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荼襟”与“石亭绿”
何少川
走进南安封面
戊戌年(2018年)小满节气刚过,走访南安市。
有一天,我与南安茶界的一些同志,交谈茶叶生产现状。他们说,南安现有茶园3万多亩,主要分布在蓬华镇、东田镇、翔云镇、英都镇、眉山乡、向阳乡等地,栽制的茶叶大部分是铁观音,有一部分白观音、绿茶。但是,真正用心管理好的茶园只有一万多亩,其他的较粗放随意,甚至让它自生自灭。
茶产业相比较其他产业,在沿海经济较为发达的南安,不算重要的支柱产业,也不是福建省茶叶主产县(市、区)。尽管如此,福建省的茶史话题,却绕不开南安。
毗邻泉州市区的南安东部丰州镇,有座山峰峦峻峭,奇石叠垒,状如莲花含苞待放,故名莲花峰。它东连清源山西接九日山,有众多摩崖题刻,是人们游山观景的好去处。石刻中,“莲花荼襟”年代最早,题于晋代太元丙子年。太元丙子即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年(376年)。荼是茶的古体字。到目前为止,福建还没有发现比“莲花荼襟”更早记载有关茶的石刻,被公认是最早记载可见证福建植茶历史的文字。这方石刻标明的年代,比陆羽《茶经》的问世,提前400余年;比如今可见到古代茶论,最早记有福建佳茗的五代毛文锡撰写的《茶谱》(把福州方山露芽、柏岩、建州北苑先春龙焙列入),也先前500多年,弥足珍贵。
“莲花荼襟”石刻,应该算是古人为莲花峰的茶园立碑,是南安乃至福建悠久茶史难得的物证。古人刻意立碑,说明1700多年前莲花峰一带,并非荒芜之地,已培植有一定规模的茶园。“襟”,《辞源》有释意为“心怀、胸怀”,那是人体最为博大的地方;又有“襟带”延伸的条目:“谓山川屏障环绕,如襟如带。”“襟”,无疑比喻莲花峰周围茶园之广袤之绵连。看到“莲花荼襟”几字,也使我联想到宋代范仲淹诗句“春山半是茶”的清丽景致。
有所欠缺的是,“莲花荼襟”题刻年代虽然有了,但何人留笔依旧茫然。有人说,这是当时一般茶农的作品。权当如斯,那茶农应为乡村一位有文化有历史观的人士。我以为,这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晋代因避“永嘉之乱”,出现“衣冠南渡”实情。有的家族择居晋安郡(南安古称)丰州城一带,并在重建家园时上山开垦种茶,其中定然不乏识字士子。
更令人深为叹惜的,眼前这幅“莲花荼襟”石刻,不是古人的真迹。据人们的记忆,1956年前,在莲花峰奇石室下一直留有“莲花荼襟·太元丙子”石刻,后因南安华侨中学建校,炸石时连同这方石刻真迹也毁掉了。有识之士知道它的历史价值,根据有关文史资料,复制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莲花峰莲花石北面岩壁上。
海拔在120米高的莲花峰,受海洋性气候影响,雨水充沛,常有云雾缭绕,土地肥沃,又是酸性沙质土层。优越的自然环境,不仅适宜种茶,而且能种出好茶。远古时这里有茶,统称莲花峰绿茶。莲花峰真正出品名茶,据说是在南宋时期,为莲花台寺住持净业长老所栽制。净业长老制茶,还有一则神话般的民间故事:
清茶数杯是寺庙日常饮用和礼佛的必做功课,净业长老对育茶尤其重视,时刻都在琢磨着培育制作出更好的茶品。特别是看到一些名士在登临莲花峰览胜之余,经常会三五成群地坐在亭子里,要不陶醉于品茶,要不以斗茶为乐。备受这种气氛的感染,净业长老更有一种早日育制一款佳茗的紧迫感,到那时能与大家共同分享。或许是日有所思夜入梦来,一天晚上净业长老坐禅出了神。他循着月光映照的山路,仿佛走到繁茂的茶园里,抚摸着一片片茶叶,观察着一丛丛茶树,细心探寻期盼能找到好的茶种。猛然间,一个宏大的声音从天上传来,观音菩萨现身在祥云之中,净业长老抬头见到匆忙下跪磕头。观音菩萨称赞净业长老精诚育茶的善心,撒下数颗新茶种籽,赐予好生培植。净业长老叩首拜谢,大喜过望不由得梦醒。
翌日一早,净业长老走出寺门,果然在梦中所见的地方,找到几株新茶苗,高兴地不断诵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此后,净业长老同寺僧一起精心呵护这几株新茶苗,经过一番的培育、分株、繁殖,新茶树渐渐地长满茶园。采摘新茶叶制作的茶米,色香味俱佳,人称其为“神品”,莲花峰绿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南宋淳熙年间,龙阁大学士傅宗教游览时留下“宋傅宗教游莲花茶怀古”以及“岩缝茶香”“斗茶而归”等石刻。莲花峰晋代始建有寺庙,年久失修,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改寺建石亭,取戴忱诗“一莲花不老”的不老为亭名。莲花峰的茶园,分布在石亭周围便称茶为“石亭绿”。民间故事是否真实不好采信,但是莲花峰一带的炒青绿茶,“最初为僧人所栽制”的说法,已确定地载入了典籍。
