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23:2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章 武



从梅溪口到太平洋

——著名侨乡闽清纪事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不少城镇,其街道往往以某位人物来冠名。当然,这位人物绝不是普通人,而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的大人物。

一个人,能有一条街道以他命名,就很了不起了,假如有两个国家、三座城镇的三条街道以他命名,那么,他必定是名人中的名人,名人中的伟人。

  在中国福建的著名侨乡闽清,就有这样一位先贤,他的鼎鼎大名:黄乃裳。早在1948年,福州市的万侯街,就改名为“乃裳路”。1958年,原为英属、后归马来西亚的诗巫市议会作出决定,把新建成的一条街,命名为“乃裳路”。如今,2014年秋天,当笔者来闽清采风时,车经黄乃裳的故乡坂东镇,同车的主人又指着一条繁华的商贸大街说:这,就是前些年刚命名的“黄乃裳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一条街道,却可以无限期地延伸下去,于是,与之同名的这个人,就有了超越时空、与世长存的特殊意义。黄乃裳,作为近代中国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躯者,他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本次采风,闽清县侨联送我一册《闽清县华侨志》的复印本。翻开这本时间跨度长达百余年,浸透汗水、泪水和血水的闽清先民海外移民史,我从中得知,早在清同治末年(1874—1876年),就有六都(今坂东)的黄钺赴缅甸行医;清光绪中期(约1893年),二都(今云龙)的季钧赴新加坡办报,县城的许太清取道新加坡赴印尼经商。他们是闽清有史记载最早走向世界的华侨。

  但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此后的1900年,参加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前清举人黄乃裳,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大规模向海外群体性移民的先例。作为南洋热带雨林农垦事业的开拓者,他从福州十邑(指旧制福州府所辖,同属福州语言文化圈的十个县),先后三批次招募垦民一千余众、眷属360余户,渡海抵达原属英国、今属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垦荒建埠,被称为“新福州”垦区首府诗巫市的开埠“港主”。垦殖的成功,尤其是引种橡胶、油棕及创办工商企业所取得的丰厚回报,从此吸引闽清大批乡亲陆续移居南洋各国。到了二战之后,他们中的许多人又从南洋各国转赴欧洲、澳洲和南、北美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国门大开,八面来风,更有大批闽清人奔赴世界各地,成为新一代华人华侨,他们分布的范围也就更广了。据县外事侨务办公室统计,目前,闽清全县人口32万,其中归侨、侨眷7万人,遍布所有乡镇。海外华人华侨26.5万人,分布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既有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泰国、文莱等,也有日本、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意大利等,他们在海外各地所组建的社团已拥有45个。

  一百多年来,闽清人就是这样,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从梅溪口出发,沿闽江奔向太平洋,奔向全世界的五洲四海。而所有闽清籍的海外乡亲,有理想、有作为的海外乡亲,毫无例外,都以黄乃裳为自己的先祖、导师与楷模,为自己精神上的一面旗帜。

  在黄乃裳的家乡,闽清的父老乡亲也始终以他为荣。早在1948年,县里各界人士就为他建起庄严肃穆的黄乃裳陵园。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对黄乃裳的史迹保护、文物收藏及宣传工作都更加重视。1979年,第一座黄乃裳纪念馆在坂东镇建成,矗立黄乃裳铜像,下镶“垂范人间”四字。1996年,第二座黄乃裳纪念馆——规模更大、气势更加宏伟的纪念馆,又在县城的闽江之畔、台山之巅建成。全国政协原主席贾庆林为其大门题匾:“彪炳千秋”。诚然,黄乃裳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如同纪念馆四周的高山流水、江风松涛一样,将永远矗立在闽清的史册之上,回荡在闽清人子子孙孙的记忆之中。如今,纪念馆已成闽清县最重要的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最受国内外宾客青睐的旅游景点。加上城关原“世纪广场”更名为“乃裳广场”,从城关到坂东,有关黄乃裳史迹的各旅游景点,已连成闽清最具侨乡特色的一条黄金旅游线。

2005年,闽清县黄乃裳研究会成立,此后,对黄乃裳的学术研究逐步深入,相关的文艺创作也渐趋活跃。近年来,闽清县与福州市有关单位合作,先后举办了“黄乃裳与辛亥革命学术研讨会”、“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黄乃裳学术研讨会”,闽清县黄乃裳研讨会相继出版《纪念黄乃裳文集》《近代伟人黄乃裳》《典藏黄乃裳》等专著,并着手编写《中国近代伟人黄乃裳传记》,筹拍有关黄乃裳生平的电视连续剧。传承黄乃裳的光荣传统、弘扬黄乃裳的伟大精神,已成为闽清县文明建设的一大特色,一大亮点,成为32万闽清儿女实现中国梦的一大精神动力。

