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13 09:1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八县通衢 大路丰碑

——平和县交通事业发展纪实


2012年4月17日至20日,笔者随同由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何少川先生率领的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作家协会“走进平和”采风团,在誉称为“八县通衢”和“语堂故里”的漳州市平和县进行为期4天的采风活动。行进在这个境内面积达2334平方公里的山区县,所到之处一派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发展景象给采风团所有成员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良好印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平和县城乡公路四通八达,道路宽敞、路面平坦,施工质量堪称一流,车行其间,有种舒适平稳的感觉,让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平和县交通事业自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是平和县上下一条心,科学决策,吹响交通事业发展的进军号角,移山填谷、众志成城的丰硕成果。那种克服困难、艰苦拼搏的不平凡历程,换来了今天宽阔、笔直的平坦大道。这一切可喜的变化,着实让笔者十分惊叹,更让笔者有一种了解其前因后果的采访欲望。在中共平和县委宣传部罗小雨的陪同下,我们一行驱车行进在平和县的城乡公路上,终于找到了答案。

致力先行打好交通道路建设“翻身仗”

平和是中央苏区县,地处漳州西南部,海峡西岸经济区——厦门和汕头两大经济特区之间,东连龙海市、漳浦县,西邻广东大埔、饶平县,南靠云霄、诏安县,北接永定、南靖县,素有“八县通衢”之称,是粤东入闽的重要门户。平和是中国现代文化名人林语堂的故乡,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因此,才有“语堂故里”之美誉。

平和县地处沿海腹地山区,交通处于无国道、无铁路、无高速公路、无港口的劣势区位。改革开放前,全县通车总里程仅930公里,其中省道63.66公里,县道187.36公里,乡村道673.51公里,公路密度为0.39公里/平方公里。交通道路严重存在通达率低、路况差、等级低、断头路多等问题,“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是当时道路状况的形象写照,山区“行路难”、农副产品“运输难”让广大百姓饱尝交通“瓶颈”制约之苦。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和县交通事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期。就交通道路建设方面而言,在平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交通部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积极抢抓机遇,拓宽筹资渠道,狠抓项目落实,全面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平和交通人以提高畅通能力和公路等级水平为目标,以拓改境内“三纵二横”(“三纵”即官九线、山旧线、诏平线;“二横”即省道东东线芦溪—霞寨—国强—云霄,县道秀峰—长乐—九峰—大溪)主干线为重点,着力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品位,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两条省道为干线、县乡村公路为支线,向东、西、南辐射,干支联网、内通外连、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形成东进西出、南通北连之势。30多年来,全县共增开公路、打通断头路30多条660公里,行政村通达公路的由原来的212条增至240条,通达率达到100%。至“十一五”期末,平和县公路通车里程由改革开放前的930公里增至2675公里,其中,省道2条173.6公里,县道16条250.3公里,乡村道277条733.7公里,专用公路3条17.4公里,自然村组路900条1500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许多大的自然村也通了公路。公路密度由原来的0.39公里/平方公里增至1.15公里/平方公里。公路通,百业兴,快速发展的公路交通给平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群众的出行条件,真正发挥了交通先行作用,为促进平和县经济全面提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有人说,“路是铺下的碑,碑是立起来的路”。用这句话来形容平和县农村公路建设再恰当不过了。2004年至2007年4年间,平和县抢抓福建省实施“年万里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之机,凝心聚力,迎难攻坚,以恢弘壮阔的气势,把惠农工程写在大地上,把致富的路修到村民家门口,打响了一场由上级政策鼎力支持、各级党政领导广泛发动、交通部门组织实施、广大群众热心参与的农村公路建设漂亮仗,所建里程一年比一年多,累计完成投资3.9亿元,铺筑农村水泥路900公里,居漳州首位。全县240个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路。2008年至2011年,新一轮农路“上衔下延”建设完成投资1.935亿元,建成水泥路264公里。这一条条农村水泥路,上通公路主干线,下连农户千万家,汇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给中央苏区县平和广阔城乡带来了勃勃生机,让广大农民充满着无限希望。

