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疆薄云天
朱谷忠
(一)
初夏,走进南安市黄仲咸纪念馆,抬眼就看到了黄仲咸老先生庄肃中透着慈祥的塑像。塑像身后,浮雕背景镌刻的是——“大爱无疆,赤子情怀”八个字。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黄老先生一生恋祖爱乡、造福桑梓的赤子丹心。
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福建省作家协会在当时省领导支持下,与黄仲咸先生设立了“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至今共颁发了十四届。前后有近400人作家得到奖掖。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何少川还在黄仲咸事迹编册上亲自撰文,称赞黄仲咸先生“思想境界高远”“广雨被泽”,并祝愿“黄仲咸先生之善模良范,深入人心,发扬光大;得泽春花,迎风吐艳,长播芳香!”
2000年12月,时任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章武等人,代表全省作家在厦门拜会了黄仲咸先生,对黄仲咸先生十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家乡文学事业表示衷心感谢。黄仲咸也高兴地说:“我也祝愿这个奖,能促进更多佳作精品问世。”
南安市黄仲咸纪念馆于2018年4月开馆,面积848平方米,其中展馆约300平方米。展馆内分设序厅、梅花香自苦寒来、洒向人间都是爱、永远的丰碑、尾厅等五个部分。内有上百幅照片和一段视频资料,以及先生生前的生活用品,生动展现了侨界楷模黄仲咸先生一生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的感人事迹。
留连半日,我深深感动于黄仲咸先生的英风杰义,感动于他不惜倾其资财,亲自创建“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广泛持久开展奖教助学活动,其中包括文化、卫生福利、扶贫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达六亿多元。
玉露甘霖,点点滴滴,洒向人间都是爱;恩泽遍施,芳名远播,口传碑碣迪后人。
(二)
次日,驱车往南安码头、诗山、金淘三镇交界处的仙都村,这里是黄仲咸先生的故乡。座落山地中的黄仲咸红砖古厝后边,有一座高盖山。山脚下一樟树遮阳处,曾是“开八闽文化之先”的唐代诗人欧阳詹少年读书的地方。
车进仙都,只见山坦坦,水隐隐;坡地溪畔,石出花落。路过的树林,看上去不觉得幽深,闪过的小径,全然已没了苔滑;只有轻似幻梦的烟萝,四处飘逸婉转着,似在寻觅心的安处,又像在追逐春归的足迹。
就在这样的夏日里,我寻访黄仲咸先生多次返乡的脚迹。进村后,首先谒拜了“黄仲咸纪念堂”。这是缅怀黄仲咸先生艰苦创业、克勤克俭、自强不息的人生,以及弘扬他爱国爱乡、慈善为怀、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的地方。黄老先生去世后,由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出资建设黄仲咸纪念堂。纪念堂于2011年4月落成,福建省政府、泉州市政府为先生立碑,以颂扬其慷慨捐资、兴学育才的功德。每年清明节,社会各界、中小学校都组织前往拜谒、缅怀先生,纪念堂成为弘扬倾心公益、爱国爱乡精神的永久性纪念场所;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仙都村村主任联系下,黄仲咸的侄儿黄胜利前来接待我们。握手过后,他用手指着一幢幢极富闽南建筑元素的农家房屋说:“那都是这些年陆续建起的住房。”顺着他的手势看去,见迂回的村道两旁,依次错落着的房舍,秀丽敞亮;一处处篱笆,围着新绦,树影随风飘摇,空气清新怡人。
