度、存在的问题,每周例会向各项目挂钩领导汇报企业进展情况,挂钩领导经常深入一线现场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采取“倒逼法”对所有项目列出“倒计时表”,一周一通报,一月一督查,促进项目早竣工、早投产。

园区目前上下“一切围绕招商引资,一切服务招商引资,一切服从招商引资”,形成人人想招商、议招商、重招商的氛围。采取以情招商、以园招商、以商招商、产业招商、展会招商等多种方式,努力拓宽招商引资的新领域。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建立平和籍在外知名人士档案数据库,加强与厦门、福州、泉州、东莞平和商会的联系,吸引在外发展的乡亲返乡创业。充分利用平和县克拉克瓷产地的地域影响力和丰富的陶瓷资源两大优势,把陶瓷产业作为工业园区一个主导产业,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搞好项目对接和产业链对接,加快聚集和扩张,着力打造漳州环保陶瓷产业园。亿元以上项目从无到有,目前已有11个,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平和工业园区虽小,但园区干部的精神状态却感染了我。采访中,听到工业园区干部坚持的“四不精神”:“完成任务不讲客观、为了工作不计得失、履行职务不谋私利、争创一流不甘落后。”园区还在今年开展以“治庸治懒、提能增效、狠抓落实”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建立健全园区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完善《园区内部管理制度》《园区机关效能建设制度》《园区考勤与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园区项目入园“一站式”服务流程图指南》和《园区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新规章新制度,进一步规范管理。

“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规模小不可怕,条件差不可怕,落后也不可怕。只有构筑“精神高地”,才能冲出“经济洼地”。平和工业园区的未来发展就值得期许!

“一区三镇”的布局与理念

设置工业园区(开发区)是上个世纪90年代发展县域经济一个通行的模式,在节约土地、集聚要素资源、引进外资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从平和采风回来后,我专门致电省外经贸厅,了解有关工业园区建设情况。目前,全省共有省级以上各类开发区90个,其中位于县(市)区域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开发区)52个,除了8个县(市)目前尚未批复设置省级开发区外,其他各县(市)均至少有1个省级开发区。一些县域工业园区经济已成为当地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引擎。比如与平和前后时间设立的龙海、长泰、南靖工业园区的产值、税收收入、利用外资3项指标占当地比重为50%~80%,外贸出口均占90%以上。但在新的发展时期,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把目光只局限在开发区(工业园区)上,显然是滞后了。

其实,单独建设工业园区的模式,这些年也在困扰平和工业园区的发展。比如,园区远离县城,由于没有公交配套,员工上班非常不便,也导致了企业招工难。

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发展大势之于区域、之于县域的意义重大。只有对发展大势了然于胸,准确地把握格局的变化,继而从中找到新的定位,才能与时俱进。

放眼国内先进地区,在工业园区的开发理念上已有变化。主要表现在以重大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新城区。兴办重大产业集聚区,一定要转变理念,跳出过去单纯办工业园区(或是开发区)的模式,在加快引进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把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起来,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

产业集聚区不仅仅集聚产业,还集聚人口、资金、知识,工业园区不仅是企业集中地,还应当是一个功能完备、生活便利的城镇。按照这样的新理念,国内先进地区在开发新区时,是将集聚人口规模,完善就业体系,促进新区从工业新区向综合新城镇转变。对此,先行一步的有我省的宁德东侨开发区、三明金沙园等。

平和县在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出“强化工业园区集聚功能,培育全市重要制造业基地”的战略部署,新一届平和县委、县政府在谋划平和工业“二次创业”时,审时度势,几经筹划,目光已不再局限在平和工业园区,而是提出“一区三镇”(即工业园区、文峰镇、山格镇和小溪镇)工业走廊布局。这不光是因为“三镇一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具有带动效应。“一区三镇”2011年规模工业企业达63家,完成规模工业产值53.1亿元,工业税收1.19亿元,分别占全县的63%、75.9%和74%。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而且这个走廊区域依托平和城关,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应当说,这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也是契合先进发展理念的。

在这样的大格局中,县委、县政府整合园区资源,积极谋划实施“一区多园”的运作模式,拟将大坂洋工业集中区、宝丰工业集中区、文美工业园等3个工业集中区并入平和工业园区,并对各园区实施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实现各园区功能互补,统筹发展。目前规划文本已经编制完成并通过评审程序,区域环评及其他扩区整合工作正按县委、县政府“一区三镇”的工作部署,有序推进。

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平和工业园区也在快速跟进,力争把园区面积放大。将2012年工作目标锁定,这就是实现征地1000亩,规模工业产值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8.9亿元,税收收入突破3000万元,引进规模工业企业10家以上,其中亿元以上企业5家、5亿元以上企业1家、外资企业2家。

园区把工业用地储备作为推进项目建设的先行工程。在抓好建设用地报批工作的同时,围绕项目建设用地储备,积极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如今讲求“和谐征迁”,为此,园区干部只有放弃节假日和晚上休息时间,深入农户,反复、细致地做被征地拆迁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用百折不挠的耐性和对事业的热心感化群众,取得群众配合与支持。2011年已完成庵埔、寨仔、田中央、东山新征用土地820亩,这是园区有史以来征地最多的一年。今年第一季度完成工业储备用地征收400多亩,有力地保障了落地项目的用地需求。

