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20:0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戴 健



大道通衢畅延平

 

 

 


因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就有“铜延平”之称。延平地处闽中谷地最低处,武夷山脉、鹫峰山脉、戴云山脉会集于此。北部是武夷山脉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南端,东北部是鹫峰山脉西南坡,南部为玳瑁山脉北坡,西部为丘陵地带。四周峰峦环绕,丘陵蜿蜒,唯有闽江侵蚀下切所形成的河谷,留下一条通往福建东南沿海的天然通道。而且,延平地理位置独特,“占山溪之雄,当水陆之会,为八闽之襟喉”。在海路开通之前,大凡从江西或浙江进入福建的北方移民和商品,首先要通过光泽杉关、浦城仙霞岭、崇安(今武夷山市)分水关这三条古道,翻越武夷山脉,进入闽北,然后再经过延平这个交通枢纽,到达福建各地。闽东南民众与外界接触交流和特产的输出,则是先通过延平这个交通枢纽,再由三条古道出闽。这种“八闽四达之冲”的区位优势,使她当之无愧成为闽北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的中心城市。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延平境内多山、多江河、多天堑的地理特点,导致交通不够便利,极大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速度。延平人面对发展中遇到的交通瓶颈,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劈山开道,遇水架桥:一条条公路在延平城乡延伸,一条条铁路如巨龙匍匐在崇山峻岭之间,一座座大桥如彩虹架设在江河两岸,天堑变通途。

 

公路,纵横交错通八方

 

“天堑变通途,村村通大道”,是生活在层峦叠嶂、江河奔流环境中的延平人很早的期盼。20世纪50年代,延平区为了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掀起了修筑大车道和简易公路的热潮,部分乡镇、乡村通了沙石铺面的简易公路。延平区落后的交通状况得到初步改善,促进了区内的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延平迎来了发展新机遇。随着延平区位的前移,经济的日益繁荣,交通枢纽重要地位也日益显现。然而,延平绝大多数在“大跃进”年代贯彻“地、群、普”方针修建的公路,等级低,线型差,坡度陡、弯道多,加上长期超负荷运行,已造成相当多路段的路基严重下沉,大型集装箱车很难入境,使得众多外商和港、台商人面对资源丰富、山清水秀的延平而望路兴叹。显然,公路交通严重滞后,已成为延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突出的“瓶颈”。于是,延平人民用改革开放焕发出来的“要致富,先修路”,“小路小富、大路大富”的新观念,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瓶颈”。延平区委、区政府集思广益,运筹帷幄,提出了要把“突破交通、解决瓶颈”作为经济发展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全区人民共同绘制了一幅发展延平公路交通的宏伟蓝图,并一以贯之。

为了尽快改善延平与外界的交通状况,首先按二级公路标准对316国道和205国道进行了新建和改建,初步满足了物畅其流的要求。之后,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延平区不遗余力,多方筹措资金,分批完成了“村村通水泥路”建设任务。自2003年以来,延平区抓住国家加大扶持农村公路建设的机遇,使全区公路上等级、网络化。2004年,省交通厅全面启动“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延平区全年建成农村公路50条,200公里;2005年启动35条,224公里;2006年,实现农村公路硬化135公里;2007年,紧紧抓住省交通厅对农村公路建设“一县一议”优惠政策,继续加大改善乡村公路资金的投入,对剩余39个行政村的134公里的农村路网工程进行全面建设。至2007年底,全区列入省交通厅农村公路村村通的244个行政村通村公路95.2%得到硬化,提前三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改造的目标。2008年11月,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达116.5公里,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97.2%,全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快速发展。

