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15:43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荔城木雕三奇人


吴文忠是荔城区木雕同业商会会长,商会草创之初,有人找他当会长,他摇手推辞:不行不行。过了些天,那人又来了,说走了一圈子,大伙儿还是推举他当会长。吴文忠现出他标准姿势:拱手、念佛、眯眼笑,方脸略显激动,神色诚恳笃定。这位40多岁的中年人,出身于黄石镇后洋村。

从老莆田县“瘦身”下来的荔城区,史上多有木雕名人。宋代刻书雕刻家陈振孙,他雕刻的蔡襄《荔枝谱》等,至今还存于荔城区万寿奄内;清代居于后街的廖明山,善于在寸许材料上,刻出多层人物、花卉、草虫等,镂雕技艺超群,一时名声远扬。廖明山孙子廖熙、廖永五兄弟,继承祖业,皆为雕艺高手。1903年,廖熙、廖永兄弟参加“巴拿马国际民间工艺博览会”,木雕《关公》荣获一等奖。

吴文忠谈到荔城木雕传承,不止一次提到县工艺一厂。吴文忠带着尊敬的口吻,提到前辈工艺大师方文桃、闵国霖、佘国平,也提到同辈工艺家李凤荣、李凤强、黄文寿,这些工艺家,原来都在一个企业里。吴文忠当时也在其中,在一个摇篮里接受木雕技艺的传统熏陶,留下永远难忘的记忆。

吴文忠学艺初随兄长,后学多家,艺龄30年。这30年,他的雕事与时代应运而生:上世纪80年代学手艺,90年代开作坊,2000年后办公司,可谓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迈向成功道场。8年前,当别人只有二三十个刀工时,他的“莆阳佛像工艺品有限公司”就有百把号人马。可在同道者眼中,虽然他家大业大,但仍是一位“草根”人物:朴拙、虔诚、憨厚,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种人亲和力强,木雕商会在他的举旗下,很快组建起来,加盟企业80多家。那一天,吴文忠西装革履,胸佩红花,打扮得像新郞官。他把会址选在黄石镇,请来领导坐主席台,请来木雕前辈当顾问。他操着浓重的莆田腔普通话宣布商会成立,使木雕商会与玉雕、石雕、珠宝商会一起,成为荔城区四大商会之一。

说起吴文忠的木雕生涯,颇具波折和戏剧性。他最早跟随吴文武学做根雕,从树桩、树根的形状中,寻找造型的灵感。这种工艺用刀不多,有时却有神来之笔。后来,他承接台湾人赖水兴的生意。赖有很多檀香、沉香材料,吴文忠帮他做来料加工。几年来,吴文忠积攒了一些工钱,偷偷学着做檀香沉香生意。可沉檀自古乃木中极品,其身价是木材中的贵族。吴文忠尽了力气,还是感受经营困难。有时为了进货,资金运营困难,愁得彻夜难眠。1998年,他结识了泰国的耀海法师,那是一位深具慧眼神通的大师,大师看着吴文忠说,我看你这人不是做暴利的人,你应当去做佛菩萨,所得福报将更多!

吴文忠迅速改变了经营策略。他放弃了沉檀木雕,专攻寺庙佛像的雕刻。1999年,吴文忠迎来了有生以来最大的一宗生意:著名佛刹广化寺要雕塑一尊观音,住持学诚找到吴文忠要请他做。当时吴文忠只在泰国做过千手观音,从来没有做过大件。他与其兄吴文武商量,文武说,阿弟,咱们天天闹木雕,做点小件的,好歹没人知道,若做大件的,且摆放在广化寺,弄不好会丢人现眼呢!吴文忠说,咱哥俩年年小打小闹,有啥出息?泰国的老和尚说我要做佛菩萨,说不定会成功呢!

吃了秤砣铁了心的文忠,承接了这尊大观音。他与寺方到处寻找材料。经过辗转多地,终于在上海找到一棵非洲花梨木大材。吴文忠把花梨运回莆田,领着一帮人没日没夜地干起来。他设计了几组方案,与学诚住持选择了“滴水观音”的造像方案,通高达10.7米。这尊观音从打坯开始,到组装成形,开脸修光,点眼上色,整个工艺流程犹如神助。木雕安装后,寺方举行了一场盛大开光庆典。学诚住持请来108位高僧大德聚集广化寺。当道场法事做毕,“滴水观音”在几百双眼睛注观下,幕帘被徐徐打开:只见一位慈祥、和善、大美的观音,站在大殿上,神光映现,法喜圆满。她的目光注视着众生,她的脸呈现无边的爱,她的身姿和手近乎完美!在众人发出惊喜的欢呼声中,躲在一边的吴文忠流泪了!