 

 

一百多年来,走向世界的闽清人,以黄乃裳为光辉榜样,勇于开拓、进取、创新,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不同领域,都对人类的和平、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他们中的佼佼者,先后成为工商巨子、学界精英、社会名流,成为德高望重的华人华侨领袖。他们的事业如日中天,他们的名字群星璀璨。

  限于本文篇幅,且略举当代三例。

  例一,正式创立于1990年的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是全球福州十邑籍华人的国际性联谊组织。该会在全球各地拥有46个属会,属下会员总人数涵盖海外300多万福州籍华人,遍布世界107个国家与地区。该会每隔两年或三年一届,择址不同地区轮值主办全球性恳亲大会。如此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社团,其会长人选的实力、能力、凝聚力、号召力与影响力可想而知,而让闽清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历任会长多数由祖籍闽清者所当选。如:第一届至第四届会长张晓卿(马来西亚),第六届至第七届会长黄双安(印尼),第八届至第九届会长张仕国(马来西亚),第十届至第十一届会长刘贤威(马来西亚)。这四位会长,卸任后还都被聘为永久名誉会长。

  例二,福建是全国著名侨乡,长期以来广大海外侨胞情系故土、造福桑梓,积极支持、参与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参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为表彰他们热心公益事业、造福家乡人民的高尚行为,福建省人民政府依据《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表彰办法》,决定为捐资超一千万元者立碑表彰。在闽清县华人华侨中,受此殊荣者已有五人,他们是:黄双安、许长华、刘会干、杨尚海、黄超。此外,荣获福州市2008-2009年度热心公益事业表彰的,又有闽清籍的海外捐资人七位,他们是:黄双安、张仕国、许如衡、许如泉、许如安、方孝忠、俞振旺。其中,黄双安、张仕国还荣获“福州市热心公益事业茉莉花奖章”。2013年,福州市政府表彰2010—2011年度社会各界捐赠先进大会上,刘贤威、张仕国、许如安等三位荣获三等奖。

  例三,在闽清县广大归侨、侨眷中,也英才辈出,其中,最著名的,当数祖居云龙乡后垄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他是中国著名肝胆外科专家、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011年“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号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向他学习。因本书另有专文介绍,这里不再赘言。

  在以上三例中,黄双安的名字多次出现,笔者与他虽无缘谋面,但却有一次难忘的间接交往,故想在此重点介绍。我最早得知他的大名,是1989年第一次到闽清采风之时,那时,台山顶上有七幢小木屋,排列状如北斗七星,因其造型奇特、用料考究(皆为南洋红木),富有异国情调,让我一见难忘。同行的闽清主人说,那是双安别墅,由祖居闽清塔庄的印尼籍华人黄双安所捐建。黄先生是印尼材源帝集团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该集团是一家以木材加工、渔业、农业、矿业为支柱的跨国企业集团,在印尼拥有庞大的林区,为印尼林牧业的支柱企业。黄先生积极推动印尼华侨华人与当地人民的友好,曾多次受到印尼政府及历任总统的褒奖,还荣获马来西亚苏丹王颁赐的“拿督丹斯里”勋衔。1987年,他首次回闽清,就慷慨解囊,不但捐建了家乡的塔庄中学、坂尾小学教学楼各一幢、课桌椅1450副,还给台山公园增添了这一迎宾别墅。受其感动,我在当年的旧作《梅城三帖》中专门为此写了一帖。

  到了2002年,我意外收到由福州十邑同乡总会寄来的一大包函件,打开一看,里头有会长黄双安署名的聘请函及五部华文中篇小说。原来,为褒扬同乡女作家冰心的文学贡献,鼓励世界各地华文文学创作,促进世界各地华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与学习,总会自1996年起,连续三届举办冰心文学奖,每届只评出一种文体的一部作品,奖金一万美金。首届为散文奖,第二届为短篇小说奖,本届即第三届为中篇小说奖,特聘请我为评审作家。当时,我还在福建省作家协会主席任上,并兼任冰心研究会副会长,对此,既深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于是,用半个月时间,细心阅读所推荐来的五部中篇小说(其作者涵盖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和马来西亚),最后,投给余华的《活着》一票,并认真撰写了评语。此后,该作品果然荣获大奖。黄双安先生还派专人到福州为我颁发“评审作家”的纪念盘,那是一个绘有水仙花图案的脱胎大漆盘,上面用金粉烫印着他的亲笔签名。如今,它还置放在我的卧室里,与我朝夕相伴。