黄胜利引我们来到黄仲咸巳修整过的古厝,据他介绍,当地人称古厝,意思是指古老的房屋,这是一种模仿“皇宫式”建筑风格的房舍,是闽南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当黄胜利为我们敞开黄仲咸老家的两扇大门,一步踏入,便让我领略了房屋先人坚韧、开朗的性格。其间,厅屋的布局,巧妙地结合了居住、家族教育、尊仰祖先三位一体的生活模式。如今,这里的每一寸空间,都凝聚着这幢红砖厝中家族成员所收获的荣耀。
参观毕,热情的黄胜利执意引领我们到他家中,为我们一边沏茶,一边回忆起黄仲咸先生的过往。
(三)
1920年12月28日,黄仲咸诞生于高盖山下码头镇仙都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黄贤奕、母亲叶直娘,兄弟姐妹八人,兄弟五人中他排行老三。严父慈母,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对黄老先生一生成长、事业建树影响至深。
童年的黄仲咸天资过人、机巧灵活、勤奋好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父亲黄贤奕虽只字不识,生意上的帐目却能自己料理。那时记帐采用旧法,用毛笔书写,即所谓“源收出存”。此传统记帐法由父亲传授给小仲咸,据说对他后来经营银行业务,亦能派上用场。课余时间,小仲咸经常下田帮助家里做些农活,上山砍柴拾草,有时还挑担走街串巷做些小买卖,以补贴家用。艰苦的环境,沉重的劳作,赋予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1935年,父亲决定让老三黄仲咸跟随老大一起南渡到印尼谋生。那天登船之际,父亲摸着他的头说:“仲咸啊,出去后倔强的性格要改改。赚到钱,要想着‘唐山’啊。”短短几句话,让少年的仲咸心里明白:此去千里万里,任重道远,不仅承载着父亲的深厚希望,也寄托着父老乡亲的殷切期盼。
(四)
十五岁的黄仲咸远渡重洋,首先抵达印尼绍岛开始其拼搏生涯。初来乍到,当他看到那一片宛若无数竹笋般扶摇直上的楼群时,十分惊讶。他还看到,这里上下班做工的人,总是来去匆匆,节奏紧张,令人喘不过气来。看来,财富不是凭空创造的。时间就是金钱的概念,第一次强烈地锲进黄仲咸的心底。
当时,黄仲咸在大哥开的杂货店帮忙,有时外出收购木棉、胡椒、咖啡等物资。他很快学会了生意的门道,并在大哥的店里独当一面。后来,他到印尼另一个小岛,为亲戚打理一家小店,他专注经营,工作出色,大受老板赞赏。而后,大哥出资买下那间小店,让他独立经营,从此走上创业之路。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黄仲咸只得跟着大哥迁到内地经营山园。他起早贪黑,凭着从小练就的农家本事,把种植业做得风生水起。
黄仲咸从垦荒务农到后来创办工厂、开办银行,数十个春秋,不仅让他懂得艰苦创业的必要,也让他明白了竞争是创造财富的一个天经地义的名词;但要在竞争中获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胆魄,更需要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远大的目光。他还发现,要保持企业高速发展,视野更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1945年,黄仲咸在印尼干那底岛首创建南公司,经营日杂土产,成为埠中规模最大的公司。之后,看到船运业在当时是印尼的朝阳产业,黄仲咸便组建起自己的船队。随之,这位商业奇才又不失时机地将触角伸到了纺织业、造纸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先后成立南安公司、美华公司、大众福利银行、雅加达商业银行、必利达银行、必利达纸厂等。当然,黄仲咸先生的创业之路也曾一波三折,但他靠着自己的睿智和魄力,一次次挑战失败、战胜困难,书写了骄人的业绩,更造就了一个华人的商界传奇。其艰辛的创业历程也印证了他常说的一句名言:“人生不要做失败的事,要做就一定要让它成功。”
(五)
黄仲咸是1940年奉父亲之命回乡娶亲的。妻子戴子媛女士,出身大庭乡书香门第,既有姣好的容貌和风范,同时兼备闽南妇女特有的温柔和善良。新婚之后,戴女士便与丈夫一同踏上前往印尼的旅程,随行的还有两位到南洋寻亲的华侨家眷。不料到了厦门,由于时局动荡,华侨家眷赴南洋的政策发生变化,虽然他们夫妻可以先走,但戴女士还是留下陪同其他侨眷等候消息。谁知又遇上珍珠港战争爆发,交通断绝,戴女士只得回到家乡,开始遥遥无期的等待。直到1948年,戴女士才又踏上去印尼之路,离别多年的夫妻得以团聚。
