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04 14:48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李恩堂

文化与文明


在构筑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文化与文明是人们常常谈论到的一个话题。


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文与化配合使用,最早记录在《易·贲卦》的《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构成整词,则始于西汉末年经学家刘向的《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是在与武力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另外,还有在与宗教神性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的,比如南齐王融的“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总之,作为整词的“文化”,是“文治”与“教化”的合称,已有2000年的历史。“文化”获得现代意义,则是在日本人以此词对译西洋术语的过程中开始的。由此,“文化”在汉字古义的基础上,注入了自西方的新内涵。


与“文化”含义相近的是“文明”。《尚书·舜典》最早提出“文明”的概念。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哲文明”时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孔颖达疏解《易·乾·文言》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时则说:“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有文章而光明也。” 文化与文明在古代是义相同而用相通的。


中国人认真区分“文明”与“文化”,始于胡适。胡适于1926年刊发的《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文,将文明定义为“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将文化定义为“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张申府于同年发表《文明或文化》则称,“文化是活的,文明是结果”。我们今天不一定采用这些定义,但张、胡区分文明与文化两概念,是开展文化研究的先导。


文化和文明都是人类现象。文化的本质内蕴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它通常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介于两者之间的,还有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等等。文明也同样常分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还有生态文明、行为文明等等。只不过文化概念更侧重于思想观念方面而已。


当今世界,正日趋全球化。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与文化的民族性、本位性之间,历来是一对矛盾。 这对矛盾有时甚至还以异常激烈的形态展开。可见,文化的两个向度——全球化与多元化同时并存。如今,世界各国正在努力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本土文化;与此同时,文化的多样性又使得文明冲突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议题。因此,全球化过程中既有各国文化的统一走势,也存在文化的多元发展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彼此纷争。在这样的背景下,研讨中国文化,考察其自性与全球性,文化一与多的矛盾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


现代化的模式与途径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当下,中国正积极实行“和平崛起”战略,文化实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我们的文化建设既不能故步自封,也不能走“脱亚入欧”的旧路,而应当实行“拿来主义”,既博采外来文化之长,又继承和发扬自身文化中的精华,做到融汇古今中西,走文化综合创新之路,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也无愧于世界的先进文化。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成为国人的追求,需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优秀人才。但是,有文化不等于懂文明,语言文明不等于行为文明,古代文明也不等于现代文明。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如何继承自己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何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华文明、如何做一个既有文化又懂文明的新人,应是每一个具有个人追求、又能胸怀祖国、为国家建设不懈拼搏的良好公民认真思索的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