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0 11:2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叶永烈笔下的陈伯达

楚  欣

 

叶永烈.jpg

叶永烈

叶永烈笔下的陈伯达.jpg

叶永烈著的《陈伯达传》

 

陈伯达,原籍福建惠安。上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是所谓的“四号人物”,显赫过一时,后因投靠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成了家喻户晓的罪犯。有关这个“小小老百姓”、“大大野心家”的人生经历,著名作家叶永烈的《陈伯达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了详尽的介绍。

《陈伯达传》长达78万字,共分十二章。开篇为“陈伯达的晚年”,其中有两件事很突出。一是,陈伯达刚到秦城监狱门口,便大声叫道:“我在阜平是做过一件好事的!”(即1948年4月一天,国民党飞机窜犯阜平上空,陈伯达高喊:“飞机来啦!飞机来啦!”使得毛泽东安全撤离。)这话传出后,狱中生活果然得到优待。另一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没有具体点陈伯达的名,而是把他包括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林彪、江青、康生、张春桥等人”当中,说明中央对他的处理是有区别的。陈伯达晚年的一些文章还获准以别名刊登在报刊上。

传记接着介绍陈伯达的人生之路。伯达是笔名,本名声训,上私塾时,老师为他改名建相,字尚友。15岁报考泉州师范学校,名落孙山。后改考集美师范学校,“国文尚可”,数学零分,以最末一名录取。17岁毕业。喜欢写诗、写小说,并由投稿者变为《厦声报》编辑,派驻上海,曾一度参加国民党。1926年暑假,陈伯达从上海到汕头,结识了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张贞。先是当军校教员,后任秘书。过些时候,应邀担任《福建评论》编辑、撰稿人,这个刊物带有明显左派色彩,引起了右翼人物的注意。1927年3月,南京方面密电张贞,令其就地处决陈伯达。张贞却放走他,并给了一千大洋做路费。

陈伯达到了上海,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被派往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1930年回国,组织上分配他的工作是在厦门创办党的刊物。由于那里熟人太多,而且知道他是共产党,难以安身,只得离开厦门到上海。1931年1月7日,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王明获得实际领导权,陈伯达受派去天津。4月8日,一到天津就被捕。后经老上司张贞帮助,获得保释。对此,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我看,国民党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张贞就救过陈伯达一命……”

1933年初,陈伯达被派往吉鸿昌部队工作。因蒋介石逮捕吉鸿昌(途中,吉被押送的士兵放走),只得回北平西山。此时,他写出第一篇史论——《论谭嗣同》,把日俄战争说成是“东方有色人种的民族解放运动”,观点显然错了。1935年,他的另一篇文章《腐败的哲学》,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真理与实践,真理标准等问题。此时,由于北平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陈伯达又去了天津。任中共北方局宣传部长,发动新启蒙运动,引起远在延安的毛泽东注意。1936年10月,陈伯达发表《文学界两个口号问题应该休战》一文。他在鲁迅和周扬之间,茅盾与郭沫若之间,力主讲和。1937年,陈伯达任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员会”成员,主持市委工作,由于日军攻陷北平,占领天津,经北方局同意,带着老婆孩子由天津坐船取道青岛转往延安。

初到延安的那些日子,陈伯达并不舒畅,甚至有点后悔。过些时候,他在一次会上的发言引起毛泽东的注意,被留了下来,问了一些关于他的情况。当晚毛泽东请美国客人吃饭,陈伯达应召入座。不久,成了毛泽东的秘书。1945年4—6月的中共七大,陈伯达当选中央后补委员。延安期间,他先后写下《评“中国之命运”》、《介绍窃国大盗袁世凯》、《中国四大家族》、《人民公敌蒋介石》等著作,名噪一时。

1949年12月,新中国成立不久,作为毛泽东的秘书,陈伯达随毛泽东访问苏联。之后,负责编辑《毛泽东选集》,起草农业合作化决议、《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参与起草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等中共中央文件,深受器重。 但也曾一度主张取消货币、不要商品生产,受到了毛泽东的严厉批判。

历史进入了“文化大革命”,陈伯达的表现异常活跃。他帮助江青炮制《林彪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负责起草“五一六通知”。1966年5月28日,中共中央设立“中央文化革命小组”,他任组长。5月31日,接管《人民日报》,经他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第二天(6月1日)就见了报,接着又发表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卖力鼓吹“造反有理”。他还两次与江青前往北京大学,煽风点火。1966年8月,他晋升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后,卖力为江青唱颂歌,称赞她对革命文艺作出“特殊贡献”,还与她一起策动造反派打倒陶铸。他积极支持上海的“一月革命”,参与反击“二月逆流”,并“乘胜追击”刘少奇,批斗刘、邓、陶。然而就在春风得意之时,这个中央文革小组长却深感副组长江青的“独裁”,双方冲突时常被臭骂一通。毛泽东也接连批评他。尤其是1967年8月1日《红旗》杂志发表“揪军内一小撮”社论,毛泽东看后写下“大毒草”三字,并批示“还我长城!”有一次重要会议,甚至不让他参加。

