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番”往事
——老归侨谢美英的深情忆述
林长华
93岁归侨谢美英老人
前些时候,东山县谜友朱先生通过微信发来民国时期他母亲和祖母在新加坡谋生的“大字”(《华侨登记证》)图片,笔者遂前往该县宅山村拜访朱先生的母亲、时年93岁的归侨谢美英,聆听她讲述“过番”往事。
老人年岁虽高,但视力、听力、记忆力尚佳。她说,“大字”是过去华侨对护照的俗称。“这本‘大字’是1942年初我母亲何白玉从新加坡回国时带来的。我也有一本,姓氏被写错了。”脸庞刻满人生沧桑的谢美英老人,向笔者展示她母亲民国时期办理的《华侨登记证》。
编号为“嘉字第344334号”的《华侨登记证》,是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十二月十日,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办理的侨证。侨证长14厘米、宽18厘米。封面为蓝黑色布面,上面竖排印着“华侨登记证”五个银白色的繁体大字。内页除姓名、性别、年岁、籍贯、出生地、现在居所、职业、商号、何时入境、夫或妻、子女等11项内容外,贴有加盖中国驻新加坡领事馆压片印章的半身照以及印花(已脱落)。
笔者了解到,当时国民政府赶在国际《国籍法公约》签字之前,公布《华侨登记规则》,具有抢占先机的意味。因为在国外侨居很久的不少华侨没有中国护照,他们和当地出生的子女,可能会被侨居国赋予当地国籍,出现双重国籍问题。如果能先让侨民和侨眷登记为中国侨民,日后中国与各国谈判华侨问题时将能发挥作用。
华侨登记事务由当时的外交部驻外领事馆负责办理,登记请求书一式三份,分别存于领事馆、外交部和侨务委员会。登记时须缴照片三张,并粘贴登记印花,由外交部颁发。早期的登记证有效期限仅一年,每年重新登记很不便。1935年12月18日再次公布的《华侨登记规则》,作出新规定:若登记人确系贫苦,居留地又无照相馆,可免缴照片。除迁移情形外,登记证永远有效。侨民如不登记,使领馆不负保护之责。侨民有请求事项须先呈验登记证,若未办理登记,应即补登记,加贴5倍印花。实际上,“登记证永远有效”很难确保,后来,抗日战争爆发和国民党政权垮台,就证明了这一点。
新加坡华侨未有中国护照之时,《华侨登记证》,也就是谢美英老人说的“大字”,成为默认的出入境护照。当年,何白玉女士的侨证下方竖印一行字:“侨民登记只收登记费国币贰角”,旁边附印“折合叻币壹角弍分”。从这两句短语可知,当时的“叻币”(新加坡货币)币值高出“国币”(民国时期中国货币)许多。
再次与79年前的侨证深情对视,存储在谢美英老人心间的“过番”生活顿时被唤醒。上世纪三十年代,孤悬大海中的福建东山岛,风大、沙多、水缺、地瘦、人穷,加上战事频仍,百业凋敝,逼得百姓背井离乡,纷纷逃往南洋谋生。据1996年普查统计,东山岛旅外华侨华人4390户,32061人,主要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等16个国家。谢美英老人说,1935年,她9岁时就随母亲到新加坡“吃苦力”。到新加坡后,她在小坡(地名),母亲在大坡(地名)从事家务劳动。少年时期的谢女士接受能力强,在新加坡7年,经过自学,日常可以用马来语会话。