就这样,在异国他乡,黄仲咸夫妇靠吃苦耐劳、打拼进取,并以“诚信为本”,睿智果敢地打造了华人在海外的商界传奇,也与当地华人华侨及印尼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从纪念堂的资料介绍中看到,黄仲咸夫妇育有五男一女,儿孙二十多人,人丁兴旺。他们分别定居于香港、印尼、马来西亚、厦门。而对子女来说,父亲黄仲咸虽然严厉,言语很少,但一直默默地关怀着他们。可以说,黄仲咸的身教多于言教。以至后来,黄仲咸妻子和六个子女对倾资兴学的义举十分理解和支持。直至现在,从18岁开始便跟着黄老先生做事的三儿子黄湘江,一直在基金会里继续着父亲未竞的事业。
从1959年回国捐资兴建家乡仙都小学开始,到1990年在南安创办教育基金会至今。几十年来,黄仲咸先生捐资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资金达6亿多元人民币,独资捐建和出资参建的学校、医院楼宇80多个项目,总建筑面积达17万多平方米。这其间,有个值得点赞的想法是“金母鸡计划”。即不光把钱投进基金会,而是要为基金会置办产业,让它能够经营发展。为此,黄仲咸于1993年先在南安兴建了必利达大厦,翌年,耗资1.5亿元在厦门又兴建了一座必利达大厦,正是有了这两只“金母鸡”所下的蛋,才能源源不断地用于科教人才事业的培养和捐助,最终成为基金会的永久产业。
(六)
黄仲咸是亿万富翁,勤俭、拼搏、奉献是他一生不变的信条,但他自己的生活却俭朴得近乎苛刻。
黄仲咸晚年定居厦门,住在基金会办公楼的一套普通住房,用的都是几十年前的旧家具,甚至连一台空调也没有,大热天只开着风扇。平时一日三餐和基金会的员工一起用餐。外出办事,轻车简从,穿戴的是地摊上买来的便宜货,而且一用几十年。那些年,他每次回国都住在南安县教育招待所,每天住宿费30元。有一次,一行记者们在釆访黄仲咸之后,盛情难却留下吃饭,餐桌上一共端来两大碗面、一大碗炒饭和一大碗排骨汤,黄仲咸与他们一起用餐,低头吃得十分畅快。他的基金会秘书长林再发告诉记者,“黄老在家,也这么吃。”他说:先生平时和基金会员工围坐同桌用餐,都是一样的饭菜,不允许厨房为他个人备菜。先生出门住宾馆总是选择价格低廉的普通标间,从不住高级酒店。一次在机场,先生忍不住口渴花了20元买了一瓶水,回到办公室后还反复抱怨太贵了,太贵了!自此,他出门时总是随身带水。当记者问黄仲咸为什么要过这样的日子,他连声回答:“我习惯了,我这样巳经知足了。”
在生活上黄老先生对自己“小气”的程度,与他“挥撒”亿万家财兴办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度”,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曾以亲身感受向人说过:“国人在国外不受尊重缘于穷,穷的根源在于愚,故振兴国运,强我民族,惟有从发展科技教育做起。”他还认为:国家振兴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养,振兴教育需要办好各级各类学校。于是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他矢志不渝捐资兴办家乡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尤其是教育事业,可谓倾其所有,兴学报国。但他为学校、医院独资捐建的几十撞楼旁,从不冠以自己的名字,而以故乡“仙都”命名。2005年2月,他和夫人戴子媛女士在厦门公证处立下遗嘱,将南安必利达大厦、厦门必利达大厦、香港中行寄存的11000两黄金、厦门中行800多万元存款、南安水头镇60亩地皮的使用权及其全部收益归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所有。2006年4月,他将香港中行的黄金售出,所得款项悉数转入基金会帐户中;8月又顺利完成了厦门必利达大厦产权过户给基金会。
从2002年开始,黄仲咸先生的公益活动扩大到全省老区、山区,覆盖全省九个设区市73个县(市区)。至2008年,资助省老区、山区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达6万多人次,发放助学金近3000万元。黄老先生不但在教育事业上倾其家产,而且资助文学创作活动,于1991年创设“福建省黄仲咸文学奖”,为繁荣福建文艺事业贡献力量。
