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1 23:4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何 英



茫荡山的美丽村庄

——宝珠、依朝、茂地村掠影

 

  

 

 

茫荡山,距延平十几公里,苍苍茫茫、浩浩荡荡,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被人们称为“天然空调”的人间仙境。森林覆盖率91.1%,聚集了1575种高等植物,453种野生脊椎动物和2039种昆虫。有专家指出,其生态资源种类是福建省的一半,相当于欧洲的三倍。夏天,平均气温为24摄氏度左右,每立方厘米的负氧离子达1669毫米,是人们旅游避暑胜地。

 

高山明珠宝珠村

 

“高山明珠”“天上村落”之称的宝珠村,是茫荡山海拔最高的村落之一。古时,宝珠就有“灵龟吐雾”“双虹卧波”“岩石唱晓”“石铎传音”“东林摆月”等美丽八景。

宝珠村是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村,民间早有“文在宝珠,武在樟湖”之说。历史上曾出过奋发有为的私塾先生卢廷元、“学海清标”卢祯贤、踏实做事受到皇帝御笔亲赐“别驾第”的卢家元等200多个进士、举人。

宝珠村,早年叫“宝龟山”。相传,村南水尾有一只巨大的神龟深藏于荒坵间,每逢晴雨晨昏时刻,就会吐出一团团热热的白色雾气,将村庄笼罩,形成倒白塔形,非常壮观,村民称之为“灵龟吐雾”。《南平县志》载:“宝龟山乡,或发山形名之,而不知实有一灵龟也。世传门前田,有灵龟上下无定处,人不能见,偶脚踏之,俨如活龟。用手捉之,居然石也。农民有踏之者,必暴发数万资。百数十年来悉数之,辄验不爽。”因此,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争相传说,谁若有幸看到那团吉祥的雾气,一定会走好运,遂取村名为“宝龟山”。

明朝年间,江西人卢杰镛到福建来任省学政,路过宝龟山,觉得这里村庄四周一个个小山包象片片莲花瓣,村北凌云桥与接龙桥间一小山包极似一颗璀灿的宝珠,他觉得莲花插珠真是好风水,于是对村中长者说:“宝龟之灵不如宝珠之贵。”并亲自命笔题写一联:“宝华盛景无双地,珠树盈庭第一山。”从此,“宝龟山”就改名为“宝珠山”。后依行政区划改称为“宝珠村”。

宝珠村,一面倚茫荡山脉,三面环绕富屯溪,海拔840米,夏不炎热冬不寒冷,常年温凉湿润多雾,年平均气温15.5摄氏度。全村人均姓卢,有长者告诉路人,村中凡遇人,称之为“卢师傅”必不会错。

走进宝珠村,村口有一座凌云桥,桥边有一棵红豆杉,树高约17米,胸围4米,树龄约六百余年,属称“晴雨树”。站在树下,脚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流水,眼前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据说,若是天气晴朗之时,树外晴空万里,树下必有细细丝雨飘落,树下树外两重天。最是乍雨还晴之时,云雾随着大风手舞足蹈于山野之间,假若身处其中,飘若如仙,真有“茫茫云中无,荡荡谷生风”之感。

这棵“晴雨树”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有一年宝珠村的许多孩子身上长满了疥疮,到处求医问药无效。一天中午,有两个身穿短裤叉的小男孩在凌云桥的桥东玩耍就地睡着了。梦中忽然见十八罗汉指手划脚地骂:“臭小子,臭臭的,怎么躲在这儿了?快起来到对面那棵树下去躺一个时辰就好了。”

两个小男孩醒来,都说做了这样的梦,便跑到对面桥西头的红豆杉大树下去躺着。烈日下,树上飘下丝丝细雨,感觉非常舒服。渐渐地,两个小男孩身上的疥疮果然好了。之后,全村的小孩便一传十,十传百地都到树下来躺。从此,村民便把这树当着神来朝拜,久而久之,这棵树也就成了村庄的“风水树”。

历史上宝珠村中的“千岁酒”,是民间传统文化“族规”教化后人的典范。每年农历“小雪”节气这天,由全村卢氏家族中推崇最年长的12位长者,岁数合计超过千岁,在卢氏宗祠内举办“千岁酒会”,象征着行使宗族教化族人的权利。

早八点,由族中辈份最高的族长公主持,燃香烛放鞭炮,12位千岁老人坐宗祠正厅一大圆桌,上设罗帐,用象牙筷子、金杯银盏、农家自酿的陈年老酒,24道宝龟山最具特色且工艺最讲究的菜,一一上桌。接着,卢氏宗亲按辈份和年龄大小,依次上前敬拜。拜后,后辈们立于两旁,等待12位千岁老人召开“千岁酒会”。