2012年4月12日,县委书记沈金水带队到工业园区检查工作。过了中午12时饭点,8个挂职干部身穿迷彩服,刚从山上丈量土地回来。看到他们留着汗迹的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沈金水书记对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工作热情予了充分的肯定。

在做好土地征用的同时,平和工业园管委会还在不断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功能。通过BT融资(建设—转让)、垫资开发、贷款开发等方式创新园区建设投融资平台,重点建设了“一堤、二厂(场)、三路”配套工程,打造功能齐全的生态园区,为工业园区新一轮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堤”:即黄井溪防洪堤;“二厂(场)”,即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三路”,即南区二号路、北区中联路延伸段、安埔水泥路。为了绿化美化工业园区环境,投入30万元引进保洁公司负责园区及区内企业日常卫生清洁工作;在厂区、公共绿化带种植晃伞枫、香樟、桂花、垂叶榕、巨尾桉等树种近3万棵,绿化公共绿地300亩;建设3个农民和员工休闲公园;投入50多万元在南区主干道两旁和公园安装路灯及公园景观灯,实现园区净化、绿化、美化、亮化。2011年,园区投入5218万元完善基础设施,投资额超过“十一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投资的总和。

赖敏生主任表示,用城镇化的手段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就是要超前建设园区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为今后3年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全面提升园区居住、商贸、交通等服务功能,坚持“高起点、高定位、高规格”建设市政综合体,力争使公共绿地达到30%以上,形成具备商务、研发、流通、文化、娱乐等多功能的发展格局,聚集人气,以人气带动商机,努力把工业园区建成美丽的花园式现代化工业城。

从一个工业园到“一区三镇”,从4.85平方公里扩大至18.33平方公里,不只是一个数字扩张的概念,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统筹的概念,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县委、县政府提出的“规划引领,城镇带动”的理念,在“工业兴县”中避免了全面开花、处处冒烟,有所为有所不为;“产业新城,城镇新区”的理念支撑了“一区三镇”工业走廊发展,以新城建设带动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促进新城建设,想必在平和也有生动的实践。

生态工贸大县的抉择与思考

在更高起点上谋划科学发展、跨越赶超中,新一届平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特色农业强县、生态工贸大县、文化旅游名县”战略目标,应当说切合平和的实际,也符合全县人民的热切期盼。

圈点“生态工贸大县”,不难发现,“生态”置在“工贸”的前面。生态是平和的优势,更是漳州的未来。漳州市2011年提出未来5年将投资2000亿元建设“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其中“以水为脉”打造水城,漳州6条主要河流有5条发源于平和,素有“五江之源”之称。平和县森林覆盖率71.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保护平和这片青山绿水,就是保障漳州下游的生态安全,就是打造“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发展是硬道理,生态保护是硬任务。经济增长能否与生态建设同步?

“大力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搞活商贸流通,实现经济发展增量提质。壮大工业优势产业。立足我县产业基础,构建以机械制造、光电电子、食品加工、新型环保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为主导,培育产业集群。实施科技创新、质量品牌、资本运营战略,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做强做大龙头企业。至2016年,拥有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26家以上,新引进投资超亿元的工业项目30个以上,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争取实现企业上市。”这是摘自黄劲武县长2011年底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我非常理解当地政府发展工业的良苦用心,基于财政分灶吃饭的体制,为了提升经济总量,晋升县域经济的名次,没有工业,县域经济发展就没有后劲。县政府还出台了《扶持企业发展若干意见》,全力服务企业发展。但是,在“工业兴县”中怎样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则不免让我有些担心。对于平和工业园先前开办的小造纸厂,我就直言不讳地表示异议。赖敏生也承认,最近有几家化工企业有意向落户工业园区,但从环保的要求、从产业的政策上权衡,最后还是拒绝了。由此可见,建立项目准入与退出机制,在工业园区建设中同等必要。

既不能固守生态优势而不思进取,又不能为了发展而破坏环境保护。对于时下有关开发与保护的矛盾,赖敏生和我还交流了有关生态补偿的问题。这使我想到了2012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生态补偿机制。

面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呼吁,在全国“两会”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环保部负责人表示,《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和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应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国家和地方可分别开展生态补偿试点。”目前环保部与财政部正在研究实行生态补偿机制。

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我省的一大优势,也是一张最为亮丽的名片。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我省上下都更清醒地认识到,环境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区域竞争的利器。有优美的环境,就有吸引力,就能形成“凹地效应”,汇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美生态、良好环境,也是人们幸福感的重要来源,直接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群众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大着力点。

因此,对于平和这样一个河流源头、生态优美的区域,在积极争取生态补偿的前提下,一定要坚持“环境优先”的导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是一种以保护和完善生态环境为前提,集绿色生产、消费和服务等为一体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结合当地生态环境优势,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探索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多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旅游的衍生产品上寻求出路。不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而且要运用绿色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全面绿色化,确保资源的支撑力和环境的承载力,把独有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竞争优势。

“与时俱进谋发展,柚都工业潮声急”。令人欣慰的是,在平和县发展工业的大潮中,县委、县政府业已明确提出:严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两条底线,严把工业项目引进质量关。并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对工业园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县委书记沈金水特别强调,在产业发展中我们将严格实行“五禁五限”,努力推进“绿色平和”建设,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市前列,力争2013年完成国家生态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