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5 09:0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方未艾

永不褪色的记忆

——五四运动与中华民族精神


岁月如同东逝水,奔流入海,昼夜不息。


1919年5月4日,一场发生在中国大地上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革命,迄今已经90个春秋了。


这一个日子,20年后在延安被选定为中国青年节。


多少年来,年年过“五四”。我们纪念五四运动,是为了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那么“五四”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精髓;“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解放思想,勇于变革,居安思危,无私奉献,是五四精神的体现。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代表的一群现代知识分子,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代思想启蒙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第二代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以天下为己任,以振兴民族为目标,唤醒了青年,唤醒了民众,于是有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五四运动爆发在中华民族危难时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巴黎和会,列强悍然拒绝中国代表有关收回被侵占的山东、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废除日本亡我的“21条”等正义要求。消息传到国内,人民义愤填膺!北大学子首先揭竿而起,各地知识分子、商人、工人群情激昂,一呼百应,“打倒卖国贼”!“反帝反封建”!呼声遍及神州,震惊世界!


五四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光辉史册中绚烂的一页,是承前启后的中华民族永不褪色的历史记忆。


中华民族精神是五千年厚重文化积淀和筛选出来的精华结晶,它包含着一些最基本的要素:一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已成为历代先贤信奉的奎臬。二是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是中国人崇奉的气节。三是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舍生取义,在所不惜。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四是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直激励后昆奋发有为,勤政为民。


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地淬炼充盈,已经形成了长征精神、红岩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女排精神、抗灾精神(抗击洪水、冰雪、地震、非典等一系列灾害中万众一心、前赴后继的精神)以及奥运精神,等等。


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的道路上,总会发生一些影响深远的重大历史事件,镌刻在这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反映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精神魅力,并预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弘扬者,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实践者,发展者。


祖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已天然地落在新一代肩上,“五四”的火炬光荣地传递到青年手中。让我们以满腔热诚,去开拓前人未竟的事业,用学习、创造、奉献,去拥抱明天新的希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