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香一瓣吊南塘
——谒林墩戚继光纪念馆
木兰溪徐徐流淌穿越莆阳平原注入兴化湾,溪水与海流的长年碰撞,冲积起海疆陆地,造就了沿海沃野平畴。林墩就是这海湾平原上的一个村庄。这个黄石镇管辖的小村,位于木兰溪入海处的宁海桥畔,与闻名遐迩的梅妃故里江东村相邻。从村头放眼,莆阳二十四景之一的“宁海初日”映入眼帘,展现出了迷人秀色;如登高远望,视线可直抵波涛滚滚、一望无际的台湾海峡。濒临大海,背靠平原,林墩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千百年来,村里的百姓耕田、讨海,过着平静而淡定的日子。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祸从海起,倭寇登陆盘踞小村,烧杀抢掠,涂炭人民。这里爆发了一场震惊东南海疆的战斗,平静的小村成了腥风血雨的战场。何以如此,话还得从头讲起。
明朝建立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1336—1392年),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互相征战外,还不时侵扰中国沿海。北朝统一日本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中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到了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倭寇四处抢掠时,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由于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常吃败仗,以至倭寇横行,为害惨烈,沿海百姓深受其害。
时势出英雄。也正是在这时,一位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横空出世,走在了抗倭最前线。他就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祖籍山东登州(今蓬莱),号南塘,于嘉靖七年(1528年)出生于山东微山。因出生翌日阳光灿烂,在朝为官的父亲戚景通给儿子取名继光,希望他继承祖上光辉,并发扬光大。出身于将门世家的戚继光,受其家庭影响,从小喜欢军事游戏。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因病去世,17岁的戚继光袭任父职,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提升为都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要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由于戚训练士卒,严肃纪律,使山东沿海的防务大大改观。
此时,浙江沿海倭患严重,向朝廷告急。戚继光被调任浙江都司佥书,次年升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此后戚继光多次与倭寇作战,先后取得龙山、岑港、桃渚三战的胜利和台州大捷,基本平息了浙江的倭患。戚继光从无意间目睹义乌矿工打群架的场面受到启发,遂从义乌招募了近4000名身体粗壮、肌肉结实的农民进行严格训练,组成了英勇善战的“戚家军”。
在浙江受到沉重打击的倭寇,逃到福建,活动更为猖狂。倭寇一支筑巢于宁德城外的横屿,另一支筑巢于福清的牛田,形势非常危急。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受命率军6000多名,日夜兼程入闽剿倭,在横屿和牛田分别歼敌2700多人和1000多人。两倭巢被荡平,攻克横屿凯旋回师时,戚将军兴奋不已,与全军将士一同赏月,并即席口述《凯歌》一首,将士一起唱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
士气大振的戚家军乘胜前进来到莆田,决心拔掉福建三大倭巢的最后一个据点——林墩倭巢。濒临海边的林墩,河沟交错,四面环水,小村内聚集着4000多名倭寇,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农历九月十二日,戚家军先在林墩外围峰头、江口打了两仗,歼敌1600多人。然后部署一部分兵力进驻宁海桥,从东北面进攻林墩。戚继光亲率主力于十三日晨出发,偃旗息鼓,经囊山进到兴化府城。当晚,戚继光公开出席知府举行的欢迎宴会,迷惑敌人。夜半戚继光率兵趁着月光赶路,于拂晓到达林墩。倭寇发现戚家军后急忙占据石桥顽抗。血战一个多钟头,戚家军还未攻过桥。此时,戚将军指挥军队游过河,与敌人血拼,在驻宁海桥部队的配合下攻进村庄,倭寇在戚家军两面夹击下,遭到重创,落水淹死的就有1000多人,尸横遍地,血流成河。戚家军又乘胜前进,勇追逃往窑兜(今黄石瑶台村)的残倭,用火攻躲入窑洞的倭寇,尽数歼灭。这一仗歼敌2000多人,救出被掳百姓2100多人。林墩大捷的喜讯传出,莆田人民奔走相告。当戚继光率领军队凯旋进城时,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杀牛备酒慰劳为民除害的戚家军。
林墩大捷后,倭寇在福建的三大巢穴尽除,小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翌年戚家军又取得平海卫大捷和仙游保卫战的胜利,并消灭流窜惠安、晋江等地倭寇,从此骚扰福建沿海近5年的倭患得以平息。戚家军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10年,歼灭倭寇数万人,日本海盗因惧歼而不敢再犯。戚继光“但愿海波平”的愿望终于实现。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从此戚家军声震东南海疆,戚继光将军扬名大江南北。人们以各种不同方式表达对戚继光、对戚家军的崇敬与感激之情。