  从此,我明白,闽清籍的海外大企业家,都和黄乃裳一脉相承,十分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黄乃裳生前曾七次办报,创办43所学校,而黄双安也因独资捐建闽清一中新图书馆,在2010年他80岁华诞时,再次荣获省政府立碑表彰。本次采风,听县侨联同志介绍,一向重视文教、乐善好施的黄先生,如今在中国也身兼多职,他是中国侨联顾问、福州市侨联荣誉主席、天津市政府顾问、中国野生生物保护基金会名誉会长……

可钦可佩,可喜可贺,可圈可点!在闽清人的海外乡亲中,如果说,黄乃裳代表他们辉煌的过去,那么,黄双安等则代表他们光荣的现在。

 

 

作为著名侨乡的闽清,其外事侨务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别的不说,光是近五年来,他们所接待的海外侨胞,就多达107批次、4500余人。

周恩来总理生前有句名言:“外事无小事”。作为著名侨乡的闽清县,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的眼里,侨务工作从来都是全县的一件大事,一件事关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而作为联系海外华侨华人、县内广大归侨侨眷的桥梁和纽带,侨务部门更是为此做了大量周到细致的服务工作。他们虽然人手不多,但在全县重点侨区成立了10个乡镇级侨联,65个村(居)侨联小组,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服务网络。近年来,由于工作出色,在乡镇级侨联中,有两个评上省级“侨友之家”,有3个评上市级“侨友之家”,有3位侨联干部评上市级“侨友之星”。2013年,县侨联主席、外事侨务办公室主任夏忠杰还光荣晋京,出席第九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

  本次采风,县侨联为我提供一份近五年的工作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五年来,他们在开展海内外联谊活动、招商引资、维护侨益、服务侨捐,以及选派优秀教师到印尼、菲律宾等国华文学校任教等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

  在招商引资方面,他们不但经常走访、关照启源大酒店、白岩矿泉水、台山假日酒店等侨资企业以及自力陶瓷有限公司等侨眷企业,还大力宣传梅溪商贸新区、白金工业新区、东桥产业新区的良好投资环境,激发侨胞投资热情。目前已有闽清鼎丰农业有限公司、闽清纯粮酒业有限公司、林氏德铭三农富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一元农业有限公司、章方毅电机有限公司、施恩织和农有限公司等一批项目,经投资洽谈后,陆续在新区落地。

  在服务侨捐方面,五年来,全县海外侨胞捐赠公益事业合计2895.29万元,其中较大的捐赠项目有:闽清一中图书馆、闽清县医院综合楼、白中中学教学楼及奖学奖教基金、三都幼儿园以及原黄忠焰大楼捐做县艺术馆等。

  在维护侨益方面,他们每年九月都在全县开展“侨法宣传月”和“侨法进社区”活动,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和《福建省华侨捐赠兴办公益事业管理条例》,增强广大归侨侨眷的法制观念和侨务工作者依法护侨意识,五年来共有2000多人次参加,收到良好成效。与此同时,他们还调处涉侨信访74件,对涉及侨房、祖坟以及侨捐学校、影剧院、基层侨联会所等纠纷,都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调解。如曾一度引起侨乡群众不满、海外亲人关注的六都华侨影剧院纠纷事件,在县委陈铁晗书记的关心下,他们与县里各有关部门及坂东镇通力合作,终于在2013年秋结案,影剧院成立了新的管委会,严格按章程办事,财务公开透明,管理上有条不紊,其所呈现出的新面貌,让侨乡人民满意,也让海外侨胞放心。

  至于开展海内外联谊方面,则更是闽清县侨务工作的一大创新、一大亮点。五年来,他们不但增强与海外社团、海外侨领及侨界精英人士的密切联系,还着重开展对海外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华侨华人新社团等侨务的“三新”工作。

