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2 15:39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宋志坚

 

功高盖世  德高望重

——郭子仪其人其事

宋志坚

郭子仪拜寿图.jpg

郭子仪拜寿

年近60的郭子仪,仍披挂上阵,率军收复云中)、马邑)等地,为官军进军河北扫清道路。.jpg

年近六旬再出征

 

唐朝自安史之乱起,郭子仪“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却从不以功臣自居,可谓功高盖世,德高望重。

功  业

天宝十四年(755年),郭子仪由九原太守提拔为朔方节度使。安禄山的大同军使高秀岩入侵振武军,被郭子仪的朔方军击败。安禄山的大同兵马使薛中义入侵静边军,也被郭子仪的朔方军击败。接着,朔方军进军云中,攻克马邑,打开了东陉关的通道。

郭子仪为救援被史思明围困于常山的李光弼之战,算得上是一场硬战。郭子仪引兵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大败史思明于九门县城南。史思明收罗残兵逃奔赵郡、博陵,杀死当地全部郡官。河朔民众不堪忍受叛军暴虐起兵反抗,郭子仪与李光弼的大军一到,都自动前来助战,一天攻下赵郡。郭子仪与李光弼率兵退回常山,史思明收罗散兵数万随后追击,安禄山派蔡希德与牛廷发率兵数万增援史思明。郭子仪采取疲劳战术,持续数天与敌周旋。“贼倦”之后两军决战于嘉山,安史军大败,史思明坠马落荒而逃,“河北十余郡皆杀贼守将而降”,安禄山大惧。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郭子仪大败崔乾,平定河东。此后,郭子仪提议并获得唐肃宗赞同,与回纥兵一起合击叛军。

那年十一月,郭子仪与广平王李俶一起从东京前往西京。唐肃宗慰劳他说:“吾之家国,由卿再造。”

广德元年(763年),肃宗去世,代宗即位,朝廷内外交困,危机四伏,郭子仪挺身而出。丰王李珙在叛将王献忠胁迫下有意取代代宗,被他阻止。吐蕃入寇,边关告急。郭子仪奉命出镇咸阳抵御吐蕃。他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入朝奏报军情,请求支援却无果。吐蕃占领西京长安,“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此时,郭子仪靠他的谋略、魄力与影响,调度有限兵力,阻退吐蕃。还有一个叫王甫的乘机作乱。郭子仪率三十骑抵城,王甫只好“出迎伏拜”,郭子仪将其斩首,尽散其兵,“京畿遂安”。唐代宗回到长安,对郭子仪说:“用卿不早,故及于此。”

平定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武将反叛的事频频出现。原在郭子仪辖下的仆固怀恩就是其中之一。仆固怀恩为收复东京、西京,平定河南、河北,立下汗马之劳,却被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中使骆奉仙以及仆固怀恩的副将李怀光等人构陷,说他企图谋反。仆固怀恩心中憋屈,上书自讼又没有得到回复,于是疑惧、恐慌,继而走上叛逆之路。

消除这场兵祸的,依然是郭子仪。仆固怀恩因暴疾死于鸣沙,郭子仪利用回纥与吐蕃的矛盾,与回纥军一起进攻吐蕃,终于反败为胜,转危为安。

格  调

唐代藩镇割据,原因多方面,其中包括皇帝怕武将功高盖主心存疑窦,而武将本身又极易居功自傲,稍有不顺便心有怨怼,致使矛盾升级,最后走上叛逆之路。

郭子仪是武将之首、功臣之魁,“天下以其身为安危殆三十年”。然而,其“功盖天下而主不疑”,其“位极人臣而众不疾”,应该说,这与他自身的格调有关。

其实,对郭子仪功高而暗生忌恨的小人不是没有,鱼朝恩就是一个。758年,讨伐安庆绪的相州之战,唐肃宗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此战败北,鱼朝恩将失败的责任全都推到郭子仪身上,向肃宗进谗,打了郭子仪的小报告。于是“上召子仪还京师”,让李光弼代朔方节度使、兵马元帅之职。不要小看“上召子仪还京师”这七个字,这不啻是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郭子仪却将此视若等闲。

761年,河东局势紧张,朝廷封郭子仪为汾阳王,任命他为朔方、河中、北庭、潞泽节度行营兼兴平军、定国军副元帅。临行前,正在病中的唐肃宗召见郭子仪,对他说:“河东之事,一以委卿。”郭子仪并没有因此前的“上召子仪还京师”而耿耿于怀,更不想在这种节骨眼上讨价还价。正如司马光所说:“程元振、鱼朝恩谗毁百端,诏书一纸征之,(郭子仪)无不即日就道,由是谗谤不行。”河东之行,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郭子仪的河东之行,不负使命。先是征调定国军前去救援被围困于泽阳的李抱玉,退却史朝义军。尔后整肃军纪,首先是整肃他的朔方旧部王元振。郭子仪痛陈他的罪行及可能造成的恶果:“汝临贼境,辄害主将,若贼乘其衅,无绛州矣。”明明白白地告诉王元振:“吾为宰相,岂受一卒之私邪!”毫不留情地杀了王元振及其同谋四十人。新任河东节度使辛云京亦效法郭子仪,将带头闹事杀前任节度使邓景山的将士处以死刑。自此之后,“河东诸镇率皆奉法”,局面总算安定下来。