平和交通道路建设的跨越发展,为物流业的发展提速,对改善投资环境和引进外资,对促进平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以三平风景区为主线的旅游经济,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必将成为推动平和新一轮跨越发展的流金淌银的致富路,其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西部公路干线秀秀线,是曾经打响八闽第一枪“平和暴动”的革命老区长乐、九峰、秀峰3个乡镇的主要通道,又是南通诏安、西接龙岩永定的交通走廊,全长50多公里,过去大半是黄土路,如今全线拓改,两头出口打通。

与漳浦交界处的县道山旧线五寨段,原属旧沥青路,路面破损严重,历来是平和东出海口港区的“瓶颈”,如今“瓶颈”拓开,直通国道324线。

南接云、诏、东的县道安马线、下大线、九大线,北通南靖的南霞线、书芦线,过去驱车到邻县只能舍近求远,绕道而行,如今条条拓改成了内通外连的水泥路。

老区村欧寮村,20公里长的迢迢山路陡峭崎岖,而人口少、经济差的状况却让居住在山里的祖祖辈辈几百年都不敢有好路走的奢想,如今也铺起了水泥路。

大芹山上的联峰村、国强凤山村、大溪云中村、霞寨联荣村、芦溪华峰村、崎岭桂竹村、秀峰文田村、长乐秀山村、文峰柴船村、坂仔峨嵋村等,这些山高、路长、人少、村贫的“老大难”村都通公路,就连双坑村也都修成了被称为“漳州第一村路”、总长26公里的水泥路。

而纵横交错、贯穿全境的平和交通主动脉“闽粤第二通道”官九线和省道东东线平和段两大公路改建工程的建成通车,不仅打开了连接通往厦门、漳州、泉州、龙岩和广东潮、汕、梅经济区的通道,而且使境内“三纵二横”公路干支联网,品位大幅提升。

随着沈海复线高速公路平和段全线开工建设、平和西蝉至龙厦铁路连接线即将投建,以及省道官九线、东东线调整为国省干线,预计不久的将来,平和县将形成集高速公路、铁路连接线、国道、省道、县道和众多农村公路于一体,合理、有效、便捷、通畅的“三纵二横一环”公路网络,公路等级标准和路网整体功能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平和经济、运输、出行、旅游提供畅通的交通保障。

平和县交通事业的发展是在平和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之下,打响了第一仗。平和县城乡公路建设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永久地记载在平和县交通发展的历史档案之中。

凝心聚力建好农村经济发展“快车道”

采访中,我们感觉到,平和县在农村公路建设中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绩,主要有3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整个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非常好,从福建省、漳州市到平和县,都出台具体的政策来配套、来支持,极大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二是机制好,特别是平和县委、县政府,结合平和的实际,推行了“代建制”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福建省、漳州市有关部门的领导都把平和农村公路建设作为扶持老区建设,扶持重点贫困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广泛集资,推动建设,真正将“海西建设,交通先行”的决策落到实处。

为打好农村公路建设攻坚战,平和县成立了以平和县县长为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调精干力量投入,建立制度,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全面开展组织、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格局。

每年一开局,平和县委、县政府都把农村公路建设列为“为民办实事”工作重点,通过“千人大会”和文件,提出目标、分解任务、建立挂钩、下达责任、完善机制、实施奖惩,全面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挂钩乡镇和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平时还通过加温会议、领导督查、开展竞赛、绩效考评、电视通报等措施,强化实施力度。

平和县交通部门倾力投入,主动当好“先行官”,从勘测、立项、设计到项目实施,从进度、质量、安全监管到竣工验收,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县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每一条路都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平和县老区、扶贫、农办等部门主动配合,将老区资金、扶贫资金捆绑用于公路建设。公路、财政、发改、国土、监察、审计等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尽力提供优质服务。

农村公路要建,筹资是重点,也是难点。据测算,要完成平和县农村公路硬化建设任务,需投入资金3.8亿元以上,其中县、乡、村应承担的路基改造、路面配套及征、拆、赔资金投入需2亿多元。这对于一个福建省定经济欠发达县、经济总量偏小的平和来说,要筹足偌大资金,其难度不言而喻。