公路运输具有门到门直达运输的灵活性,尤其适宜于客运和鲜货、集装箱的零担运输。这种功能,高速公路更为突出。它对产业结构及分布、城市结构和规模、中小城镇的发展,以至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延平区在抓省道、国道、农村道路建设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建设高速公路。延平区第一条高速公路——福银高速公路于2001年8月开工建设,2004年11月3日竣工。2005年10月19日,浦南高速延平段开工建设,2008年12月24日建成通车。“十二五”期间,延平区的交通运输事业是进入政府实施项目最多、投入资金最大、建设任务最重的全新时期,完成了京台高速、延顺高速的建设。延平综合交通运输事业取得了量和质的飞跃。延平区成了四条高速的交汇地,基本形成了县域内中心城区到乡镇半小时交通圈和中心城市与县(市、区)之间2小时经济圈格局,进一步凸显出延平区在海西建设中南接北连、沟通沿海、服务中西部的战略通道地位,极大地巩固和提升了延平区沟通南北、连接西东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在公路建设中,延平区还非常重视撤渡建桥的工作。2013年3月20日上午9时许,夏道镇附近突然出现极端天气,雨量达到1小时26毫米,极大风速达28米/秒,风力10级。夏道运输公司的渡船,由安济村开往夏道镇,在靠近夏道渡口时被暴风推出数十米掀翻,渡船沉没,造成15人遇难。这一惨重的意外事故,令延平区更加坚定了撤渡建桥的决心,在加快推进全长778米、全省库区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额最大、交通撤渡建桥项目桥梁最长、水下深度最深的樟湖库区大桥项目建设的同时,加大撤渡建桥项目的实施力度。全区已开工建设的撤渡建桥项目达到4个。2015年底,是樟湖库区群众难忘的日子。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这座承载着溪口、武步、香山乃至延平区水口库区闽江北岸片区人民厚望的大桥交工验收,改善了水口库区闽江南北两岸村镇的交通状况,对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促进当地农、林、牧、副、渔生产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延平区公路建设,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绕城高速于2014年1月15日全线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底建成通车。届时从南平到福州的车程将缩短至1小时45分钟。纵横交错的高速、国道、省道、乡村道路,对延平区实现“建设新型工业区、打造朱子文化城、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铁路,穿山越壑腾蛟龙

 

一座座铁路大桥,似彩虹飞架在延平的江河两岸;一条条铁轨,一列列火车,似巨龙在延平的青山秀水间疾驰,载客运货。铁路纵横交织,这使得延平成为福建省重要的铁路枢纽。

现在,延平区境内共有五条铁路干线经过,分别是已建成通车的合福、鹰厦、峰福、外南及在建的南三龙铁路。延平的铁路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一条到多条,从低速到高速,从蒸气机头到电气化铁路,从绿皮客车到彩色客车的发展历程。

鹰厦铁路是第一条经过延平境内的铁路。它北起江西鹰潭,在赣闽两省边境地区穿越武夷山地后,沿闽江支流富屯溪谷地延伸,到达南平附近的外洋车站,之后折向厦门。鹰厦铁路建设于国家“一五”计划时期,由陈嘉庚先生提出,1955年2月开始动工修建。为了迅速展开全面施工,采用“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铁道兵8个师指战员和闽、赣两省民工,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架桥,移山填海,鏖战22个月,以惊人的建设速度,于1956年12月建成举世瞩目的鹰厦铁路,结束了福建不通火车的历史。鹰厦铁路是当时福建省境内的第一条铁路,也是第一条出省铁路。在鹰厦铁路即将竣工之际,铁道兵又转战闽江北岸开始修建与鹰厦铁路相连接的外福铁路南平至福州段。1958年12月外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延平城区迎来了火车奔驰的壮景。这是途经延平的第二条铁路。鹰厦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于1986年8月26日开工,1993年12月28日全线开通,成为华东地区第一条电气化铁路,改善了鹰厦铁路标准低、运能小的不足。

随着福建经济的腾飞,交通基础设施的落后已严重制约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铁路,数量少,标准低,延平人民急切盼望速度快,运力强的高铁早日铺进延平境内。2010年5月,做为京福高铁重要组成部分的合福高铁开工。它是一条沟通华中与华南地区的大能力客运通道。途经安徽、江西和福建三省。这条铁路连接我国经济发展活跃和颇具潜力的众多地区,运输需求旺盛、经济互补性强。在南平境内设武夷山东站、武夷山北站、建瓯西站、南平北站四个站点。延平区委、区政府对高铁建设高度重视,为保障高铁施工,采取超常规、大会战、机关挂户包干等工作方式,日夜连续作战,终于圆满完成落实红线内征迁、提供临时用地、推进安置房建设等方面任务。而高铁修建者,众志成城,操作上百台的大型机械,攻坚克难,开凿隧道,架设桥梁。在多方力量共同努力下,合福铁路于2015年6月28日正式开通,这使火车从延平到福州的运行时间缩短到半个小时。陈明礼老人一说到坐高铁去福州,就感慨万千:“原来坐绿皮火车去福州要坐好几个小时,现在一顿饭的时间就到了,屁股都没坐热,太快了,都有点不敢想象。”交通时间的缩短,使延平区成为名副其实的福州后花园,成了福州人和其他地方游客休闲、旅游的好所在。