(七)
大爱无疆薄云天。
当年,黄仲咸父亲的殷殷嘱托和母亲的厚道仁爱,始终影响着黄仲咸的一生。由此他始终不忘回报哺育他成长的父老乡亲,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先生每月独自回国一次。关心他倾注心血的公益慈善事业,折射出他老人家乐育英才、无尚荣光的报国丹心,更体现了他积极奉献的高尚情怀。
在黄仲咸儿子黄湘江眼里,父亲两字几乎是严厉的代名词。他18岁就跟着父亲做事,发现父亲从没轻易称赞过他和自己的子女。即使有人说他们做的不错,黄仲咸也会跟这个朋友说不必这样说。黄湘江还记得,有句话常挂在父亲嘴边:“你自己奋斗,我不管你。”黄仲咸是这么说的,也这么做。作为亿万富翁,他散尽千金,致力公益。黄湘江刚开始的确无法理解父亲的做法,直到人到中年,他和他的兄弟姐妹才明白了父亲的做法和境界:“个人拥有财产再多,也没有意义,能够为国家、民族多办点实事,才是人生价值的真正体现。”
仔细追寻,从青葱少年到古稀天年,“勤奋”“奉献”正是黄仲咸初心不改的立世之本,也是融入他后代血液的“家训”。 如今,黄仲咸的后人正努力把这种精神种进心中,让这一脉馨香生生不息,行远不绝,让父亲的大爱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使人津津乐道的是,在黄仲咸纪念馆里,参观者可以看到黄老先生家中的文件柜,里面放的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接受资助的孩子们的来信。在老人眼里,最值钱的竟是他精心保存的4万多封来信。每一封信,老人都会亲自拆阅,这是他晚年最主要的日常工作,也是他最大的乐趣。现在,黄老先生生前收到的所有信件,都将作为珍贵的纪念品而永久珍藏。它们的存在,见证了一个老人以天下人之子为其子的伟大胸襟。
(八)
2008年7月30日,黄仲咸先生因肌体老化医治无效在厦门辞世。他一生所获嘉奖不计其数,其艰苦创业、爱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一直深得社会各界的赞誉。
其实,黄仲咸先生并非闽南首富,然而他为振兴教育,不惜倾尽自己的全部,实为商界楷模,慈善丰碑。为此,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多次表彰其爱国善举,赠予他的牌匾、奖章、奖状、证书和各类纪念品难以计数。在老人看来,这才是最高的奖赏。而黄老先生对祖国的无私奉献,历来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1999年国庆五十周年,国务院邀请黄老先生到北京天安门观礼,早在1959年他就已应邀参加过建国十周年庆典。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黄老先生心潮澎湃,从而更执着于他的事业和奉献。这多年来,黄仲咸先生的事迹多次被报刊、书籍及电视台等媒体作专题报道。1995年,国家教委向黄先生颁发“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牌。2003年、2004年先后被授予“厦门市荣誉市民”“福建省荣誉公民”称号。
大爱永留存,大爱在路上。黄仲咸辞世后,基金会理事会、监事会一如既往,继续为先生未竞的事业努力不懈。基金会遵照先生的遗愿良性运作、健康发展,在公益慈善路上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获得“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捐赠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把先生的慈善事业再次推上新的里程!
悠悠桑梓情,拳拳赤子心。黄仲咸老先生虽然离开了人世,但他那一颗“爱国爱乡”的赤诚之心将深深感动着我们、永远激励着我们。
(本文选自于《走进南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