日现颓势的陈伯达,终于倒向了林彪一边。

这要从1966年11月8日说起。当时,几百名学生准备冲进国防部大院。林彪通过军队文革小组向中央文革求援,陈伯达便写了一张条子让张春桥去念,结果平息了风波。林彪对此刮目相看,并与之建立了“友谊”。此后,由于政治需要,他们的往来多了起来,连陈伯达家两口子吵架,也常常由叶群派人去“解围”。1969年4月,党的九大闭幕,召开第四届全国人大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次人大会要修改宪法,设不设国家主席成了争论的焦点。林彪想当国家主席,又假惺惺敦请毛泽东担任。毛泽东洞若观火,建议不设国家主席。1970年8月庐山会议(九届二中全会),林彪抛出了“天才论”。他说,“毛主席是天才,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并婉转地重申设国家主席的主张。关键时刻,“著名理论家”的陈伯达,为了配合“林副统帅”,连夜编辑《恩格斯、列宁、毛主席关于称天才的几段语录》,分发给会议人员,并在小组发言。没想到,仅过几天,毛泽东就写了著名的《我的一点意见》,指出陈伯达搞的材料“欺骗了不少同志”。全会闭幕时,中共中央宣布对陈伯达进行审查,并在全党开展“批陈整风”运动。

人们或许要问,陈伯达只是个“配合者”,为什么毛泽东却在庐山会议上将批判矛头对准他?原来,毛泽东采用“敲山震虎”之法,“敲”的是陈伯达,“震”的是还在台上的林彪。1971年“9·13”,林彪“折戟沉沙”之后,“批陈” 也就自然地转为“批林批陈”。此时的陈伯达,头上戴了五顶“帽子”:国民党反动分子、托派、叛徒、特务、修正主义分子。1980年11月,陈伯达作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重要成员,被最高人民法院判处18年有期徒刑。1989年9月20日,刑满出狱、年届85岁的陈伯达病故。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我是一个悲剧人物,希望人们从我的悲剧中吸取教训”。

以上就是《陈伯达传》的大概。

这部人物传记,从2016年7月至2019年1月,不足3年时间,就印了7次,可见很受欢迎。著名史学家、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胡绳说:“叶永烈写的陈伯达,就是我所认识的陈伯达。”著名学者千家駒说:“谁要是对中国文化大革命历史不清楚,请读一读叶永烈的《陈伯达传》。”

之所以有这样好的效果,我个人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叶永烈多次直接采访陈伯达,还向诸多知情者(包括他儿子陈晓农)了解情况,并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材料丰富,连一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秘闻”、“家事”都有,如“文革”中受毛主席批评曾想自杀,以及三次婚姻,等等。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客观、真实、公正。陈伯达是罪人,被判了刑,按说罗列罪行,批一批即可。叶永烈却不满足,他在记述陈伯达大量罪行的同时,还写了这人做的“好事”。例如“文革”初期,社会上有副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横批:“基本如此”。身居中央“文革”小组组长的陈伯达却指出,这是“血统论”的表现,不利于团结大多数,遂作如下修改:“父母革命儿接班,父母反动儿背叛”,横批:“理应如此”。再如,当时打“黑七类”的现象相当普遍,江青甚至说,“我们不提倡打人,但打人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嘛!”陈伯达则起草一个“禁止私设公堂、拘留所”的布告贴出去,效果不错。他还赴天津制止两派大学生的武斗。

时至今日,陈伯达死去已经三十几年了,但可以预料,叶永烈笔下这个不可多得的反面教员,将继续受到关注,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另记:《陈伯达传》的作者叶永烈先生(1940年生),于今年(2020年)5月15日不幸去世。噩耗传来,令人感到惋惜。

据叶永烈自我介绍,当年他本想报考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却由于录取名额太少,担心考不上,改报化学系。入学后,从小喜爱文学创作的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即常去听文史方面的讲座。对于这一点,叶永烈可谓谨记在心。直到上世纪末一次北大校友聚会,还不忘调侃说:与在座的多数人比较,我这个读化学的,无疑属于“稀有元素”。然而,这位“稀有元素”的作家,六十年间共出版了 180部作品。其中《叶永烈科普全集》,140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1500万字;行走文学《叶永烈看世界》,21本,500万字,总数超过3500万字。这是何等惊人的成就,用“著作等身”、“拼命三郎”赞誉都不为过。虽然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相信,他的著作与名字,将长留于广大读者的印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