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0 17: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宋志坚

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


孔子多才多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在内的“六艺”都能拿得起,这大概是没有疑义的。孔子为什么多才多艺,却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不同的看法:“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论语·子罕》)太宰与子贡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他们认为,因为孔子是圣人,至少是上天要让他成为圣人,才让他具备那么多的才艺。也就是说,他的多才多艺是天生的,这种观点,可以归纳为“天才论”。


孔子自己却不这么看。他说得很清楚:“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吾少也贱”,并非孔子的客气话,这是实话实说。一个“野合”而生的孩子,三岁就殁了父亲,你让他怎么“贵”得起来?司马迁认同孔子自己的说法,他在《孔子世家》中写的是“孔子贫且贱”。因为“贫且贱”,出于生存的需要,就必须去学去做那些“贵”人瞧不起的“鄙事”;因为“少也贱”,根本没有放不下的架子,也就甘愿去学去做那些“贵”人瞧不起的“鄙事”。可见,孔子的多才多艺,不是因为他的“高贵”,恰恰是因为他的“卑贱”。


孔子说的另一句话,是“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读过鲁迅小说《孔乙己》的人都熟悉,它出于孔乙己之口,说的却是茴香豆。读《论语·子罕》,方知源出于此,而且说的是本事或才艺。按照这话的意思,“高贵”如“君子”者,是没有必要多才多艺的,他们无须事必躬亲,许多事都可以让别人去做,连因出身于“富且贵”而“少也贵”的公子哥儿,也无须去做赖得去学去做甚至耻于去学去做那些“鄙事”。你想想,“富且贵”的父辈什么都给他们安排得好好的了,还用得他们自己含辛茹苦地去折腾吗?


如果仅就孔子回复太宰与子贡的那些话而言,或许可以给孔子戴上许多高帽子,说他批判了太宰与子贡的“天才史观”,说他在那个时代就认识到人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先天就有的,已经懂得“实践出真知”。其实,孔子只是根据自己的身世,说了一句实话,骨子里,还是认定少年时期必须去学去做也甘愿去学去做的那些事都是不屑为之的“鄙事”,而且认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其天然的合理性,“君子不器”,就是他老人家的教诲。孔子的思想,也并非全都自始至终一以贯之。同样在《论语·子罕》中,他困于匡时说的那番话,就将“天命”搬了出来:“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话说回来,孔子回复太宰与子贡的那些话,确实具有认识论的价值。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以推导出“卑贱者最聪明”,因为“卑贱”可以使人多才多艺;从“君子多乎者,不多也”,可以推导出“高贵者最愚蠢”,因为“高贵”可以使人的各种功能退化。我隐约觉得,尽管前后相隔两千余年,此二者之间还是有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并且认为,西方国家的那些“富且贵”的父母不让子女当坐享其成的“富二代”,实在是高明之举。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八旗子弟”不就是这样的范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