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9 15: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

重教兴学 俊秀荔城


莆田市荔城区北高镇的岱峰是一个沿海乡村,北部面临兴化湾,常年有凛冽的北风吹拂,而岱峰中学却在一座青葱的小山包的庇护下显得生机勃勃。这座乡村中学校舍规范、设施完整,就连田径场的跑道都是红色的塑胶跑道。在校园后面的小山上,木麻黄树郁郁葱葱,树林里一座八角小亭子卓然挺立,成为了校园一处美丽的景致。其实这是国家地震局的一个观测点,岱峰中学适时将此作为了学校的科普基地,丰富了师生们的课余生活。

不过最让岱峰中学闻名的不是这几年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和进步,而是以周淑萍校长为带头人的一项“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的开展。

由于人多地少、资源匮乏,莆田人素有向外发展的传统,为了生存,背井离乡到处谋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莆田有一个养蜂人的群体就十分有名,他们搭车租车,携带着蜂箱追逐着花期在全国到处游走。改革开放以来,莆田相继就有50多万人跳出一亩三分地去闯天下。许多人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沉沉浮浮中搏击,最终赢得了成功,拥有了雄厚的资本。这些莆田人分布在全国31个省(市、区),创办的企业涉及近100个行业,年创产值4000多亿元,是莆田市现有生产总值的8倍多!在全国打天下的“莆籍大军”相当于在外再建了8个莆田市。这些莆田人走南闯北,纵横九州,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建材商团”、“工艺商团”、“食品商团”、“饲料商团”、“通讯器材商团”、“医疗器械商团”等实业团队,人们惊呼“神州崛起了一个莆田商团”。

父母在外打拼,留在家中的孩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群体,这个群体有着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比较早发现这个问题并且行动起来去解决这些问题的岱峰中学校长周淑萍老师说,“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家庭监管的缺失,“留守儿童”家中一般只有爷爷奶奶在家,爷爷奶奶在生活上能够照顾好孩子已经不易,还要监督孩子的学习甚至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就强人所难了。周淑萍老师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作业往往不能完成,她就去家访,在很多家庭看到,晚饭后很多学生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看电视,没有家长监督,家庭作业完成率很低,质量也很差。从这些学习问题入手,她继而发现了更多的其他问题,例如孤独、缺乏亲情等心理问题,还有生活习惯较差、甚至青春期的心理问题以及上学放学的安全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周淑萍老师在教学以及管理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并在全校推广,这就是“临时爸妈”与“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的制度。为了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岱峰中学向全校老师发出了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的倡议。老师们积极响应,一场老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的活动在岱峰中学悄然展开。

每学年初,岱峰中学党支部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摸底,并把“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联系方式、学业情况、心理特征等进行登记并造册建档,同时根据每位“留守儿童”的学科成绩及性格特征为其物色合适的“临时爸妈”,让“临时爸妈”与“留守儿童”签订协议,照相合影,组成新家庭。还组织班级品学兼优的同学与“留守儿童”结成好伙伴,在学习、生活上互帮互助,培养生活中自立、学习上合作的精神,共同进步。为详细掌握全校的基本情况,岱峰中学专门设计了“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摸底表,周淑萍老师带头入户进行仔细的调查摸底,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做到了底子清、情况明,档案每年更新充实一次。学校还制定出台了“临时爸妈”、等结对帮扶制度和上门走访制度、谈心制度、家校联系制度、定期反馈汇报制度、慰问制度等六项制度,确实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了实处。

“留守儿童”缺的是母爱和家教。为了让这些孩子随时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岱峰中学的老师们在节假日把孩子们接回家,给孩子们做好吃的,讲故事给孩子听,还要带孩子们出去玩……周末,要给孩子们补课、辅导作业,感冒发烧还要带他们去医院。林雪娟夫妇都是岱峰中学的教师,他们曾经与8名“留守儿童”结成了对子,一下子结这么多,当初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的。他们认为,学校的“留守儿童”很多,他们俩同在一个学校具有一定的优势,多结一个只是多操点心罢了。有一次,一位姓吴的同学得了重感冒,雪娟老师像慈母般地呵护她,看病喂药。小吴同学感到了妈妈的温暖,事后在给远在哈尔滨经商的父母打电话时,就说雪娟老师像妈妈一样。雪娟说,既然要和孩子结成对子,就要对他们负责,否则会误人子弟。正是在这种责任心的驱使下,他们夫妻俩经常向这几位孩子的科任老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随时掌握孩子们的成长动态,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教育疏导。

