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乃裳的两位华侨女婿
黄意华
林文庆
华侨史籍上,“海峡(指马六甲海峡沿岸的新加坡、马来亚)三杰”的事迹熠熠生辉。这“三杰”是林文庆、宋旺相和伍连德。林文庆、伍连德是连襟,都是福州闽清籍近代伟人黄乃裳的女婿。福州有句俗语:“女婿半瓣仔”。林文庆、伍连德可说是“半个福州人”。
1898年,黄乃裳在京参加康有为、梁启超等六君子发动的戊戌变法,失败后被立案究办。为避祸,经友人介绍,携眷前往新加坡任《日新报》主笔,同时寻觅供家乡贫困乡亲垦殖的地方。就在这段时间中,黄乃裳与元配谢氏所育的长女黄瑞琼嫁给林文庆,次女黄淑琼与伍连德结为伉俪。受黄乃裳爱国思想的影响,林文庆热衷推广中华文化,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伍连德投身祖国的疾病防控,成为中国防疫、检疫事业的先驱。
林文庆:新加坡华文教育的开拓者
林文庆(1869—1957年)祖籍厦门,出生于新加坡。他自幼聪颖,10岁考入著名的莱佛士学院。由于学习成绩优良,获得英女皇奖学金进入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深造,成为新加坡首任获得该项奖学金的华裔学生。获得医学学士和外科硕士双重学位后,林文庆于1892年回到新加坡开办医院。由于医术精湛,很快驰誉狮城。
就在人们期待林文庆大展医术之时,他却转向钻研、推广中华文化,并于1897年3月发起成立“中国好学会”。孙中山先生在南洋各地设立的阅报书社,便是受“中国好学会”的启发。
1898年至1907年,林文庆参与创立了海峡华人公会、中华商务总会、华人体育会、威基利俱乐部等一系列社团,还联合著名律师宋旺相(“海峡三杰”之一,祖籍福建南靖),创办《海峡华人》杂志,林文庆撰写了许多文章,刊发于这家杂志,提倡“改革华人社会,去芜存精”。
厦门大学校园内的文庆亭
林文庆与友人联合创办《天南新报》,宣传移风移俗,倡导男女平等,还捐银创办了新加坡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华女子学校。林文庆与夫人黄瑞琼经常到校讲授华文课。
新加坡《海峡华人》杂志创办人林文庆、
伍连德、宋旺相(从右至左),时称“海峡华人三杰”。
林文庆留学英国时,就认识孙中山先生,接受反清民主革命思想。1906年,孙中山到新加坡组建同盟会,林文庆率先加入同盟会。黄乃裳这时正在马来亚诗巫砂捞越筹建“新福州”垦场,经林文庆介绍,与孙中山会晤,从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新福州”垦场因为林文庆出面担保,也得以顺利签约。
1921年4月,陈嘉庚先生独资创办厦门大学,首任校长由于种种原因,于5月间辞职。应陈嘉庚聘请,林文庆欣然出任厦门大学校长。上任后,誓言要把厦大办成一所“活的非死的、真的非伪的、实的非虚的大学”。
林文庆任校长期间,一方面大力招聘知名学者前来任教;另一方面扩充校舍和教学设备。短短几年间,厦门大学已拥有文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科学实验馆、图书馆、体育馆、运动场以及学生宿舍,赢得了“南方之强”的赞誉。
1934年初,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陈嘉庚在南洋的企业被迫收盘,厦门大学经费陷入困境。林文庆慷慨捐出自己的年俸6000银元,还亲自到南洋募捐20多万元,使厦大教学得以维持。1937年,厦大由国民政府接办,林文庆才回到新加坡。
祖国抗战爆发后,新加坡成为海外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中心。年近古稀的林文庆,投身抗日救亡洪流,经常在各种场合发表演讲,号召海外华侨为祖国抗战献力。
林文庆致力于社会活动同时,不忘行医济世,晚年仍不遗余力,赢得广大民众的爱戴。1957年1月1日,林文庆病逝于新加坡,享年88岁。
