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0 16:0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张骞通西域与西域诸国

楚   欣

张骞.jpg

张骞雕像

 

张骞通西域,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可谓耳熟能详,而最早介绍这件事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列传》。

建元年间(前140—前145年)的一天,汉武帝向前来投降的匈奴人询问西域情况。他们说,匈奴打败月氏(西域古国,今兰州以西直至敦煌一带),用其国王的头骨当饮酒器皿。这种侮辱性的行为引起月氏人的强烈怨恨,但因没找到能一起攻打匈奴的伙伴,便向西迁移。听了这番介绍,一向把匈奴视为心腹大患的汉武帝,觉得月氏可以用来对付匈奴,便打算派人前去联系。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召,带着匈奴翻译堂邑父等人,从陇西出境前往月氏,路过匈奴时被扣了下来。

滞留匈奴十年之久的张骞,发现当局对他的监管日渐放松,便带着随从悄悄逃出,到了大宛(西域古国,今乌兹别克境内)。大宛王即派向导和翻译陪他们前往康居(西域古国,今巴尔咯什湖与咸海之间)。康居又将他们送到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的继位者征服大夏(西域古国,今阿富汗北部)而居,“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张骞只得回国,途中又遭匈奴人拘留。呆了一年多,单于死,才趁乱携妻子(胡人)和堂邑父逃回汉朝,被封为太中大夫。

张骞向汉天子陈述西域的所见所闻。他说:

大宛在匈奴西南,距离我大汉约一万里。种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还有很多好马,马出汗带血。北边是康居,西边是大月氏,西南是大夏,东北是乌孙(西域古国,地域包括整个伊犁河流域与西天山地区),东边是扜罙、于寘(西域古国,今新疆境内)。于寘西边,河水西向注入西海(今青海湖)。于寘东边,河水东流注入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南边就是黄河的源头。乌孙人勇敢善战。康居国小,受匈奴的欺侮。奄蔡(西域古国,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距康居西北约二千里。大月氏在大宛西边,风俗同于匈奴。原先多住在敦煌、祈连一带,后离开,建都妫水(今阿姆河)之北。不能走的那一小部分,则称小月氏。

安息(今伊朗)在大月氏西边,方圆数千里,乃西域最大的国家。条枝(今伊拉克)近妫水,处于安息西边,天气炎热潮湿,人口众多,擅长魔术。大夏在妫水南面,都城叫蓝市城,其东南有身毒国(天竺国,今印度)。

张骞说:我在大夏时,看到邛竹杖、蜀布,便问他们:从哪儿得到这些东西?他们说:从身毒国买回来的。说明身毒国离蜀郡不远。如今出使大夏,如果从蜀地前往,既是直道,又没有侵扰者。

张骞出使西域,还带回来了核桃、蚕豆、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9种农作物种子。.jpg

张骞出使西域,还带回了核桃、蚕豆、

芝麻、葡萄、石榴、香菜、胡萝卜、黄瓜、

大蒜等9种农作物种子。

汉武帝听了很高兴,当即命令张骞为秘密行动使者,分四路同时出发。结果,北边一路和南边一路都被阻拦。之后听说昆明西边有个地方叫滇越(西南夷之一),蜀郡商人曾偷运物品出境到过那里,便与其接触,希望从那里到西南夷。

武帝元朔六年(前193年),张骞以校尉的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因“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皇上封他为博望侯。第二年,张骞当了卫尉,与李广一起出右北平攻击匈奴。匈奴大兵包围李广部队,汉军伤亡很多。张骞因误了约定时间,被判死刑,花钱赎罪,才保住性命。这一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大败匈奴,到达祁连山下。第二年,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再过两年,匈奴被赶到大沙漠以北。

虽然张骞已没有了官职,汉武帝还是多次向他询问西北诸国的情况。张骞说:乌孙国王叫昆莫,匈奴单于既杀死其父又领养了他,昆莫长大后,受命长期领兵驻守西域。单于死后,昆莫率领他的民众迁移,保持中立,不依附匈奴,匈奴即派遣突击队攻打,没能取胜。如今,匈奴刚被汉朝打得疲惫不堪,若能用丰厚财物赠送乌孙,引其再往东迁移,就等于砍断匈奴的右臂。

汉武帝接受张骞的建议,任命他为中郎将,率领三百人,带着牛羊几万只,以及钱财布帛几千万,前往乌孙国。昆莫接见汉朝使者。张骞希望乌孙能向东迁移到浑邪王的旧地,大臣们却害怕匈奴,不想迁移。紧接着,乌孙国一分为三,昆莫仍不谈迁移之事。张骞只好回国。

