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听风去
陆永建
我曾在平潭岛工作、生活过3年。
无法准确定义幸福的含义, 却能实实在在感知:蓝天下、碧海旁,老人们脸上常带着惬意与祥和,清风斜阳里畅谈往事的清淡与高远;孩子们尽情玩耍嬉戏,畅快歌唱,任时间在指尖流淌;来自海峡两岸的青年,意气风发、以梦为马,如百卉在春风中萌动……这是大开发大发展带来的看得到、闻得着、抓得住的幸福,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每一个平潭人身边。然而,还有另一种幸福,需要用心体会、用情感受,这是特殊的自然恩赐、精彩的天然风情,它是平潭最独一无二、魅力无穷的风。
(方友德摄)
乙未春,我带着第2批挂职干部中的100多人从福州出发,奔赴大陆离台湾最近的岛屿——平潭综合实验区挂职,怀着投身开放开发大潮的蓬勃激情,怀着建设两岸共同家园的美好信念。
汽车缓缓驶入平潭收费站,映入眼帘的数十台风力发电机齐刷刷地耸立在高速公路两旁,一座雄伟的大桥连接着平潭与福州,跨过海,蜿蜒绵绵,向前延伸。桥的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蓝色大海,海风劲吹,汽车摇晃着慢速行驶在大桥上,翻涌的海水在桥墩上激起白色浪花,时不时飞溅到离海平面三四十米高的车窗上。也许是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不解,负责接应的平潭本地干部调侃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财气的象征,可见你们到平潭挂职,不仅给平潭建设带来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更为平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力资源。”汽车下了大桥,沿着宽敞的环城大道驶入挂职干部小区。车停稳后,我习惯性地开锁推门,不料却推不开,我诧异地问司机是否车门坏了?他笑着说,平潭风大,下车得用力推车门。我将信将疑用力推了几下,车门依然没有动静,司机呵呵笑着下车帮忙打开。平潭的风,果然不容小觑!
挂职干部小区坐落在平潭老城区城东一隅,面朝大海,闹中取静。院子里有一棵长得歪歪斜斜的榕树,只见枝桠不见绿叶,时不时有塑料袋或纸张被风刮到树上“哗啦啦”作响。起初,我请清洁工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但很快发现这是徒劳的,大风好像是没有遮拦的小霸王,吹着响亮的唿哨,隔三差五裹挟着塑料袋到处奔跑。深夜,楼道的铁门和入户大门常常被风吹得“啪啪”作响,风扬起的细沙穿过门窗缝隙弄得满屋狼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见《平潭县志》载:“相传清初,浦尾十八村,一夕风起沙拥,田庐尽墟,附近各村患之。”后来,平潭民谚用“一夜沙埋十八村”形容风大,世代相传。
风沙漫天飞舞,过去的平潭常年“光长石头不长草”,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平潭历届党委政府都曾在吹沙造林上下过很大的功夫,其中有位深受群众爱戴的县委书记白怀诚。解放初,平潭贫穷落后,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白书记带领群众筑公路、建水库、打深井、修水渠、造盐田,植树造林,治理风沙,短短几年时间,平潭的风沙得到了有效治理,群众的生活得到积极改善。时至今日,当地的老党员们还满怀深情地称白书记是平潭的“谷文昌”。他也成为一面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前仆后继,吹沙造林,绿树成荫。
201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四个一千”人才工程,其中一个“一千人才”战略,就是每5年从全省选派10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平潭挂职,躬身实践投入创业热潮,集智聚力支持平潭开放开发。绿水青山总关情,陆续奔赴而来的挂职干部们在本职工作之余,年年都参加吹沙造林活动,近10年来,种下的木麻黄从林地到林带、到林网,已经蔚然成林,耸立起一道道巨大的绿色屏障。居高而遥望,触目皆是蔚蓝的大海,海风习习水波不兴,而平潭的大地绿色飞歌,林涛阵阵、绿光粼粼,正荡漾着坚韧的精神与动人的传说。
2016年“五一”期间,我在大练乡党委书记郭为建的陪同下,到福平铁路项目部3标3分部调研。3分部位于平潭小练岛,岛上有3个行政村、5个自然村,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岛上人烟稀少,每天只有一艘船能够在大、小练岛往返一趟,出入十分不便。调研过程中,我与“大桥人”在“工棚”里座谈、研讨,深入了解大桥建设情况,深切体会到建设者们的艰辛不易。别的不说,只看这平潭的风,便足以让人畏怯,据记录:平潭全年9级以上大风58天、8级以上115天、7级以上210天、6级以上314天,基本风速每秒45米,年平均台风6—7次。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进行如此浩大的工程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