艰巨困难面前,平和县委、县政府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打响了一场“人民道路人民建”的农村公路建设攻坚大会战。

在宣传发动上,平和县委、平和县政府制定了政府推动、群众发动、政策调动、舆论鼓动、典型带动的工作策略,采取“政策搭台、群众唱戏”的办法,把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始终。通过村民代表会、座谈会、讨论会和有线电视、广播、标语、简报、宣传栏、倡议书,大张旗鼓宣传发动,营造浓厚氛围,把农村公路建设的政策、意义宣传得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将群众“要我修路”旧观念转化为“我要修路”的热情。

平和县霞寨镇彭林村党支部书记卢日发说,在平和县里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我们的村民热情很高,大家都一致支持,满腔热情,一定要把路建好。卢日发说的这句话,代表着平和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声音。从中不难发现,建设农村公路这一举措是得到了老百姓举双手赞成的一项民生工程,有了老百姓的拥护和基层干部的给力,什么事情都一定会办好的。

平和县在城乡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特别是针对群众“要我修路”旧观念中通过活生生的现实事例,让群众懂得修建农村公路的意义所在,把旧的观念转化为“我要修路”的新动力,充分调动了全县人民群众参与修建农村公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在资金筹措方面,乡镇、村各显神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积极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县里补助一点,社会募捐一点,群众捐资投劳一点,工程造价通过招标压低一点,就地取材节省一点”的办法,靠上力、运内力、借外力、挖潜力,多方筹措,破解资金难题。

平和县筹资建路热潮涌动,如火如荼,为农村公路建设捐资垫资、投工投劳、无偿拆迁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平和县城小溪镇率先推出“三部曲”,通过“一事一议”筹资金、“投工投劳”节成本、“无偿拆迁”做奉献的办法,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镇“村村通”公路硬化建设任务。该镇在西溪路建设上率先通过“一事一议”制度,采取“途经此路的蜜柚种植户捐一点、企业业主助一点、外出干部和社会能人献一点”的筹资办法,不仅成为全县学习的榜样,而且成为漳州市推广的典型。

安厚镇早发动,早起步,通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开辟“每日一播”栏目宣传发动,群众很快统一了思想认识。村民说:“路通财路就通,如今政策这么好,我们就是勒紧腰带也要把水泥路修起来。”

霞寨镇“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一事一议”筹资,一方面带领村干部到泉州、晋江、厦门、福州等地“找钱”,还通过移风易俗教育,将“社头”演“神明戏”资金引导到农村公路建设上。

国强、崎岭、五寨3个乡镇,乡小干劲大,村穷志不穷。老区国强乡,修路走在前,该乡古爽村发动果农、外出干部和社会能人捐资50多万元,率先修通了本乡第一条水果运输通道。崎岭乡桂竹村1400多口人,9公里村路当年动工当年通车。

早在“先行工程”时期就“村村通油路”的“中国香蕉之乡”坂仔镇,面对新的机遇再次激起修路热情。该镇金京洋村筹建5公里村路和一座桥梁,人均捐资3000多元;新农村样板西坑村,与邻村一起建成一条长16公里、宽4.5米的直达县城通道,并且成为福建省实施“代建制”的“样板路”。

东大门文峰镇,发挥“千年古刹”旅游胜地和水果种植多的优势,起步之年一鼓作气建成总长16公里的龙柴线和前埔路,而后在三平风景区管委会的支持下,拓改了22公里长的三平旅游通道。

西线边陲芦溪镇任务最重,该镇迎难而上,奋力攻坚,4年建成63.6公里,居全县首位。

山格镇讲究策略,采取先易后难、分段实施办法,胜利攻克26公里长的“漳州第一村路”——山双线的“堡垒”。

长乐、秀峰乡发挥老区和外出务工人员多的优势,向上多争取,向外勤发动,千方百计减轻老区村民负担。

“闽南第一山”灵通山下的大溪镇,项目多而分散,而且山路居多,该镇步步为营,各个击破。

古镇九峰,人杰地灵。然而山高、人少、路长的“老大难”项目却为数不少,农村公路建设尾声之年,该镇硬是咬紧牙关,拿下了最后7个难点项目。

遭受强热带风暴“碧利斯”重创的南胜镇,受灾不气馁,重建家园与村路建设两不误,4年中有3年超额完成县下达的任务。

安厚农场不失时机投入农路建设大潮,修通了周边水泥路。

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福建省、漳州市部门挂钩扶贫领导和驻村干部对平和农村公路建设的倾情、关心和支持。