这一炮打响后,吴文忠拾到了某种自信,并结缘了学诚大和尚。学诚大和尚对淳朴的吴文忠厚爱有加,把他举荐给印尼法门寺的受戒师定海大师,和学良、学凡、学慈等师兄弟,吴文忠的佛像木雕生意迅速向海外拓展。几年来,他的公司不但在国内十几省留下足迹,还先后为泰国、印尼、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寺庙雕刻了众多佛像,就在接受采访时,他接到两宗电话生意。一宗来自印尼;一宗来自国内。他说今年在莆田木雕不很景气的形势下,他手上仍有二三千万元的订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吴文忠成为佛门皈依居士。这位工艺师有超出常人的佛教情怀和喜舍性格。他说他做的是寺方的生意,挣到的是四方财,一定要把佛像做好。一尊品貌上好的佛像,对于捐资者是一种回报,对于修行者是莫大的助缘。一尊留有瑕疵的佛像,对佛门是一种不足,对他更是一种缺憾。他对工人们说,我们做的是佛像,是佛菩萨的化身示现,是供万人瞻仰的神物,一丝一毫马虎不得!

吴文忠说人这辈子,挣多少钱都好,所得的一定要心安。当有人找他洽谈,他一般只报一个价,做得来就做,做不来就笑。价钱谈好后,他组织人马,雕刻佛像,运输安装,院方付多少钱,他就收多少钱。欠下的余款,从来不去催要。一次,认识吴文忠的一个尼姑,从宁德来到莆田请他雕观音。吴文忠与她谈好价钱签了合同,那位尼姑说到自己造庵做佛的艰辛,由于心情激动,边说边哭。说得吴文忠也跟着哭起来。一掉眼泪,慈悲心就上来了。签好的合同35万元,被他生生地砍掉10万元。

如今,吴文忠既做佛像,也做礼品木雕、古典家具,公司办的有声有色。可他心里有一桩心愿:他要在北岸开发区征一块地,建设“莆田木雕民俗博览园”。他请人规划设计博览园,那里将是莆田最大的民俗展示园,园中陈列古典家具、木雕作品、民间民俗遗物,雇佣老年人看管。他说他把这个工程当做一项文化项目,也作为回报社会的一个义举,他一定将好事办好!

吴金良怎么看都像一个莆田乡下人,一杯茶、一支烟,神侃海聊,无有章法。可我仔细看他冲茶,那双手穿梭起伏,手指和掌间的配合,极其灵巧。他说他最近在老家征得一片地,想盖一座别墅,用于收徒授艺,展览木雕,朋友晤会,安度晚年。

吴金良没有什么资产,除了工艺美术城店面外,他既无公司,也无厂房,生性闲散的他,平时喜欢交友,当夜猫子,早上睡到11点。可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对木雕却有神奇的天分。莆田工艺美术城从2006年起办展会,每年一届连续办了六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从第三届开始,即2009年,展会设立了“艺鼎杯”中国木雕现场创作大赛。大赛以“现场创作、现场评分、现场公布”的形式,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则,弘扬中国木雕的技艺和文化。大赛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个人赛授予当年度中国木雕的“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

“艺鼎杯”木雕现场创作大赛每年吸引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台港澳等地木雕工艺师参加。几十个人在一个大厅,拉锯挥斧,削切钻挖,一干就是多天,场面壮观,竞争激烈。乍看不起眼的吴金良,参加了两届“艺鼎杯”创作大赛,如同半路杀出程咬金,第二届荣获银奖,第三届荣获金奖,被称为中国木雕界“新科状元”。

木雕状元吴金良的成名并非偶然。他出身于一个木雕世家,14岁便随父学艺。回忆起少年时代,他脸上现出淡然的微笑:“小时候,我书念得不怎么好,就是喜欢玩耍。因为家里有人做木雕,我把刻木也当做一个玩具。时常拿些废料,偷出姑姑的刻刀,悄悄刻着玩。有时刻些小人儿,有时刻些小玩意,有趣得很呐!有一天,母亲看着我手里的木雕,说,你不爱念书,干脆跟你爸刻木算了!就这样我走上了刻木生涯。”

吴金良滔滔不绝说起木雕艺术,他说那时候年轻,练基本功,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做木雕,整个人像着魔一样。手里拿着斧头呀、刀子呀,又砍又劈,又削又抠,一干就是一整天。那种兴奋劲,更不知道劳累。直到晚上睡觉时,才感觉手酸痛得不行!