回国后的张骞,被任命为大行(处理外交事务的长官),位在九卿之列。过了一年多,因病去世。

张骞死后,匈奴听说乌孙和汉朝有往来,便想出兵惩罚。乌孙王恐惧,派使者向汉朝献马,希望能娶汉朝诸侯女做妻子,同汉朝结为兄弟。汉武帝向群臣征求意见,群臣认为:先让他送良马来当聘礼,才能把诸侯女嫁过去。听说后,乌孙王昆莫当即用一千匹良马聘娶汉朝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为妻,称右夫人。刘细君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 兮酪为浆。居常土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时,汉朝开始修筑令居以西的长城亭障,初设酒泉郡,以便沟通西北各国。同时加派使者抵达安息、奄蔡、黎轩、条枝、身毒国。

张骞通西域得到富贵,许多人因此争着上书要求当使者。汉武帝赐予符节,并为他们配备人员。然而西域各国讨厌汉朝使者,常断绝他们的食物。楼兰(鄯善)、姑师(车师)等国,处于要道,骚扰尤其厉害。匈奴的突击部队也时时阻拦汉朝使者。武帝遂派遣从骠侯赵破奴率领属国骑兵及各郡士兵几万人,攻打侵扰者,迫使其离开。第二年,进军姑师,俘虏楼兰王,并乘胜围困乌孙、大宛等国。汉朝还修筑亭障,自酒泉到玉门关。

西域各国,自大宛以西到安息,语言虽不一样,风俗却大致相同。那里的人眼睛凹陷,胡须很多,善于做买卖,一分一铢都要争执。当地风俗尊重女人,女子说话,丈夫坚决照办。那里没有丝和漆,不懂得铸钱和器物。

汉武帝久闻大宛出良马(汗血马),派人向大宛王请求交换,被拒后,汉使者发出威胁。大宛贵族官员认为此人太猖狂了,要他立即离开,并命令东边的郁成(西域古国)阻击并杀死汉使者。汉武帝知道后大怒,于太初元年(前104年),任命宠姬李夫人之兄李广利率领数万大军讨伐大宛。目的是攻占贰师城取回良马,所以称李广利为“贰师将军”。

由于害怕战事惹身,沿途小国坚守城堡,汉军因此得不到食物,饿死不少,到了郁成,只剩下数千人,结果惨遭败绩。贰师将军与李哆、赵始成等商量,拟将军队后撤到敦煌,并向天子报告,希望暂时收兵,待条件成熟再讨伐。汉武帝不准,并派使者把他们挡在玉门关。

    太初二年(前103年)夏天,汉武帝再次派兵从敦煌出发,攻打大宛。大宛王城没有水井,只能汲取城外进来的流水,汉军派遣水工改变城中的水道,让城内无水可用。还增兵戍守酒泉、张掖以北,并设置居延、休屠两个县以护卫酒泉。

汉军猛攻大宛城,打了四十多天,俘虏其勇将煎靡。大宛的高级官员们商议说:汉朝之所以派兵前来攻打,是因大宛王毋寡藏匿良马又杀了汉朝使者。如今若是将毋寡杀了,又献出良马,汉朝就可能撤兵,即使不撤,再拼个死活也不晚。于是杀了毋寡,派遣贵人拿着毋寡的头颅去汉营见贰师将军。经过一番商议,贰师将军等人认为,汉军此战的目的就是诛杀毋寡,获得良马。如今毋寡人头已经到手,攻城可以停止了,便答应大宛的请求。大宛果然献出良马,让汉军选择,而且拿出许多粮食供给汉军。汉军选取几十匹良马,以及中等以下的公马与母马三千多匹。大宛汗血马比先前乌孙献的马更健壮,人们因此将“天马”之誉,给了它。

汉朝讨伐大宛一年后,大宛高级官员认为昧蔡善于阿谀,让国人遭屠,便杀了他,立毋寡的兄弟为国王,并派遣其儿子到汉朝当人质。汉朝也派使者向大宛赠送礼物。后来,汉朝还派了十多批使者到大宛西边的一些国家,寻求奇异之物。敦煌和酒泉从此设置了都尉。

以上所述,乃《史记·大宛、乌孙、康居、奄蔡、大月氏、安息列传》的基本内容。读后,印象较深的有以下几点:一、详尽记述西域(包括中亚、西亚)诸国的物产以及风土人情,扩大了中国人的地理视野与知识,资料非常宝贵;二、着重写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展示了中西方悠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三、发现“蜀身毒道”(即从蜀地到印度的通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四、作者在肯定汉武帝征伐匈奴等国的同时,对其好大喜功、连年用兵,也给予了含蓄、委婉的批评。行文夹叙夹议,既生动,又深刻,不愧是名篇。

古代乌孙国遗址.jpg

古代月氏国遗址

古代月氏国遗址.jpg

古代乌孙国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