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5 22:0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唐 颐



康里村的文化自信

 

唐  颐

 

 

a9da3j3895946765619.jpg

 

古道古厝,古意盎然

 

初见康里村,即被眼前的村容村貌所折服:新村、古村截然分开,新村的200幢连体别墅,街巷井然,广场宽阔,花香树茂,人稠店旺,暖意融融;古村乌瓦连绵,土墙斑驳,依山而立,鳞次栉比,寂寥悠远,满目乡愁。

康里古村,于2018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它的入选还要归功于10多年前一项决定,那年新村建设热潮涌动,村民们跃跃欲试,有的想拆旧厝建新居,有的想另辟新地起高楼。村领导班子最终作出了铲平村口那座峨眉山,统一规划建新村的决定。

微信图片_20201216001858.jpg

屏南县康里村古端午习俗

这个英明决定让时尚新村横空出世,同时保住了明清建筑为主体的古村落原貌。堪称一个保护与发展的成功案例。

己亥大暑季节,我慕名走进康里村,同行中有屏南县博物馆馆员郑玉晶,她是康里人,自然是最好的导游。康里村400多户人全姓郑,先祖肇基于宋宣和二年(1120年),至今900年历史。清同治年间的屏南知县杨宝吾曾为之咏诗:“此间果是白云乡,山作屏藩树作墙。”100多年过去,这位老兄所言并未过时,海拔虽才740米的山村经常云雾缭绕,有如仙境。这大概得益于北面1.4万亩的转头山(天星山国家森林公园)巍峨屏障和茂密森林,所以今日黛溪镇党委书记陈章铨盛誉康里为“白云之乡”,果有出处也。

古道、古厝、古书院、古井、古鉴湖,构成了这个传统村落的特有机理。千年的茶盐古道曾经连接着古田与宁德两邑,经过自家村那一段石板路,名曰“玉带路”,显然是憧憬着耕读之家子弟们,从古书院出发,沿着古道走到京城,而后“玉带缠腰”。

“佛仔厝”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康里村古建筑的代表作。玉晶老屋近在咫尺,她告诉我,小时候经常跑来看“佛仔”,即是下厅墙楣上题为“日月交辉”的泥塑,那几组雕塑的人物、鸡、兔、鱼等形象,真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我对之艳丽如初的色彩表示疑问,即遭到不容置疑的答复:“这就是最初的色彩,再也没有涂抹过。”

村中有井4口,散落4处,皆名“郑公井”,清澈井水足够村民生活所用。沟沟渠渠连接井边,又连接家家户户,最后归水于村口的一方“鉴湖”。那鉴湖,竟占地3亩有余,这在崇山峻岭的小村落,堪称奇迹。康里口口相传一个故事,说有个新女婿帮老丈人插秧,天黑了才收工,精疲力尽捡起田头的斗笠准备开步,突然发现斗笠下有一丘田没插上秧,只得再去拿秧苗插好,我后拎起地上的蓑衣,又发现蓑衣下还有两丘田没插上秧……故事显然调侃康里村的立地条件极差,尽是又陡又小的梯田。

那么,气派的鉴湖只能说明康里人对风水的守望,更是对水的崇拜。

 

乡情乡恋,乡愁绵长

 

每年端午节,是康里人对水文化的最好诠释。

这里的村民过端午节提前一天,为五月初四,俗称“月四节”,据说是沿袭闽越族习俗祭祀屈原,为了不与闽王王审知的忌日相撞。祭祀的古法比较繁琐、严格,要求全村男女老少皆应参加,并且身着汉服,庄严肃穆,有始有终。祭祀队伍先行走村仪式,抬着屈原神像,举旗持幡,鼓乐齐鸣,沿着玉带路行走,经宗祠、书院、门闾,绕鉴湖一圈,最后在鉴湖水面的祭台上举行祭祀典礼。

一湖清水鉴古今,悠然相照家与国。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经典符号,康里村没有江河溪流,但他们照样赛龙舟,只是赛得不是水上龙舟,而是独特的“旱地龙舟”,即给龙舟安上4个车轮,“水手”用木棍代替船浆撑着地滑行,那场面与水上赛龙舟几乎无异。