当时在新加坡吃苦力的东山岛人,吃苦耐劳,心灵手巧,很受“头家人”喜欢,年轻女孩(俗称“妹仔”)找工作更容易些,原因是女仆比男仆更让人放心。妹仔大多受雇于富裕人家,相对清闲,洗衣服等繁杂的或较重的家务事,通常由“妈姐”(大龄女佣)来做。妹仔还受到新加坡政府出台的“劳动法”《妹仔则例》的保护。则例规定:禁止获得或购买未登记的妹仔,妹仔可以自由离开雇主。如果主家虐待妹仔,将被处以罚款(500元以下)或监禁(2年以下),也可两者兼罚。
“我在新加坡吃苦力,都是头家包吃住,最初工资每月3元叻币,后来逐渐增加到每月十五六元,挣的钱比我母亲多。在新加坡遇到一个最好的主家是政府官员家庭,他们是‘色仔染’。那时我13岁,在这户人家负责买菜、煮饭、烧菜、带一个4岁小孩。”老人说的“色仔染”,就是当时人们对欧亚混血儿的称谓。她回忆,这户“色仔染”很富裕,为人友善,衣服每穿一个月就要换新的。换下的很多衣服,都被她收存起来,后来回国,分送给亲友们。
说起回国与出国,我不禁询问当年的出行方式。谢美英老人说,当时东山岛流行一句俗语:“无奈炊甜粿”,比喻不得已才去办某件事,它饱含东山岛人出国谋生的无奈和远渡重洋的艰苦。据说有一天,远航的客船要扬帆起航了,船主在船上清点船客货物,妻子当起帮手。眼尖的她看到船客的行李中,放着几大块比砖头还大的甜粿(加红糖蒸熟的大米食品),十分诧异。
出于好奇,不禁问道:“你们都有甜粿吃,看来是‘乞丐身皇帝嘴’啊!”船客们被问,个个脸呈苦笑。有个船客回应:“咱是无奈炊甜粿呀!”“是啊!”船客们随声附和。船主妻说:“有甜粿吃还说无奈,这就奇啦!”船客们这才告诉她,每次远航,如果顺风顺水,也得十天半个月才能到达。碰上大风大浪,时间就更长了,不备些干粮,如何挨过这些日子?甜粿里多放食糖,利果腹充饥,表面抹一层花生油,还不容易变质,所以,船客们远涉重洋前总要蒸制一些甜粿作为干粮。船主妻听后慨然道:“真是无奈才炊甜粿啊!”从此,这句话在东山岛乃至粤东地区就流传开了。
谢美英老人说,东山岛当年有多个起航点。她和母亲出国,先在港西村海湾坐木船,再到古雷海面转乘大轮船。当时乘坐的大轮船有五层,乘客各种各样,吃的玩的应有尽有,还有演潮剧的。航途中不会感到寂寞,就怕路费不够。如果不遇到台风,通常7天就能抵达新加坡。回国同样走这条海路。因交通十分落后,没有运输车辆,上岸后,几麻袋的食品物品,都得雇工扛回宅山村老家。
老人说:“亲友们听说我们母女俩回家了,非常欢喜来‘脱草鞋’。”“脱草鞋”,是流行东山岛的民间风俗。从前,贫困的人出门大都穿草鞋行路。他们中的一些人风尘仆仆从国外回到故乡后,亲友们会端上食物、开水,以解饥渴,同时为他们脱下草鞋,拂尘接风,这便是“脱草鞋”。后来,演变为带一些红糖、鸡蛋、线面、猪肉等“四式”礼物,登门探望,亦称“脱草鞋”。对前来“脱草鞋”的亲友,归侨通常会回赠从国外带回来的物品,诸如饼干、面粉、毛巾、香皂、打火机、万金油、旧衣物鞋帽等。对即将出国的乡亲,亲友们会上门赠送土特产品或其他纪念品,谓之“送顺风”。
聊及“送顺风”,谢美英老人记忆犹新。她说,1942年初,她与母亲第3次回国,终于将积攒的资金赎回典当多年的房屋。母女俩准备再次出国,亲友们知道她们的启程日期,接二连三地送来东山岛的特产——沙蚕、紫菜、咸金枣、老菜脯、萝卜干等,祝他们一帆风顺,平安到达。孰料天有不测风云,当年(1942年)2月15日,日军攻占新加坡,屠杀华人华侨,母女俩未能成行。1945年9月12日,日军投降,但她们的“大字”已不能使用。老人感叹道:“出国‘吃苦力’早已成为历史。如今,我们东山人的生活也不输新加坡啊!”听得出,她的感叹中带着欣喜与快慰。
▲谢美英珍藏的79年前其母的《华侨登记证》
[▲]谢美英民国三十年在新加坡镶牙齿的“保修期”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