次日,我在福平铁路项目部3标党工委书记赵进文的陪同下到一线走访调研,近距离了解工人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赵书记介绍:“平潭的海坛风口,是世界3大风口海域之一,与北美佛罗里达半岛的百慕大、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齐名,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航船行驶禁区。目前,海坛风口附近海域还发现有20多艘古沉船遗迹。”
这样的条件下怎么建设?我的疑问更深了。不承想,当行至10万多平方米的海面建设平台上,之前的困惑竟然瞬间消散。一片浩瀚无际的蔚蓝色海面,在阳光的热切注视下,跳跃着粼粼的波光。大风从海天一色处推卷着海浪,翻滚着层层叠叠、洁白无瑕的浪花,一波一波地涌上来,她们升腾、幻灭,此起彼伏,不停地拍打着钢架,在做一场华美而盛大的绽放。与小岛的荒凉迥然不同,眼前的建设工地车水马龙、热火朝天,满头大汗、斗志昂扬的工人们来往穿梭于铁架高台之间,紧张而有序地作业。面对着浩瀚无际的大海,与豪情万丈的工地,我浑身热血涌动,顿时心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感慨。一位工人告诉我,现在所处的位置就是海坛风口,工人们所有的吃住都在这个平台上,一日三餐、常年不休,生活和工作条件艰苦可见一斑。而最令我难忘的是,在调研中,见证了世界建桥史上的一项新纪录的诞生,我亲眼目睹工人们通宵达旦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在海风呼啸中,把一个3700多吨、足有八个篮球场大小的主塔墩钢吊箱围堰顺利吊装成功。
赵书记告诉我:“平潭大桥是中国铁路桥梁的标志性工程,也是桥梁科技创新的代表性工程,它开创了在复杂海域施工的奇迹,称得上新时代信息化技术运用的样板。”海风吹在脸上生疼,但内心油然而生的是敬畏。我们这个时代的传奇,就是这些怀揣着坚定理想、执守着赤诚信念,具有英雄气质的人们所创造的;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就是这些不惧风浪、始终勇往直前,具有英雄气质的人们支撑起来的。他们,展现了新一代中国造桥人的时代风采,也展现了中国人发奋图强的攻坚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更折射出一个坚强刚毅的大国的世界形象!
站在海浪拍打的礁石上,迎着扑面而来的阵阵海风,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平潭的风,曾经令人畏惧,平潭人一代接一代不懈地抗争抵御,虽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也只能做到“防守难攻”;而今,五湖四海的人才精英汇聚于此,与平潭人民凝心聚力、携手奋战,终于实现历史性的逆转。人们不仅在大风大浪中创造了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总长度50多公里的环岛公路和周边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城等奇迹,更进一步集智聚力、因势利导做好“风”的文章:按照风力发电、风电制造、风电服务、融合发展4大板块精心打造风能产业链,充分发挥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国际风筝冲浪节为亮点的风运动产业蓬勃兴起,带动风电与旅游相融合的新业态旅游产品设计研发;集观赏性、先进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风博物馆”正在建设……而今,风已成为平潭一张独特的名片,展示着“海西风能之都”的无限魅力,这是国家战略的伟大规划,是所有建设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一个个风中奇缘正在书写,一曲曲风之赞歌飞扬流转,曾经令人畏惧的大风,吹皱了多少沧桑的容颜,吹散了多少远行的船舷,却吹不倒改革开放奋斗者挺拔的身躯,吹不灭新时代建设者灼灼的理想。
尼采说:“我们来到这个世上,就应该跟最好的人、最美的事物,最芬芳的灵魂倾心相见。如此才好,不负生命一场。”来吧,来平潭走走,看看这里的蔚蓝深海,吹吹这里的飒飒海风,领略这里的幸福蓝图,感受那在海风中淬炼出来的美好而坚强的灵魂!
(本文原载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平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