吴金良谈到创作时说,“好徒弟,学偷艺”。那时资讯不发达,书籍也很少见,他学木雕全凭一个心眼:看到好的图样,就偷偷地临摹起来。那时他有很好的记性,好图样只看一遍两遍,他就能把样本记牢,并把它雕出来。木雕与绘画一脉相通,潜心构图再加上好的技艺,就能产生有魅力的作品。他还说到木雕与文学的关系,他说好的工艺师必须是一位文化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自己的见解和眼光。比如雕刻《隋唐演义》中的人物,《三国演义》或《水浒传》中的人物,都要对他们有文学见解。一个人物在历史中是一个模样,在民间传说中是一个模样,在工艺师的刀下是另一个模样。工艺师就既要让人看到熟悉的,也看到不熟悉的。看到熟悉的叫喜欢,看到不熟悉的叫发现,这样才能吸引人呀!

吴金良雕刻的《赵子龙》《老子》《钟馗出巡》等获得国家级金奖、银奖,可是在工艺美术城举行的“艺鼎杯”现场比赛时,他一改雕刻传统题材的强项,而选择了现代题材。第二届“艺鼎杯”木雕大赛,他雕了一件《长征》,那是一个背枪的红军战士骑着一匹马。在雕刻过程中,吴金良全神贯注,手里操着十八般武艺,不停地操作着,工艺大师方文桃走到他身边,他也浑然不觉。方大师摇头说,阿良不凿自己熟悉的传统题材,尽凿些没边的,这行吗?可正是这件没边的作品让他获得“艺鼎杯”银奖。《长征》以简洁的造型和粗犷的线条,形神兼备地表现了中国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险;底座多级重叠的石磴子,为人物的造型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第三届“艺鼎杯”于2011年春天举行,吴金良又创作了一件更当代的作品。那件取名为《爱是无疆》的木雕作品,取材于四川地震灾区女军官乳哺遗孤的故事。作品立意深远,造像鲜活,表情和谐,充满大爱。吴金良出手不凡,技压群雄,以明显优势征服评委,作品荣获唯一的金奖,他获得“中国木雕状元”的称号。

当谈到这两件获奖作品时,吴金良强调了题材的重要性。他说一个好的工艺师要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力求在题材和立意上有创新。参赛者在同一个大厅内,论技艺都娴熟,而论题材就有差别。熟练的工艺师是好工匠,而只有勇于探索、力求创新的人,才具备大师的资质!

陪同采访的吴文忠透露,吴金良在参加“艺鼎杯”木雕大赛前,实际上好多年没有动刀了。他参赛用的雕刻刀具还是跟我借的,他获奖的运气真好呀!

是运气,还是技艺,或是其他因素,恐怕难给吴金良下结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民间艺人,并在歇手了多年之后,在众目睽睽的大赛场上,在完全平等公正的比赛中,凭借自己的一双手、两只眼睛和一颗心,打造出一件又一件优秀之作,它是一种偶然吗?

我们可以通过他,发现艺术创作是某种灵性和人的某种潜在特异的秉性,在一定条件下迸发出足以启发心智的创造性劳动!

陈春阳原来住在城里,家居10楼,没有电梯。他把木雕作坊安在地下层,空间较大,光线昏暗。有一天,他请我到楼上看作品,登楼的时候,他说快到了,快到了。我跟在后头,问到了吗,问了多回,他还是那句话。我说你到底在几楼,他扶着楼梯笑说10楼呀,我开头说你会跟我爬吗?

