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掠影
吴建华
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地处连城丹霞河谷阶地地貌的城市核心区,东为冠豸山风景区,四周群山环绕,文川河从街区东南侧穿越而过,呈现十里画廊、九曲潆洄的美丽景象。同时,凸显“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山水呼应,城景交融”的整体山水格局。
莲峰镇以吴家巷为主街,整体风貌保存完好。现保存宋元明古街巷及大批从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50—80年代的民居和近代建筑,有6处县级文保单位和5处历史建筑,以进士第、一亩庄、民国双子楼等建筑为代表。此外,街区内尚保存有7口古井、红军标语及壁画等历史文化元素。
循着古老的轨迹,我们去探寻历史的沿革。宋代之前,这里是长汀县的辖地。宋元符(1098—1100年)间置莲城堡,仍隶属长汀县。宋绍兴三年(1133年),长汀县尉虞观提请汀州知事郑强析,把长汀县的莲城堡及古田乡河源下里、表正里2个里,北团、南顺团、姑田团、席湖团4个团,置莲城县,驻地莲城堡,隶属汀州。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汀州为路,隶福建行中书省。至正六年(1346年)改莲城为“连城”。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汀州路为汀州府,连城隶属于汀州府。清顺治三年(1646年)八月,清兵入汀州,隶属依旧。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级建制,省下设道,连城属西路道,后改成汀漳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直隶福建省。民国十九年至二十二年(1930—1933年),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苏区21个县之一,先隶属于福建省闽西苏维埃政府,后属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所辖。红军北上后,民国政府在全省设立10个行政督察区,连城属第8行政督察区。后移驻长汀,全省10个区压缩为7个区时,连城属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由9个区压缩为7个区,连城为第七个区所辖,专署驻地移至龙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军区第8军分区驻连城县军事代表团接管连城。第8行政督察区改称“龙岩专区”,1970年改称“龙岩地区”,连城隶属依旧。
我们走街串巷,探访文化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完整的建筑肌理、建筑保存所折服。大批从宋、元、明、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50—80年代末间的80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令我们赞叹不已。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是连城县仅存成片的两个文化街区之一,可以说是支撑连城千年古县未来发展“金字招牌”极其重要的物质文化载体。
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涵盖了独特的古聚落文化、古街区文化、古建筑文化、古驿市井文化、宗族宗教信仰文化、客家文化、儒理文化、民俗文化和禅瑞文化等,为福建客家城镇文化研究、客家文化探源、客家美食文化挖掘、客家特色文化旅游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呈现鲜明的街区特色。首先,街区空间的系统性,映入我们的眼帘,给我们耳目一新的印象。无论是溪流码头,还是街巷空间;无论是祠堂道观,还是水运桥梁;无论是各类民居的构建,还是整体街区空间的布局,极具系统性,且成片保存完整。这在全省现存古镇中是鲜见的,也是客家城镇聚落中的佼佼者。其次,从宋、元、明、清、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传统建筑和近代以来的建筑,反映了连城城市历史发展演进过程的真实性,其系列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福建省内实属罕见。此外,建筑种类的多样性,诸如一亩庄、双子楼等建筑类型及建筑形式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福建省客家城镇、街巷、建筑的文化内涵。各种古建筑错落有致,分置于吴家巷沿线,彰显大小、高矮搭配的特殊性,极富建筑音乐美感和诗画韵律。现存的宋元明古街巷、清代中大型厅屋古厝、民国西洋楼、革命历史旧址和砖混结构的近代现代楼房聚集一堂,其完整性、系统性,在我国城镇中实属罕见。街区内的建筑人文文化、地形地貌自然文化、客家民俗文化、市井文化、宗教信仰、红色文化及美食文化等有机融合。此外,街区划分相对以姓氏、商业、居住、娱乐、信仰等功能的有机布局,提供古朴设计理念的科学性。在街区保护、开发、利用、特色、高文化品位考察、研究、旅游诸方面,彰显保护与发展的可塑性。
在街道干部的带领下,我们领略了原始规划设计理念的独特风格。沿街道、巷道布建民居,各巷道大致以姓氏聚集建房,中心位置或较好的空间营建祠堂,河边佳地建造天后宫,这种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人合一”的传统,堪称精髓。有机地结合连城的传统文化元素兴建街区,是古朴风水思想与自然人文有机融合体,其中的科学原理值得探究。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处非常难得的实物资料,其古朴、科学、宜居、宜商、宜生产、宜生活等布局各功能区,集悠闲、秀气、灵气、大气于一体的宏观景象,在福建客家街区中名列前茅,在福建历史文化街区中堪称典范。
独居魅力的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给我们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现存的历史环境要素,包括街道、巷道、宗祠、楼阁、庙堂、沟渠、水井等,有一大批明代至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建筑和近代建筑。在这些历史建筑中,以大、中、小型和单体等区分,从面阔、进深、举架等因素判断,为传统法式建筑的典范,在我省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中占有独特的位置。
街区中大型传统民居布局,遵循“九井十八厅”的客家特色格局,在面阔、进深、举架等空间尺度方面,基本吻合传统法式建筑要求的前提下,屋面与屋架富有个性,门廊、轩廊、礼仪厅、廊庑,基本是抬梁式结构,或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从而揭示了连城客家人尊重规矩、尊重礼教的营建文化和精神内涵。
从考古和文史等资料考证得知,连城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早在3800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北宋中晚期,中原汉民南迁辗转聚居于此,长达800余年的历史。其一,考古文化层及实物资料、文史等资料表明,青铜时期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其二,重要的涉台文物,以天后宫为代表,部分台胞先祖遗留下的民居为佐证,其山地的妈祖信仰,对两岸的文化交流、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连城,天后宫,即妈祖庙,又称“夫人庙”。妈祖信仰备受推崇,连城天后宫成为闽江上游的第一观。其三,重要的红色文化。街区中数座古建筑的灰墙板墙上,遗留较多的红军宣传标语,成为研究革命史实的资料,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连城是最早的第2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之一,1929年至1934年,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领导几次到连城,开展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期间,在新泉开展了土地革命,进行了农民、士兵的调整,成立了红四军第4纵队,开展了我军首次的政治军事整训等。红军长征前,与国民党反动派展开多次惨烈的战斗,如今的松毛岭仍然飘散着当年弥漫的硝烟。
连城以“中国客家美食名城”著称,富有特色的客家美食文化闻名天下。“连城白鸭”“溪鱼焖豆腐”等17道菜肴,荣获中国名宴、名菜称号;“一盘九脆、一壶酒香”等58道菜肴,获福建省名菜称号。
连城,执特色鲜明的客家风物文化饮誉四方。连城物产丰富,拥有全国最大的兰花基地,以及300多个品种的“连城兰花”品牌;有皇廷贡品连城红心地瓜干、稀有物种鸭类国粹连城白鸭、中国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产品文亨红衣花生与宣和雪薯等;有以冠豸山古玩城为代表的古玩收藏品;有江坊根雕一条街为代表的根雕产品;有闻名省内外的收藏各类牌、匾、额等达3000多件的树芳斋牌匾馆等。此外,理学教谕独具风格,填补和补充了福建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和内涵。
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公布第3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通知,认定第3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1个,连城县吴家巷历史文化街区亦名列其中。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和宝贵的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特色的重要本底。连城县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充分认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做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管理工作。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连城》;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