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与农业
自古以来,诗歌和农业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孔子当年周游天下,道不得行,退回乡里设帐授徒,同时搜集整理古代典籍。《诗三百》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封建时代,《诗三百》被钦定为“经”,有了《诗经》的称谓。《诗经》中有不少反映农业的题材。如《诗经》中的《芣芣》,就是古代妇女采车前子的民歌,“采采芣芣,薄言采之。采采芣芣,薄言有之。……”
诗歌,是文学海洋中一朵耀眼的浪花。在诸多的文学形式中,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的是诗歌。历代不少诗人,他们不仅是写山水诗的高手,而且写起农业诗歌也是得心应手。
在古代诗歌中,写农业诗比较早、比较有名的,当推晋代的陶潜,他的《劝农》诗写道:“悠悠上古,厥初生人。傲然自足,抱朴含真。智巧既萌,资待靡因。谁其赡之?实赖哲人。哲人伊何?时维后稷。赡之伊何?实曰播殖。舜既躬耕,禹亦稼穑。远若周典,八政始食。气节易过,和泽难久。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作者首先阐述了原始的农本思想,那种靠简单的生产方式维持生存的状态。其次,他提出要使所有人都得到赡养,必须依靠那些掌握农耕技术的哲人。第三,提倡勤劳致富、艰苦奋斗,只要勤劳,就可以丰衣足食。这些提法,有的至今都不失其现实意义。
农业诗往往和季节有很大的关系,在农业诗中,不乏体现季节的内容。以清明谷雨为例,这方面的诗作不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杜牧这首千古流传的《清明》诗,早已脍炙人口了,堪称是描写清明的代表作。清代郭公侯《积雨》诗中的“湖上小桃三百树,一齐弹泪过清明”,也写得十分传神。
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在福建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在福建许多地方讲过学,也写了一些有关农业方面的诗歌,有两首颇具代表性。一首是《七律》,“暮雨停骖处,僧庐古道边。千峰环杰阁,一水下平田。行役无期度,经过几岁年?明朝须饱饭,蹑足上寒烟。”这是一首描写宋代农民负担沉重的诗,对农民疾苦的感叹洋溢字里行间。
茶和诗歌也有密切的关系。我国饮茶历史悠久,唐代陆羽的世界第一部茶专著《茶经》中写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饮茶始于汉、兴于唐、盛于宋,传承至今,已有2200多年。宋代苏辙在《和子瞻煎茶》中这样描写:“君不见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大概是由于蔡襄和他的著名《茶录》的缘故,闽中茶品闻名遐迩。文人墨客边品茗边低吟浅唱,苏东坡在他的《试院煎茶》诗中写道:“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如果把苏东坡等人的饮茶诗称之为“阳春白雪”,那么,民间所出现的“下里巴人”的饮茶歌,则显得十分活跃。云南的盐巴茶,是当地苗族、怒族等兄弟民族非常喜爱的一种饮料,一天三次,天天如此。当地流行这么一首歌谣:“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这应该算是典型的农业诗吧!
绿色,是春天的标志,是生命的表现,也是农业的本色。古代诗人用“绿波”描绘春色的不少。如五代前蜀诗人韦庄《稻田》诗中的“绿波春浪满前陂”,这个“绿波”就是指稻浪。明朝杨慎的《出郊》诗中的“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为我们展现了洁白鹭鸶点破稻海绿波的动人画面。
综观历代农业诗歌,浩淼如海,美不胜收。在这些农业诗歌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体现了重视农耕的思想,二是体现了崇尚自然的意识,三是体现了对农民的热爱,忧农民之忧,乐农民之乐,比如杜甫的《三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就是这种类型。笔者以为,当代的诗人,无论写新诗或旧体诗,更应该注重农村、农民、农业的题材,出好作品,以无愧于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