据说,这项创造发明已有300年历史。

这是一个大山深处的村庄对大江大河的追寻与膜拜。

从2016年开始,康里村已经办了4届“春晚”。那天,我们一行人在村“人民会场”观看“春晚”录像,纷纷称赞:“康里人自导自演水平高!”那“导演”郑福顶是屏南县民俗专家,退休后致力于家乡的文化事业。他高兴地告诉我,这些年,几乎所有在外乡亲都冲着“春晩”返乡过年,容纳3000人的会场被挤个水泄不通。“春晚”使一些“非遗”项目得以传承,也增强了康里人的文化自信。

康里村在清咸丰年间就有一个“翠峰北路梆子戏剧团”,虽然几经沉浮,但一直久负盛名。经过大家共同努力,2014年剧团重新挂牌,复演成功。80岁老人郑福烘在《狸猫换太子》剧中扮演丑角,一惊一乍一趔趄,仍赢得满堂喝彩。现在剧团有29人,年龄最大83岁,最小20岁,都是本地人。屏南北路戏已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屏南是中国民间武术文化之乡,康里的传统武术源远流长,历史上曾出过武举人、武庠生多人,流传有戚家拳、五祖拳、虎桩拳、一字棍等传统套路,被县武术协会列入培训基地。2018年,康里武木参加福建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传统武术比赛,老年组和儿童组均斩金夺银,声名远扬。“春晚”的武术表演赢得乡亲们阵阵掌声。

《康里38名青年抗日出征记》也是“春晩”一个节目,记述1937年8月,闽东独立师师长叶飞到康里进行抗日宣传,喜欢上这里尚武的年轻人,经动员,38名青年报名参军,成为新四军3支队6团的战士,之后参加了夜袭浒墅关、火烧虹桥机场、淞沪会战等著名战役,威震江南。

38位壮士全部战死沙场,无一生还。

武魂冲霄汉,代代有传承。

 

古韵新风,文脉悠悠

 

康里村清初设髻山书院,后改为髻山书堂、翠峰书院。那日,郑福顶陪同我们寻访书院,特地提示当年教书先生的书房,独门小院,风雅别致,从中可管窥村民的尊师重教古风。

郑福顶送我一本他主编的《屏南乡规民约与族规祖训》,收集有康里《郑氏祖训》,为道光八年(1828年)本村贡生郑德馨等人根据祖先历代遗训总结的:

      宽厚待人,勤俭持家,治家须为善;

    耕读兴家,诗礼传家,耕莫辍诗书。

       言简意骇,朗朗上口。窃以为“耕莫辍诗书”有极强针对性,即劳作再辛苦,生活再艰难,也不忘培养孩子读书。

1980年夏天,康里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姓名郑观喜,以16岁年龄考上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业。他天资聪慧,刻苦攻读,尤以精通英语闻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被公派比利时留学,之后又到加拿大深造,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成为北美一名著名的执业律师。后又应邀参与负责一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可谓事业如日中天。但尽管郑观喜在法律、金融、经济等领域皆取得不凡业绩,却始终念念不忘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的发展。前些年,他在香港成立“中华医道公益基金会”,为发扬国粹医学不懈努力;也曾为家乡修路而慷慨解囊。

2016年清明节,郑观喜回乡扫墓,了解到大量村民为了寻求孩子更好教育而背井离乡,成为康里村发展缓慢而艰难的重要因素,便萌发了组织美国教师学生到康里村支教的想法。同年8月,首届中美文化交流英语支教夏令营在康里村正式启动,参加支教的6名教师衣食住行都由郑观喜负责。支教团队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评。为时半个月的夏令营至今已举办4届5期,越办越红火,2019年因报名人数太多,只好连办两期,参加的学生从最初几十人到现在330余人,除了本地学生,还有古田、南平、福州、厦门的学生。支教教师2019年增加至35人次。夏令营除英语学习外,还组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领略山区自然风光、参观红色遗址、参加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劳动等,闭营时都举办一场汇报演出。通过夏令营活动,学生们不仅提高了英语水平,同时开阔了眼界,增强了自信,提高了能力。

康里村鼎力支持,将一座古香古色的“大队部”改造为美国“三人行”支教团队驻地。为何冠名三人行?门口一侧挂着一块精致木牌,上书一段经典语录: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文选自于《走进“八闽旅游景区”·屏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