  其中,最让笔者耳目一新的,是他们与海外社团在闽清联办三期夏(冬)令营活动,先后有100多位马来西亚诗巫华裔青少年参加。其中,头两期为冬令营,分别举办于2008年12月、2010年12月,第三期为夏令营,举办于2013年7月。活动期间,来自国内外的营员结对子同班学习,请老师讲授汉语、方言、书法、美术、剪纸以及古诗词欣赏、楹联知识等,让青少年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此同时,还组织海外营员回各自的祖居地寻根谒祖,参观闽清县博物馆、艺术馆、黄乃裳纪念馆、古民居宏琳厝等名胜古迹和水口电站等大型企业,甚至,还组织他们游览厦门经济特区及武夷山、大金湖等风景名胜区,以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感受到作为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与自豪。由于效果显著,深受国内外师生和家长的欢迎,也获得全省侨界和教育界的好评。

  本次采风,我有幸读到由马来西亚“诗巫闽清同乡会”编辑的一本画册,题为《第二届2010闽清籍华裔青少年寻根冬令营·感言特辑》。尽管许多华裔青少年的文笔还比较稚嫩,但他们都用纯真的心灵、好奇的目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抒写了对中国的观感。读后,如同“冬天里的一把火”,让我心里火辣辣的,请允许我在此摘引若干,与读者共赏之。

  代表马来西亚诗巫闽清同乡会一方的“开营主任”黄桂萍,在前言中开宗明义:闽清,是我们先贤的故乡,是我们“根”的所在地。诗巫——闽清相隔万里,但隔山隔海难隔乡情,30位冬令营成员,都是第二代到第四代的华裔,对祖乡没有印象,通过冬令营,回到祖地寻根,了解闽清文化,传承美德,让两地亲情地久天长,代代相传。

  第一天(12月20日),当他们从诗巫出发,取道吉隆坡飞到福州,再驱车来到闽清营地时,已是摄氏10度的子夜,从赤道而来的他们又冷又饿,但22岁的刘必意却十分动情地写道:“当地领导为我们准备热呼呼的鼎边糊,第一餐的宵夜,已经让我感到十分贴心和温暖。”

  第二天,开营式之后就上汉语课。全营年纪最小、12岁的池信洁惊喜地写道:“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的历史,讲了许多关于中国的故事,让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觉得我很庆幸!”爱读小说、20岁的郑宗芳对书法课情有独钟。她说:我知道了各种类型的毛笔,有狼毫、羊毫和兔毫,我还知道最原始的汉字是甲骨文,刻在龟壳上,当我学会如何运用毛笔写出楷体字后,就可以改变我平时的书写习惯,让字写得更端正更整齐。爱唱歌、22岁的刘明慧则对剪纸课印象最深:老师和闽清职专的同学教我剪红双喜的“囍”字。原来,只要掌握技巧,剪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虽然下课了,但每个同学都不愿意离开教室。我想,等姐姐哥哥嫁娶时,我一定要学以致用,为他们亲手剪个“囍”字。

  回祖居地寻根谒祖,更是让华裔青少年心情激动。祖居金沙、22岁、爱打篮球的帅小伙黄俊霖说:“这一刻,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心里有一种无法用字笔写出来的心情,这就是亲情吧!”祖居坂东四乐轩、23岁的刘子盈说,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没有祖辈们的刻苦耐劳及不辞辛劳的奔波,我们这些后裔怎能会有现在舒适的生活呢!

  短短十天的冬令营很快就结束了,在结营的文娱联欢晚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营员演唱了《用马来西亚的天气说我们爱你》等精彩节目,并邀请中方的同学一起跳起了马来西亚的舞蹈《POCO—POCO》。次日,依依惜别之后,他们又第一次坐上动车——迄今,在马来西亚尚未见到的动车,前往厦门特区参观。16岁的林于翔写道:“厦门,这名字我早就听说过了,现在终于让我开了眼界……仿佛到了世外桃源,放眼望去每个画面都是那么的诗情画意。”14岁的刘会锦写道:“现今的中国发展迅速,日新月异,我以自己是龙的传人引以为傲!”17岁的黄礼荣写道:“中国,我爱你,因为我是中国人的后裔。”13岁的刘怡伶则放眼未来:“我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可以参加这项活动,也希望这项活动可以一直继续举办下去。”

是的,我相信,闽清县这一富有创意、深受欢迎的夏(冬)令营必将越办越好,让更多的华裔青少年享受这一亲情之旅,让他们长大之后,都能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友谊,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现美丽富强的亚太之梦,作出杰出贡献。

本文原载于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作协“走进八闽”文化采风系列之《走进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