后来春阳关了楼下作坊,把工作场搬到老家下亭。下亭属荔城区拱成街道办事处,那里是莆田东郊。春阳约我过去看,新开的公路从旁边经过,他在电话里说,你往公路开,仔细看车窗外,到了荔枝林带,拿破仑站在大桥头就是我家。

桥上果然竖立一座拿破仑塑像:披战袍,戴头盔,横刀立马。春阳家在桥那边,房屋老旧,红瓦翘檐,雕花飞脊,围墙庭院,坐北朝南。大门南侧几步,通向一座小桥。桥头斜立一棵榕树,披覆于水面,阴影如垂天之云。我站在树下说,好个小桥流水!

春阳是个手艺人,祖传木雕工艺,父亲陈国华雕艺出众,曾是工艺一厂知名工艺师。他与弟弟春晖子承父业,打出“陈氏木雕”旗号,既做传统,也做现代。他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中西雕塑皆通,善于人物塑像,尤其擅长泥塑。

他有一手泥塑绝活:能在40分钟内,当场捏出泥人。

1997年香港回归,24岁的春阳突然心血来潮,塑起了邓小平。邓小平于香港回归前夕逝世,一位盼望香港回归的老人,春阳把他塑造得极其逼真传神。春阳善于抓住时代精神,捕捉伟人瞬间的心灵,把一桩百年心事呈现出来。这件作品为他赢得艺术的荣誉。地方电视台播出后,居然被央视一套“新闻30分”栏目播出。他在莆田一夜间便出名了。

那年晋京参加中国文联首届工艺品博览会,开幕后,头面的人物一走,大家几天都守着摊子。春阳的摊子在立柱旁,不如人家宽敞,可他毫不为之苦恼。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包泥,乐呵呵地坐在摊子前,捏起了泥人。起先随便抓人,免费捏弄,捏得好后,围观的人多。这人一多,就变成生意。春阳捏一个泥人收费200元,在京城算是小费,想捏的人排着队等,摊子前总围满了人。拆展后大家回家,到第7天,他才从北京归来。

春阳见到我说,你知道,这回在北京捏泥人,还捏出名堂呢!有人介绍我出国,我要去马来西亚啦!

春阳笑说,钱当然是挣了,可更多的还是别人挣。呵呵,我是手艺人不会做生意的。

春阳说的是实话儿,他热情好客,经常为人塑像:政要高官,商界巨贾,平头百姓,有求必应。可真正谈到钱上,他不太善于操作。他总以手艺人自居,安守本分,知足常乐。可他塑像有一惯例,他喜欢塑好后,手里捧着作品,与被塑的人合影。他家里墙壁上,不知挂有多少这种照片。

春阳在家里为人捏像,从来分文未收。即使素不相识,也是如此。碰上好的人缘,他还帮人家翻模,送到住的宾馆。他总是乐此不疲,视泥塑为人际交流的一种方式。

春阳捏泥人时,神情异常专注,他把手中的泥团用手捏按,先仿照人捏出一个大致模样,然后再用一根竹签轻抹细挑,描绘出人的细节神态。这种活儿看似小孩玩儿,却要见真功夫的。春阳凝神创作时,立身悬腕,满脸庄重,一气呵成,鼻尖上沁出汗珠子。他一边捏着泥土,一边陪人说话。我问他,你边捏边跟人说话,那样不分心吗?春阳说,非耶,我与他说话,正是抓住他的特征,人的脸谱像一条河,只有流动它才活。

春阳捏的泥人形象逼真,神态自然生动,细节之处惟妙惟肖。往往他捏到微妙时,看的人先笑了,客人跟着也笑。捏好后,客人托着泥人,站到镜子前端详。春阳问,还行吗?客人说,好呀,好呀,只是看起来……比我还好!

你本来就帅嘛!春阳说。

客人走后,我问,你捏泥人,有没有喜恶之别?

他说,如果说喜欢,我爱捏所谓的“丑人”。丑人捏起来快,带劲!

我说,怪不得你捏美女总是费用多时。

美女在前,我也喜欢多看呀!春阳乐呵呵地笑说。

我认识春阳七八年,带人到他家多回,看他塑像不知多少回,却从来没有坐在他面前塑像。

他也从来没有说要给我塑像。我们两人好像从来没有想过这件事:他为我塑像,正像他为别人塑像的那样。

这种微妙的、也许纯属疏忽的关系,不知道他有没有留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