这天,在外为官或经商做生意的人,均要赶回参加“千岁酒会”。而且文官在村外下轿,武官在村外下马,步行回村。到村里后,遇人都得按村中的辈份相称。之后,回家洗去风尘后入祠拜见12位千岁老人,恭敬地立于两旁,恭听裁决。

接下来,全村人均可利用这“千岁酒会”,将自己或村中一年来积累的矛盾或看法,遂一提交给“千岁酒会”,由这12位千岁老人各自发表观点,然后共同主持公道进行讨论。最后按乡规民约,逐项作出“判决”。如,谁家小孩子教育不好,做了坏事,“千岁酒会”就会严肃批评家长,并责令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要严加管教,同时在下一年的“千岁酒会”,大家还会对此事的整改情况加以评判;谁家儿媳对老人不敬,或哪家媳妇不守妇道,“千岁酒会”对此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等等。凡遭“千岁酒会”批评的,家长必须在祠堂上香点烛放鞭炮,重者逐家逐户送米粄,以示改过。传统上,还对罪大恶极者,处以极刑——活埋。

之后,“千岁酒会”处理完全年遗留的问题,再共议表彰一年来族中行善积德的好人好事,以及商议次年全村的大事等。

如今,宝珠村民间的重大事宜仍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组成老人协会与“村两委”共同商议决定。这种“族规”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树立了典范。

宝珠村中有座亭叫“越王亭”,相传唐末五代闽越王王审知,奉召由赣入闽,途经宝龟山时,看到这里青山绿水风水好,便下令就地休整。他在乡间小道与麾下大将卢珖下棋,难分胜负。这时,王审知误落一子发现错了想悔,又不好意思开口。而围观的众将见主帅走错棋,面面相觑欲言又止。王审知见状便开怀大笑曰:“大丈夫落错子岂可无悔!”便将棋子悔了一步。大将卢珖听后即曰:“真君子观败棋焉能不语?”接着,众将便在这场观棋战中,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展了舌战,于是双方又出一联曰:“一着动天地,两色叱风云。”后来,为了纪念这盘具有历史意义的棋事,村中文人又撰一幅对联留在亭中:“输赢棋手不让,胜负兵家必争。”

如今,这三幅妙趣横生、充满哲理和斗志的对联仍然书于亭中柱上,给后人以激励。

近年,村民集资重辟“晴雨树”“接龙桥”“别驾第”“赏桂轩”等50多处景点,供人游览,美丽仙境宝珠村更加美丽。

 

“郑和钟”的诞生地——依朝村

 

曾经十分繁华的依朝村,村中住着王、肖、姚、池、卢姓人家,有300多户,管辖着36个村。但现在只有40余户,200来人。

据传,明朝王家出了个太监,他与朝廷的宰相交往甚密。王太监在朝多年,一日思念故乡,遂写信请老家好友卢文儒去玩,并请他带些儿时曾吃过的、山上采摘的猕猴桃和“美丽子”(一种山上可供人吃的野果)。卢文儒收到信后,考虑到“美丽子”在长途跋涉中会烂掉没法带,而猕猴桃则可采摘稍生一点的,旅途中慢慢就熟了,而且这果越熟越好吃。于是,出发前他特地上山去采了猕猴桃。

王太监收到家乡带来的特产后,就分给宰相分享。宰相觉得这山上的野果味道非常好,便带着王太监和卢文儒一起将它进贡给皇帝。皇帝品尝后感觉非常好吃,就说:“那么好的东西,应该叫‘金狮猴桃’。”并欲让卢文儒留在朝庭做事。卢文儒在朝廷小住了一段时间,感觉当官很不自在,就推说家中有高堂父母,加之自己喜欢在家乡生活,还是回去好。皇帝听说卢要回老家,就赐了朝迁官服管带和酒壶、象牙棋等物品给他,并嘱咐:“你回去时穿上这官服,一路就会衣食无忧,顺利到达。”

卢文儒在回家的路上,怕招惹麻烦,不敢将朝庭官服管带穿在身上。进入与老家延平府相邻的江西地界后,觉得应该将皇帝赐予的官服管带试着穿一穿。没想到,穿上官服后,果真每一站都有官员出来迎接。到了延平府,知府大人风风光光地将他送到了家。卢文儒回到家乡后,就提议将鸭兜村改名为“依朝村”,意为“依靠朝廷”,告诉大家只要朝廷在,就有我们村庄的福祉。因此,依朝村大发,前后掌管着大洋、茂地、王台等三十六个村,村中还开办了酒楼和茶楼。