近年来,福建省、漳州市历任领导梁绮萍、袁荣祥、刘可清、何锦龙、李建国,现任中共漳州市委书记陈冬、漳州市市长吴洪芹以及其他领导,漳州市人大、政协、交通、农路督查组多次到平和县调研指导,深入挂钩村解决实际困难,给了平和的干部群众以莫大的鼓舞与鞭策。

一些企业老板、社会能人在创业有成后,热心公益事业,倾情农村公路建设。漳州科华电子开发有限公司、漳州正兴钢圈厂、福建天用茶业有限公司、福建向荣集团、平和合成氨厂及其他企业的老板,纷纷为家乡农村公路建设出谋献策,慷慨解囊。平和县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全县干部群众热情为农路建设捐资。据不完全统计,平和县个人为农路建设捐资在万元以上的有200多名,捐资在万元以下、千元以上的不计其数。

平和县在实施路网工程中,政策得力、措施有力、群众合力,因此,效果很好,成果累累,这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很好总结的。

攻坚克难抓好交通重点项目建设

笔者在平和采访,特别关注平和县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情况,在福建省委、省政府和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之下,平和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该县的重点交通项目的建设,凝心聚力,一心一意抓好这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年来,在国家、福建省交通部门的关心重视和鼎力支持下,平和县先后实施了4个交通重点项目建设:

——入闽通道官九线平和霞寨至九峰柏松关段改建工程。工程起点于平和县霞寨镇,终点于九峰柏松关与广东省饶平县交界,全长36.291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宽8.5~15米,水泥砼路面宽7~12米,概算投资1.7亿元。工程于2002年3月全面动工,2003年10月建成通车。

——省道官九线龙海林下至平和霞寨段改建工程。该路段是官九线霞寨至柏松关公路的延伸线,工程起点于龙海林下,终点在平和霞寨与霞柏段公路连接,全长55.25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宽度12~23米,水泥砼路面宽度9~15米,概算投资1.68亿元。工程于2003年11月开工,2006年12月底通车。

——平和县龙过岗至福山公路改建工程。该公路是连接官九线、东东线的快捷通道,工程起点于平和与诏安交界处的大溪龙过岗,终点在九峰福山与入闽通道官九线交接,全长28.652公里。其中省道路段3公里,按二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宽度12米,水泥路面宽度9米,行车速度为60公里/小时;县道路段25.6公里,按三级公路标准改建,路基宽度7.5~9米,水泥路面宽度6.5~9米,概算投资6925万元。工程于2006年10月开工,2009年4月完工。

——福建省道东东线(309线)平和段公路改建工程。该公路是福建内陆通往闽南沿海港区和广东潮汕经济区的重要通道。工程总长89.3公里,按二、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7.5~8.5米,全幅式水泥路面,设计时速30~60公里/小时,概算投资6.1亿元。工程分3期实施:第一期工程长13.8公里,投资4800万元,2009年10月建成通车;第二期工程长25.4公里、投资2亿元,于2009年12月开工;第三期工程长50.1公里、投资3.5亿元,于2010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省道东东线平和段改建工程全线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

总之,“十五”以来,平和县实施4个交通重点项目总长210公里,总投资10.2亿元。全县交通重点项目建设滚动链接紧凑,形成“投产一个,在建一个,开工一个,储备一个”的良好态势。

交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展望未来,平和县一定有能力尽快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的跨越发展,力争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实现沈海高速复线的正式通车,打破平和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为“服务民生、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奠定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八县通衢语堂故里,大路无言树起丰碑”。平和人民一定能在新一轮交通道路建设大潮中大显身手,高奏胜利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