2013年12月开工建设的南三龙铁路,则缩短延平到三明、到龙岩,乃至到厦门的出行时间。在南三龙铁路建设中,拆迁是个大难题。乾山隧道出口处的外南改线工程是将位于南平西站站址上的旧铁轨转移变线,关系到整个南龙线的启动。虽然只有600米,但是旧轨沿线村居密集,有18户民居,4家工厂,为了确保时间进度,延平区政府和西芹镇相关部门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通过与群众的耐心交流,多数群众由最初的抗拒转变为签约后的大力支持,大大加快了整个征地拆迁的进程。在南三龙铁路建设中,以桥隧建设为主,技术难度较大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共有4个,分别为两座闽江大桥、乾山隧道和文笔山隧道。其中,乾山隧道建设时间紧,施工难度高。为了确保隧道能按计划贯通,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对隧道进行挖掘,实行白天黑夜无缝对接施工,每天保证14米左右的进度。建设者用智慧、勤劳和汗水浇铸南三龙铁路的每一厘米的路基,每一寸的隧道,每一米的桥梁。

现在,从延平坐火车到龙岩需要七八个小时,待2017年南三龙铁路建成后,只需一个半小时。从延平到厦门,目前直达铁路需8个半小时,南三龙铁路建成后只需3个小时左右。届时,温福铁路福厦线、合福铁路、南三龙铁路、龙厦铁路、向莆铁路将在我省形成“两纵三横”快速铁路网,延平来往于各地市都可乘坐动车,步入省内主要城市形成的“一体化”生活圈。

 

航运,优化航道筑新港

 

延平港历史悠久,在唐宋时代就已是“舟车辐辏,物阜人彩,省门以北,无已为比”的内陆港埠,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公路、铁路出现之前,富屯溪、建溪及其交汇而成的闽江,是闽北与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由浙江、江西进入福建的物资和闽北产的竹纸、茶叶、笋干装船,优质的杉木、松木等建筑材料扎成木排,顺着富屯溪、建溪而下进入闽江,再顺江而下到沿海城市乡村;沿海地区产的食盐、蔗糖、海产品则溯流而上,进入闽北,再经杉关、分水关、仙霞古道运送出省。“江上舟楫如穿梭,白帆扬处尽渔歌”的繁忙景象持续了上千年。

然而近年来闽江水运日渐萎缩,主要原因是水口电站通闸不畅,船舶压港、延长航运周期现象严重。货船到了水口电站,常常要等十多天才能排队过闸,枯水期一个月最多只能通一次,电站的坝区常常是聚集了200多艘货船等待通闸。闽北水运发展已大大落后于其他现代物流。

同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内河航运虽然速度较低,但却可以利用已有河道,不占地或少占地,并具有运量大、成本低、能耗小、污染小等优势。内河航运适应性广,在煤炭、矿建材料、油品等大宗货物、重大件货运运输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闽江是我省发展内河航运条件最好的河流。发展闽江航运有利于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山海协作,促进沿江经济发展,优化流域产业布局和结构。因此,省政府实施了闽江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沙溪口枢纽坝下回水变动段通航条件改善工程等项目,改善闽江通海航道的通航条件,提高通过能力。2015年7月,水口水电站枢纽坝下水位治理与通航改善工程开工建设。该工程一旦建成后,闽江航运基本不受洪枯流量变化而停航,水口电站船闸和升船机每天可运行22小时,年最大通过能力可达1400万吨,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

为顺应水口水电站这一项目的实施,南平市政府启动了延平新城港区洋坑码头项目,项目估算总投资约23.33亿元。延平新城港区依托延平新城工业园区,地理上与南平市主要大型工业企业距离较近,水域条件良好,能有效吸引企业的原材料进口和成品的出口,与工业园区形成良性互动,为形成江海直达水路运输通道做出良好的示范。

延平港将实现如下功能:具有铁路、公路、水运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配套、集疏运手段齐全的综合运输功能;具有为闽江流域物流商贸服务的功能;具有承接闽北地区大宗货物装卸储存、中转换装的功能;具有为港口经济腹地内外贸物资中转物流服务的功能;为经济腹地适箱物资的集装箱中转运输服务,具有内河集装箱运输支线港的功能;具有为临港工业物资进出口服务的功能。码头年呑吐能力可达900万吨,能为生产资料、产品的快速流通提供保障。

延平新港的建设,对提升改善延平区投资环境、提升港口腹地经济增长速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延平港将成为福建省内河重要港口,是延平区发展临港工业、沿江产业带的重要依托;将成为延平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与沿海地区经济交流的重要口岸。

随着公路、铁路、航运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延平区交通日益便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

延平境内的铁路、公路纵横交错,物畅其流;内河航运也在如火如荼地加以拓展建设。延平人民正行走在大道通衢上,信心百倍地走向富裕,走向兴旺。

(本文原载于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延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