伍连德:中国防疫检疫的先驱者
伍连德(1879—1960年),祖籍广东台山,出生于马来亚槟榔屿。1886年留学英国剑桥大学。7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医学博士学位,回马来亚开业行医。伍连德在中国国内的亲属有许多人服务于北洋水师,舅父就是北洋水师名将林国祥,亲人中有数人在甲午海战中殉国。1907年,伍连德应清政府聘请,回国出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
19世纪中叶,人类历史上第三次鼠疫开始流行。从安徽、云南、孟买、旧金山,到土耳其、日本,然后汇聚于北满,于1910年底石破天惊地大爆发。大厦将倾的清王朝所能倚仗的,是归国仅两年、连国语都说得很不流利的南洋华侨、陆军军医学堂帮办伍连德。
伍连德
临危受命的伍连德只带一名身兼助手和翻译的学生,火速赶到鼠疫流行的前线哈尔滨,发现实际情况比想象的还要严峻。朝廷在北满的力量十分薄弱,地方官员无所作为,当地又没有现代医学人才,各国领事和俄国铁路当局甚至采取不合作态度。伍连德通过努力,很快查明瘟疫的病因,向朝廷提交控制方案。在他的主持下,从西伯利亚到上海,南北两千里,按照原先制定的防疫方案,全面隔离鼠疫病人和可疑患者。在最关键的哈尔滨,伍连德率领由医护人员、中医、警察、军人和民工组成的防疫队伍,和鼠疫进行决战。每一天都有同事殉职。面对困难,伍连德不懈努力,用他的自信去感染整个团队,使大家在近乎绝望中坚持。
靠着伍连德周密而科学的防疫方案,靠着防疫团队高达10%殉职率的血肉长城,一场数百年未见的鼠疫大流行,在不到4个月时间里,被以中国人为主的防疫队伍彻底消灭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流行病防疫行动,伍连德的防疫方案也成为迄今为止对付突发传染病流行的最佳手段。
伍连德没有在荣誉中陶醉。他谢绝了民国政府民政部卫生司司长的高官厚禄,放弃了其擅长的医学研究,重返北满创建东北防疫总处,然后牢牢地守在北疆,等待鼠疫的再次来临。这一等就是整整10年,是伍连德生命中最美好的10年。
这10年,伍连德数次辞去国家卫生主管的职务,甘心做哈尔滨海关属下的一名小小的处长。这10年,他创建了中华医学会,作为国家特派员在上海主持焚烧鸦片,创建中央防疫处以及推动中国医学现代化。这10年,他有刻骨铭心的伤痛,知交的背叛,挚友的横死。这10年,无论风云变幻,他都坚定不移地在遥远的北国兢兢业业地为中国锻造防疫盾牌。
1920年底,大鼠疫果然卷土重来。伍连德10年磨剑,占尽了先机,成功地将其彻底控制和消灭在北满。和10年前仅中国境内便死亡6万多人相比,第二次大鼠疫中苏死亡人数不足1万,而且哈尔滨以南几乎未受波及。更重要的是,由于防疫及时,鼠疫的隐患被消除。
在防控鼠疫的斗争中,伍连德不忘祖国的西医事业,大力引进英美医学教育,将陆军军医学堂改造成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医学院,先后开创了中国流行病学、微生物学、实验动物等学科。他先后在各地创建了20多所医院和医学院,包括哈尔滨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参与协和医院的建设。他创立的东北防疫总处很快成为国际知名科研和防疫机构,20年间不仅承担了东北防疫任务,而且培养出一代防疫精英。1915年,他和颜福庆等创立中华医学会,担任第一、二届会长。他参与发起创建了10多种科学团体,包括中华麻风救济会、中国防痨协会、中国公共卫生学会、中国微生物学会、中国医史学会、中国科学社等。
抗日爆发后,伍连德颠沛流离,眼看自己钟爱的医学事业在战乱中难以作为,只好举家返回马来亚。此后的岁月,伍连德一直行医济世,活人无数。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因心脏病突发病故,享年81岁。
伍连德在防控鼠疫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