450年后的今天,我来到林墩。这个曾经是抗倭战场的村庄,如今最显眼的建筑物就是在古战场遗址上建起的戚继光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南塘湖畔,与梅妃亭、梅妃宫遥遥相望。它是由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戚公祠扩建的。林墩大捷的当年就开始建造戚公祠,历经三年才完成。纪念馆大门的前方耸立起高大的牌坊,飞檐翘角的坊顶缀着双龙戏塔的雕塑,显得庄严肃穆,令人萌生敬畏之情。牌坊正中石柱上楹联曰:“赤胆驱倭神功扬万代,忠心报国圣德炳千秋。”纪念馆门前的巨石上镌刻着“闽海雄风”四个大字。纪念馆分为戚公史迹陈列室、戚公祠和碑廊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戚家军抗倭的历程和功绩,尤其是林墩大捷和莆田抗倭的经过。
戚公祠的主殿耸立着戚继光塑像。戚公一身戎装,目光炯炯有神,威严中透出几分睿气。主殿后面是宗孔祠,供奉着受莆田人尊敬的明代乡贤林龙江。林龙江何以如此受人敬重,能与戚公一起被奉祀,这里也有一段来历。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袭莆田达20年之久,给莆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嘉靖四十一年(1562)的除夕夜,正当百姓家家团聚围炉过节时,倭寇趁机大举侵犯莆田,肆意屠杀无辜民众。第二天(正月初一)继续烧杀,莆田大地尸体遍地,血流成河,幸存者无家可归。正月初二,倭寇被灭后,幸存者才回家寻找遇害亲人的尸体,到处腥气冲天,哭声动地。初三各家收埋好尸体,整理家园。初四日补做大岁(过年)。为了表示对死去亲人的哀悼,在张贴春联时特地在联额糊一块白纸。这就是延续至今的“除夕初四双大岁,春联额头添一白”莆田民俗的由来。在倭害期间,莆田民众直接死于兵祸的达3万多人。由于尸体得不到及时掩埋,四野横尸,臭气熏天,疫病流行,惨不忍睹,连新任知府也逗留福清,不敢进城。此时,莆田学者林龙江(林兆恩),筹集军费,慰劳戚家军,并组织门徒、学生收集尸骨2万多具,埋葬于城区乌石山、雷山和城东至黄石一带地段,埋尸的地方因堆土而隆起小墩,共“九十九墩”,即这一带有99处集体坟墓,如今还能看到残留的一二墩。为了牢记戚继光的功德,林墩大捷当年林龙江又捐建戚公祠。这位乐善好施的乡贤,又是与戚公志同道合的抗倭义士,后人把他与戚公奉祀在一起,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面对纪念馆介绍戚继光和戚家军功昭日月战绩的文字和图片,不禁令我想起与林墩有着同样遭遇的戚继光在我家乡抗倭的故事。记得孩提时代夏夜在村口海边纳凉时,大人们经常绘声绘色地讲述着400多年前发生在脚下这片海湾上戚家军抗倭的往事。明嘉靖年间倭寇常来家乡马鼻骚扰,百姓深受其害。戚继光率军前来平倭,为使在退潮的海涂上能追杀逃敌,戚继光采纳连江乡贤陈第建议,令将士驾上“土撬”(又称木马,能在滩涂快速滑行的工具)前进,结果大获全胜。马鼻的山顶上建有戚公祠,戚公坐像两边悬挂着一副对联,曰:“报国破倭百战功高光史册,安民逐掳千秋名大著家邦。”表达乡民对戚公的敬意。逢年过节人们都来这里祭祀这位保一方安宁的大将军。后来在我工作地方的宁德听到戚继光抗倭的故事就更多了,戚家军抗倭著名战役之一的战场——横屿岛,就在宁德城边,横屿岛大捷端掉了倭巢,宁德人民永世不忘,宁德因此有了继光街、继光公园和巨型的戚继光塑像,表达人民对戚将军的感念之情。到了省城后,我到于山顶拜谒戚公祠,祠边那块镌有“醉石”二字如榻的巨石格外引人注目。当年戚继光将军在福建抗倭取得伟大胜利班师回浙时,福州官绅在于山为其设宴饯行,并勒碑记功。“醉石”便是将军宴后醉卧之处。将军的“醉”,让人分享了赶走侵略者的胜利喜悦,也感受将军军旅生涯的艰辛与劳累,油然而生敬意。有一年我出差到浙江台州,看到那里建有一座壮观的戚继光纪念馆,参观后对戚家军在浙江沿海的抗倭功绩有了较全面了解。还有一次我到天津蓟县开会,住在靠山的黄崖关宾馆,当地人介绍说,宾馆后山那延绵曲折的城墙就是戚继光当年修复的,它也是长城的一部分。又是抗倭又是戍边,戚将军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和沿海各地。“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这首戚将军的自述诗,也是戚公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东部各省共建有戚继光纪念馆(祠、庙)15处(其中不少是明代的),塑有戚继光像37尊。
“浩气长存东海岸,心香一瓣吊南塘。”饱受倭害之苦的林墩人民更是忘不了戚继光,忘不了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当年戚家军与倭寇激战的村口石桥边的墙壁上,写着“尽忠报国”四个巨字,非常醒目。这是林墩籍明嘉靖年间杭州知府洪珠的字迹,杭州岳飞墓照壁上“尽忠报国”四个字就是他写的。林墩人把洪珠书写的这四个字搬到抗倭古战场遗址上来,意在告诉人们,当年在这里抗倭的戚继光将军与抗金的岳飞将军一样,都是“尽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同时也昭示着林墩人有着抗击侵略者“尽忠报国”的光荣传统,这传统将发扬光大,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