接着,卢文儒又将祖坟建在本村的池姓屋后,造成池家养的公鸡也不打鸣了。于是,池家到县衙去告发了卢家,卢池两家便打起了官司。卢文儒为了赢这场官司,便将皇帝赐予自己的物品一一进贡给了县衙的官吏。在去送礼的路上,心想这皇帝赐给自己的物品,还是要留一个传给子孙后代作纪念。留什么好呢?他想,还是象牙棋留一个吧,这象棋少了一个,人家也不一定能看得出来。于是,他稍稍地留下了一个“炮”子一直在卢家后人的长孙中传承。

得到“好处”的县衙官吏便点拨卢文儒说,你回去用松枝火把和稻草将那坟墓薰黑,过两天我就到现场去察看。

几天后,县衙的官吏果真来了,站在远远的地方就说:池家无理。你看那坟墓黑黑的,分明是一座古墓,是你建房在后,人家建墓在前。于是,卢家赢了这场官司。从此,池家搬离了依朝村。

依朝村还有一个关于“郑和钟”的传说。

明末期间,著名航海家郑和与王景弘曾受朝廷之命下西洋,祖籍依朝村的王太监随郑和一起出征。郑和在福州长乐一边招募水师兵勇,一边建造出海的船只。王太监向郑和推荐自己的老家延平府依朝村,山上有非常好的杉木,极适合用于造船。于是,郑和与王景弘一起来到依朝村。

郑和一行来到依朝村后,听说村里的雪山寺菩萨很灵,香火很旺,便请工匠铸一口铜钟送到雪山寺,以祈出海平安。这口钟,通高0.83米,身高0.69米,纽高0.14米,直径0.49米,厚0.02米,重77公斤。铸工精细,铭文雕饰鲜明,钟纽双龙戏珠,肩部一圈祥云如意图案,图案下一圈为“八卦”,并在代表水的“坎卦”旁铸“国泰民安”,在代表风的“巽卦”旁铸“风调雨顺”。铜钟腰部流水花纹,下铸铭文:“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往返平安吉祥如意者。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

木材砍伐后,运到峡阳镇,再从富屯溪顺着闽江水运到福州。

郑和西征历时两年多,平安返回。这铜钟挂在雪山寺后,每晚都会发出“嗡嗡”的声音震憾了全村。当时,雪山寺门口有一条溪,那溪有一小潭可供人游泳,一顽皮小孩在游泳时,拾起一块小石头抬头往寺院的钟一扔,恰巧仍中了铜钟,将钟砸出了裂纹。

后来,雪山寺的和尚贪赃逃跑,放火烧了雪山寺,村民便将这铜钟收藏在华光庙。上个世纪“大跃进”时期,全国上下大炼钢铁,曾有人建议把它送去炼钢铁,但有人站出来阻挡。“文革”期间,又有人想将这铜钟卖掉,可又怕这是曾在寺庙中用过的,会遭神灵的报应。后来,被收藏在生产队的仓库里。

1973年,村里想买一台电动碾米机,苦于没有钱。南平市的一位领导下乡到依朝村时,发现生产队仓库的角落里有一古老的铜钟,就吩咐村民说:“你们不是想买电动碾米机又没有钱吗?我看可以把仓库里的那口铜钟送到南平物资局去收购,我给你们写个条子,让物资局给收购换点钱后,再到商业局去买碾米机。”

生产队干部听说领导会给我们写条子,就派了卢万满、卢福田和王仙华三位身强体壮的男青年,将这口铜钟顺着羊肠小道的山路,扛到来舟火车站,通过火车托运到南平。到南平火车站后,又用人工的方式扛到物资局,卖了240元。再拿着领导写的条子到商业局,贴上七八十元现金,买到一台电动的碾米机。从此,依朝村的村民告别了起早摸黑挑谷子,翻山越岭到外村去碾米的劳苦。

后来,南平文化馆的一位老同志发现物资局仓库里的这口铜钟有可能是珍贵的文物,遂请专家鉴定。果然是明朝的文物,而且是全国的唯一。1989年,郑和铜钟被调往北京,复制成同样三口,一口存放在南京郑和纪念馆、一口在长乐郑和纪念馆、一口在南平博物馆。

如今,南平博物馆和依朝村均保留着这口钟的复制品。

采访中,还了解到依朝村“七姑星”的故事。

相传,依朝村发达后,“七姑星”即北斗星曾掉落在这里,形成了七个巨大的神石。其中最大的一颗落在村子里,形成了一个像癞蛤蟆的神石,人们称它为“高宝石”,民间也称为“碓米石”。人们说,这七颗神石在这村庄的周边,长期以来一直庇护着村里的人们。可惜的是,“文革”期间“神石”遭破坏,同时村子里的人因建房需要用石,将“高宝石”也打掉了一角。