周淑萍老师发现,老师和“留守儿童”结对子以后,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都有了很大的改观。一方面是老师的学习监督使“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学习成绩也相应地提高。孩子其实是有责任心的,看到有老师帮助,如果学不好,辜负老师还给老师丢脸,潜力就激发出来。同时有老师关爱,虽然不是亲爸亲妈,但是和非“留守儿童”相比,被老师“特别关注”的那种骄傲会使孩子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周淑萍老师认为,从少年儿童整体发展规律来看,精神的健全甚至比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什么叫“留守儿童”?周淑萍老师给予了新的解释说,就是让孩子“留在家园,守住希望”。留在家园,守住希望,每个孩子都是希望。

几年来,岱峰中学倡导的“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创新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校党支部组织教师学习市委、市政府关于《给十万“留守儿童”多一份“父母情”》的重要批示和市、区教育局有关文件及会议精神,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做好关爱“留守儿童”的重要意义。借助“校园之声”报道典型事迹,交流心得体会,开辟关爱“留守儿童”教育专栏,张贴宣传标语,积极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浓厚氛围。校党支部在“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管理方式上,坚持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开展征文比赛、“我心中的临时爸妈”演讲比赛、“空巢家庭”主题班会、元旦联欢会、校田径运动会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感受成长的喜悦。同时发动“临时爸妈”与“留守儿童”一起过中秋、冬至等节日,利用双休日与孩子共同就餐、逛街等,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来自“临时爸妈”的亲情关怀。每学期期初、期末,校党支部都组织教师下乡家访,每学期期中和每年春节都组织班主任按年段召开家长会,“临时爸妈”向家长和监护人介绍孩子们在校表现,并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求外出家长与孩子多联系,平时多关心孩子。为进一步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规范“临时爸妈”教育行为,客观、公正地评价“临时爸妈”工作成效,校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临时爸妈”年度考核实施细则》。每年度评出十名优秀“临时爸妈”,并让他们在关爱“留守儿童”述职报告会上做典型发言。为了奖励学校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临时爸妈”,激励学习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资助贫困“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2007年春节,学校党支部发动社会力量捐资助教,兴学育人,成立了莆田市第一个关爱“留守儿童”奖教奖学助学协会,社会各界慷慨解囊,当场收到社会各界捐资36万元。

由于岱峰中学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的突出成绩,2007年12月,全省关爱“留守儿童”现场观摩会在岱峰中学召开,这是对学校“留守儿童”工作的充分肯定。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央第五巡回检查组、团中央、团省委、省关工委、省妇联等领导也到校调研,称赞学校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别具特色,春风化雨的关怀深入人心,对构建和谐社会意义重大。2007年以来,岱峰中学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办学特色鲜明。获得了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的“十佳学校”、“文明学校”、“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学校安全工作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实施素质工作优秀学校”等荣誉和称号。同时岱峰中学还荣获了“全国农村流动人口留守儿童先进集体”称号。

近几年来,岱峰中学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经验在荔城区、莆田市甚至全省推广。

根据荔城区教育部门的调查,该区有农村“留守儿童”一万多名,占全区中小学生总数的8.9%。为此,荔城区区委、区政府在全区建立了三级建档网络,做到区、镇(街)、村(居)三级组织网络有完整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成立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该区妇联还组建了一支由200多名社会各界优秀女性组成的“爱心妈妈”队伍,建立联系卡制度,依托各乡镇、村级妇联、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摸底造册,逐个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片。荔城团区委组织、发动区有关单位,关爱“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并举行向“留守儿童”赠报活动。区检察院办公室、荔园工业区、北高派出所等15个青年文明号单位分别与区内各小学的“留守儿童”结对,为200多名农村“留守儿童”每人捐赠一份《中国少年报》,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引领他们增长知识,树立理想。荔城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及时了解把握“留守儿童”中的困难对象,并且向“五老”人员反馈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全区已有300多位老同志与500多名“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象,仅经济援助就超过10万元。如北高、拱辰、镇海等镇街属地的关工委,在“五老”人员的倡议与带头捐资下,分别设立了帮困助学基金,对品学兼优的“留守儿童”予以奖励帮助。黄石镇退休干部黄国森捐助6万元用于海滨小学设立基金会,重点奖励学习优秀的“留守儿童”。西天尾镇学校关工委的老同志同样身体力行,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有26位老同志与“留守儿童”结为对子,新度镇教育关工委部分“五老”人员也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在学习生活上予以热心指点帮助。为让“留守儿童”过个有意义的暑假。近几年,一些老同志自筹资金,开设绿色网吧,根据青少年兴趣特征,构筑了“留守儿童”暑假活动平台。许多老同志还发挥自己的体艺专长,在暑假期间,为“留守儿童”无偿举办十音八乐、书画、乒乓球、太极拳等各种类型的兴趣培训活动。这些举措化解了在外务工之家长的后顾之忧,深受各界好评。