据传,清朝道光年间,石亭绿茶曾得到“上品莲花”的御赐。这又有另外一则故事,主角也是一位和尚,当时石亭寺住持复本长老。说是到了清朝,以莲花峰为中心,邻近九日山、乌石山、石马山、清华山、鹰岭、大坑、九皋桥、大篮山等桃源村范围内的地方,已大量种植石亭绿茶。有一年,复本长老赴京带有石亭绿茶,把茶送给任大臣的乡人傅学士。傅学士离家多年,喝了“石亭绿”寄托乡愁,并对茶叶大加赞赏。
世上就有这样凑巧的事,那些日子道光皇帝正为政事烦恼,食不甘夜难眠。傅学士利用被召见的机会,把家乡绿茶当贡品转送道光皇帝。道光皇帝喝了石亭绿茶,顿觉心爽气畅,兴趣盎然地召见复本长老,询问这佳茗的来由。复本长老仔细地讲述观音菩萨指点净业长老育茶的往事,道光皇帝听了称奇,提起御笔书写“上品莲花”一匾,赠由复本长老带回,自此石亭绿茶名声更加远播。道光皇帝题写的匾额许多人没有看见过,石刻上的字显然不是御笔,真相不明无从查考。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石亭绿茶,在清代中叶享誉国内外,是其生产最为鼎盛的时期,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
茶叶专家对石亭绿茶进行过检测,得出的结论是一款优质茶,并概括有“三绿”和“三香”的特点,被载入《中国茶叶大辞典》的“石亭绿”条目中:“……鲜叶原料为一芽二叶。经杀青、揉捻、炒干制成。紧结重实,银灰带绿,汤水清澈碧绿,叶底明翠嫩绿,称为‘三绿’。味醇爽,香浓郁,随采制季节不同而产生类似兰花、绿豆和杏仁气味不同香气,称‘三香’。”
石亭绿茶之所以能成为佳茗,除优良品种外,从栽种、管理、采集至制成品,一招一式的程序均十分严格。每年四季都可采制,尤以春秋两季品质最佳。历史上除了制茶外,还有利用茶叶作原料,加工成“莲花茶丸”“莲花峰茶编”等品种。它们对于消食降腻、清热解暑、治理泻吐等,有特殊疗效。只是这些工艺没有传承下来,极需继续挖掘发展。1952年,“石亭绿”被中国农业部确定为历史名茶;据有关资料记述,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参加印尼万隆国际会议期间、听当地华侨谈论对“石亭绿”的青睐,回国后曾指示有关部门重视这一佳茗的发展。
上个世纪中叶,石亭绿茶命途多舛。那是我国遭遇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困难的时期,许多茶园改种粮食,石亭绿茶面临毁灭境地。改革开放以来,石亭绿茶逐渐有了恢复和发展的机遇。石亭绿茶主产地丰州镇桃源村党支部书记傅瑞典告诉我,在南安这个地方经营其他产业,比种茶经济效益高,因此石亭绿茶的恢复发展不容易,许多人把它放弃。傅瑞典当兵复员回乡后,想到老家这一历史名茶被废弃十分可惜,又想到海外华侨珍藏“石亭绿”,把它作为压箱之物,觉得自己身上有了一份承担发展的责任。于是,傅瑞典率先承包茶山,成立石亭茶果场,倾心经营。他在茶树栽种、采集、加工、精制等程序上,进行改进提升,同时抓紧让上级认证。
在南安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2002年获得绿色食品标识使用认证,并注册“九日山”“石亭绿茶”商标;2009年石亭绿茶,被福建省农业厅评为“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单位;2012年成功注册“石亭绿”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南安市首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石亭绿茶获得泉州市第一批伴手礼产品、“泉州十佳宝”称号。石亭绿茶重新焕发异彩,是南安对外的一张名片!
南安梯田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