村里年长的人还说,长期以来,村子里凡挑着谷子路过这里去外村加工的,都必须顺手抓一把扔在这“高宝石”上,不扔者,必定摔倒,即使你特别细心不会摔倒,也会被路傍的石头或什么杂物绊一绊,让你肩上挑的谷子撒下一点。这撒落的谷子,会在北山村的涵源庵变成米流出来,供仙奶娘娘等吃。

说来也怪,这流出的米,只供涵源庵中的人够吃。比如,今天的早餐庵中有三人,这米不多不少,就出仅够三人吃的量。如果中午来了客人,这流出的米也保证够大家吃,只是每一餐都得到那出米的地方去取。一天,取米的小尼姑觉得一日三餐这样来回取不方便,干脆将出米口凿大些,一天取一次就免了这跑三次之劳累。可是,这一凿,出米口就再也不出米了。但是,这绝不影响依朝村的仙境之美。

 

茂地文化节别具一格

 

茂地村,原名叫“漏地”。全村二百余户,七八百人,80%的村民姓叶。人们说,如果你到茂地来做客,凡遇到的人称他为“叶师傅”肯定不会错。

相传这村庄与周边的山形成一口铁锅状,村庄正好在锅底,一条小溪穿村而过,水流在村庄的水尾开了一个口,人们便称这里为“漏地”。

后来,一位风水先生路过这里说:“你们这村庄为‘漏地’,要在村口建水坝建一石拱桥,以护风水。”因此,村民家家户户出资,在村庄溪尾建了一座石拱桥,桥上建廊桥。

廊桥建好后,村里的长者还是不放心,又请先生来村里察看。这位先生认真考察后说:“站在高处,这村庄的山脉像一条睡龙。”因此,人们便将村中的这座桥取名“睡龙桥”。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村里重修这桥,因方言“睡”与“瑞”同音,人们便将“睡龙桥”改为“瑞龙桥”。从此,村里文人辈出,在外为官的也不少,就连蚊虫、蜘蛛也不敢前来打扰。

接着,叶氏族长便召集村民商议改村名。当时,村中小溪旁边是白色的沙滩,沙滩旁长满淡红色的“蓼草”。民间认为,淡红色是吉祥的象征,而在方言中“蓼地”与“漏地”同音,村名就这样改定了。

后来,因小溪两岸的蓼草茂盛,村子里人们的生活也风调雨顺,人们又将“蓼地”正式改名为“茂地”。

茂地村民间的迎神活动一年有三次。正月十五迎土地公菩萨,三月初三迎真武师菩萨,五月二十五日迎五谷真仙菩萨。

相传,正月十五迎土地公,是由族长提议的。为了聚集族群,家家户户在自家的板凳上点蜡烛,然后一家一家地连接起来,成为一条长龙,叫“烛桥灯”。人们扛着“烛桥灯”,从村头游到村尾,为的是生怕吵醒睡龙。

三月初三迎真武菩萨,是村里一年中最隆重的活动。这天,全村家家户户捐善款,男女老少齐出动,带着供品到庙里烧香祈愿。八点半,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者为菩萨洗脸,再将菩萨扶进彩桥,由四人抬着,鸣锣开道,后面跟着彩旗队、锣鼓队、乐队,长长的队伍在全村大街小巷行游,以求菩萨庇护村民平安。之后,将菩萨按原路返回,扛到庙里。返回时,菩萨经过每家门前,家家户户点烛上香,烧纸钱,与迎神队菩萨香炉上的香火调换一支,以示将香火接到自己的家中,祈保家人一年平安顺利。

“文革”期间,遭破四旧,茂地的民间迎神活动和全国各地一样,遭到禁止。改革开放后,慢慢地恢复了民俗,迎神活动也有了改进,如三月三成了茂地的文化节。在行游的过程中,增加了舞狮、腰鼓、八仙队等。村民仍然盛情地款待八方来客。

茂地瑞龙桥的桥头有一棵大油杉,经专家鉴定树龄已达270多年,树枝茂盛,树冠挺拔。相传,这棵油杉树由本村叶光所植。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朝廷征兵,叶光应征服役,后在军中当了大官。一日返乡省亲,在南京城郊因仗义遭人追杀,躲进庙里神龛底下,庙门口立刻被七层蜘蛛大网围封,追杀者误以为他逃往别处。就这样,叶光幸免于难。躲过一劫的叶光,为感谢神灵救命之恩,抓了一把庙里的香灰,拔了一棵庙前的小树苗,许愿返乡后要在瑞龙桥头建庙植树。

返乡后的叶光,果然带领村民在瑞龙桥头起了庙,供奉着真武师菩萨,那棵从南京带回来的小树苗也在庙旁茁壮成长,如今已成了参天大树。

本文原载于《走进延平》;图片来源于东南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