因此荔城区荣获了由全国妇联、教育部命名的2009年度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区),福建省仅两个县(区)获此殊荣。荔城区教育部门的杰出工作获得了省委、省政府的表彰,2007年12月25日,全省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现场会在莆田市荔城区召开。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改革开放时期新出现的教育工作新创造,同时荔城区的教育工作在“校安工程”、“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等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由此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和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等,便成了2012年荔城区为实现省级教育强区的基础工作。

荔城区的中小学校舍普遍建设于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部分校舍甚至建于六七十年代,这些校舍在质量和面积上都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来,荔城区的校舍重建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在许多学校,都能够看见校舍的基建工程在进行。就在北高岱峰中学花园般的校园里,最后一座旧校舍的改建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中。

荔城区积极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努力实现校园校舍标准化。2010年计划重建校舍12.3万平方米,2011年计划重建校舍6.2万平方米,计划完成梅峰小学、拱辰中心小学、拱辰南郊小学等16所中小学教学楼、综合楼建设,以及十五中食堂、中山中学食堂、四中学生宿舍楼等共21个重建项目,计划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确保工程质量,实现80%以上的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幼儿园生均校舍面积和生均校园面积分别达到省规定的标准,实现70%以上寄宿制学校的学生生活服务用房(学生宿舍、食堂)面积达到省规定标准。

2011年荔城区为了实现学校内部装备标准化,投入了1000万元完善中小学图书馆自动化设施建设,实现了五所中学、四所中心小学和19所完全小学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投入2000万元,更新学生使用的计算机2500台,教师使用的计算机1000台,购置多媒体设备300套;实现80%的中学、中心小学网络和计算机等多媒体设备进教室;各中学和中心小学全部仪器(含图书)配备达到省颁标准,其中80%以上的学校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颁一类标准。在实现装备标准化同时,荔城区还基本实现了学校运动场地标准化,投入200万元,实现所有中学、中心小学运动场塑胶化,85%以上的中小学、中职学校运动场、跑道、球场等设施和幼儿园活动场地达到省颁标准。

荔城区在加强“校安工程”的同时,还关注农村幼儿园建设,重点支持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本建设,促进各中心幼儿园办园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同时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给予资助,大力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加强农村幼儿园教玩具的配备,利用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大力兴办农村普惠性幼儿园,积极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面向群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服务,不断改善农村幼儿园的办园条件。2011年荔城区规划新建改建扩建12所农村幼儿园,进一步加强城区幼儿园建设。

近几年来,荔城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加强莆田海峡职业中专学校的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扩大招生规模,扩大校园面积。海峡职业中专学校与莆田工艺美术城就一路之隔,工艺美术城,从事工艺美术技术工作的人才比比皆是,同时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海峡职业中专学校根据莆田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相应的专业,并且创造性地开展了校企合作,在学校建立工艺美术企业的创作基地,将教学和创作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莆田人爱读书,历史上就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从唐朝以来的1200多年间,举人进士者多达2400多名,还有许多至今传为佳话的科甲风流,例如“一家九刺史”、“一门五学士”、“兄弟两宰相”、“魁亚占双标”、“一方文武魁天下”、“六部尚书占五部”等。

如今莆田市在提倡“莆田精神”,在“文献名邦重教兴学,闽中游击队红旗不倒,兴修东圳水库团结协作,海外华侨爱国爱乡,田径之乡拼搏争先,四海为家闯天下”六个精神中,文献名邦重教兴学列为“莆田精神”的首位,这充分体现出莆田人好学成风、代代相传、科甲鼎盛、俊秀如林的优良传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这句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莆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