栩栩如生 生生不息
——读《青春作伴好还乡》
菊 潭
《青春作伴好还乡》是方友德先生纪实文学的一部新著。以思乡怀人、当代风流、前贤流芳、先烈雄风、海峡浪涛、 丛林梵音等六组辑成。用作者自已的话说,是退休后“青 春二期中酿造的采风产品”。我们透过这部书看到了方先生仁心之厚,笔耕之勤;仿佛听到了沧桑的风雷,时代的足音;品味着文心剑胆,流连于海涯林泉。
在纪实性的人物中,我们读到了与时代风云相伴随的 一些闪光的名字,如项与年、项南父子,吴孟超、赵家欣、 萨兆寅、胡仙等。作者通过声情并茂的描述,鲜明地抓住 了对象的个性,写得栩栩如生,十分感人。
项氏父子两代革命家的浩然正气,激荡人心。项南则无愧于真正的人民公仆的称誉。作者深情而恰切地以“浓 荫覆盖的榕树”来赞颂这位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心里 敬畏人民,时刻警惕不可脱离人民,毕生热忱为人民服务 的真正的共产党人。今天当我们重温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人民”的论述时,我们不难发现此间文字的份量以及人物的典范意义。
吴孟超先生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作者不 厌其详地叙写吴孟超大夫求学、立志、科研、临床、手术、 出访、获奖、义举等诸多情节,活生生地展示了这位中国 肝胆外科之父的卓越奉献,生动地诠释了这位闽清籍乡贤 的博爱与仁慈。他的名言是:“医学是一门以心灵温暖心 灵的科学”。古人说,以虚养心,以德养身。吴孟超先生的心性、道德、品行在作者的笔端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显然具有相当现实的思考价值。
胡仙博士是爱国侨领胡文虎的长女,是一位杰出的女 性。作者则着眼客家侨胞一脉相承的爱国恋乡情结,多角 度描述主人公无论顺逆兴衰,对故乡土地的一往情深,也写出故乡对远方子女永恒的挚爱。这一主题将历史引向未来,让乡情融于博爱,读来似沉浸在一片柔情的思绪中。
友德先生是位蔼然风度的文化人。他的编辑生涯有良好的口碑。他的笔下又是文化气息充沛。他以八闽的先哲楷模,崇敬地记叙了诸如李纲、伊秉绶、江春霖等流芳百世的人物,也以深情的文字缅怀恩师、先兄与故人。他写萨兆寅馆长赠送《古文观止》的一节,很是动人。推辞之馀,“不料他却对我说了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古人说宝剑 赠英雄,香脂送美人。我看把《古文观止》送给你,是最合适不过了。乍听之下,百感交集 ......”仅就这一细节, 读者对萨先生的仁爱、儒雅和扶掖后生的品德,留下深的印象。
《哭大哥方友义》一文感人肺腑。他以送别大哥追思会的场景起笔,“没有哀乐,远处飘来舒曼的《梦幻 曲》,这是大哥生前最喜爱拉的小提琴曲。旋律如梦如幻, 亦泣亦诉,氤氲缭绕,悲欣交集。”这一氛围,如此缠绵, 如此优雅,又如此感伤。接着他以不倦的回忆叙写大哥的 一生以及兄弟的情谊。“我从小崇拜大哥。小学五年级, 我在《厦门日报》发表第一篇文章,是经过大哥修改润色; 我第一次上台朗诵诗歌,是他指导我抑扬顿挫,力求声情并茂。”这段平易的追述勾起了我强烈的情感共鸣。我油然想起自己《寒食节怀先兄》的诗来。诗云:“晤对青山阅古今,依稀昨日共登临。堪怜长夜分灯读,偶检残篇忍 泪吟。劳碌生涯敦孝悌,悠闲心境见岖嵚。深怀分付清明雨, 积愫倾来洗暮岑。”在传统和谐的家庭观里,世间最可亲 者父母,最难得者兄弟。兄弟互敬互爱则成手足,兄弟之 情既和,朋友之处必信。由此我们读得作者对待兄弟和朋友的诚挚。
友德先生有对艺木有让人称许的审美素养。在他这部文集里,对一些艺术家的创造,能注重于审美个性、乡土因缘和人品艺品的深度发掘,让读者在绚丽的艺朮世界里分享美的愉悦。他又以泉州鲤城对台文化交流为示例,展现海峡两岸同胞筋脉一体、血肉相连的古往今来。
福建是汉传佛教的重要省份。文集中《丛林梵音》是 一组走近清凉世界的访问记。可贵的是作者写古刹庄严, 写高僧慈悲,都能着眼于现实社会的正能量,其心灵的虔诚与智慧。事实上,文心与禅意,在高境界的 “天人合一”中有着共通之处。无论儒、道、释,强调道德修养自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追求和需要。采风走进寺院,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性命的修炼。为这一庄严国土奉献真善 美的文字,友徳先生怀抱着澄净的敬畏之情。由炎黄研究会推出的《“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 是福建省当代文化财富的组成部分。它具有时代特征、文化特色、人文情怀和艺术情趣。方友德先生这部书连同其 他选题一样,让我们徜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八闽大地,触 摸到八闽优秀子女那感人至深的心灵世界,激发着人们生 生不息的豪情和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