769年,郭子仪入朝,鱼朝恩邀他游章敬寺。元载让郭子仪的军吏密告郭子仪:“朝恩谋不利于公。”郭子仪未予理睬。他的军吏亦将这个意思告诉诸将,于是就有300人请求衣内穿甲跟从郭子仪去。郭子仪说:“我,国之大臣,彼无天子之命,安敢害我!若受命而来,汝曹欲何为!”于是只带家僮数人前往。迎接他的鱼朝恩“惊其从者之约”。当他得知事情的经过之后,居然抚胸拱手,痛哭流涕地说:“非公长者,能无疑乎!”

郭子仪比较注重民生。安史之乱时,因为安禄山、史思明占据洛阳,诸道都设置节度使控制军事要冲。平乱之后,各节度使仍在当地聚集军队,使老百姓不堪重负,郭子仪觉得是一个大问题,于是上表请求取消节度使,且“自河中为始”,即从他自己做起。唐代宗同意他的请求。他又请求免去关内副元帅职务,唐代宗不准,还要加封郭子仪为尚书令。郭子仪推托不受,说:“自太宗为此官,累圣不复置,近皇太子亦尝为之,非微臣所宜当。”

郭子仪也会碰到不很如意的事,但都以平常心面对,低调处置。例如,767年,郭子仪父亲之墓被盗,盗墓贼没能捕获。郭子仪自奉天入朝,朝廷担忧郭子仪会因此闹出什么事来。然而,当代宗与他说到这件事时,郭子仪却反省自己:“臣久将兵,不能禁暴,军士多发人冢。今日及此,乃天谴,非人事也。”还有一例,郭子仪曾奏请任命一名州县级的官员,却没有得到答复。他的僚属们议论说:“以令公勋德,奏一属吏而不从,何宰相之不知体!”听到这些议论后,郭子仪对他们说,“自兵兴以来,方镇武臣多跋扈,凡有所求,朝廷常委曲从之”,原因是陛下对他们有戒心。对于我郭子仪所奏之事,“以其不可行而置之”,则是陛下没有把我也当成是那样的方镇武臣。所以他说,就为此事,“诸君可贺矣,又何怪焉”!

《打金枝》这出戏几乎家喻户晓,戏中所说之事于史有据,并非剧作家的凭空想象,体现的也正是郭子仪的这种格调。

名  望

郭子仪名望之高,无人可以企及。

如前所说,广德元年,吐蕃入寇长安,不掌兵权赋闲已久的郭子仪,以十分有限的兵力击退吐蕃,这在一定程度上,靠的是他的名望。当时,唐代宗出走陕州,皇家禁军大多溃逃商州,郭子仪派王延昌抄近路去商州安抚人心,收容溃逃的禁军。禁军诸将正在纵兵虏掠,听说郭子仪要来,又都振作起来,甘愿听命。于是,只带30名骑兵前往的郭子仪,收容了约四千残兵。其次,吐蕃兵在长安为非作歹时,有长安市民放出风声说:“郭令公自商州将大军不知其数至矣!”入侵长安的吐蕃兵信以为真,当即退出长安。

平定仆固怀恩之乱,郭子仪名望的作用显示得更为充分。颜真卿曾经提议“不若以郭子仪代怀恩可不战而服”。汾州别驾李抱真脱身跑到京师,见地与颜真卿相仿。他对代宗说:“朔方将士思郭子仪,如子弟之思父兄。怀恩欺其众云,郭子仪已为鱼朝恩所杀,众信之,故为其用耳。陛下诚以子仪领朔方,彼皆不召而来。”唐代宗接受这个意见,以郭子仪为关内、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前往汾州。仆固怀恩的将士听到这个消息,都来归顺。

平定安史之乱时,郭子仪曾与回纥有过一段交往,而且“契约甚厚”。为了打败吐蕃,他派牙将李光瓒等前往回纥,传递与他们共击吐蕃之意。回纥人不信郭公还在,要见一见。郭子仪听了李光瓒的汇报后,仅带数骑前往回纥军营。回纥大帅、可汗之弟药葛罗及诸酋长一见,果真是郭子仪,“皆下马罗拜”。郭子仪一番推心置腹的话,说得他们心悦诚服。药葛罗说:“怀恩欺我,言天可汗已晏驾,令公亦捐馆,中国无主,我是以敢与之来。今知天可汗在上都,令公复总兵于此,怀恩又为天所杀,我曹岂肯与令公战乎!”于是,郭子仪与药葛罗缔结共击吐蕃盟约,吐蕃得悉,连夜“引兵遁去”。郭子仪遣白元光率精骑与回纥军队共同追击,在灵台西原大破吐蕃军队。

不少拥兵自重的藩镇,都不敢轻举妄动。郭子仪派使者到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处,桀骜不驯的田承嗣竟向西下拜说:“此膝不屈于人若干年矣!”

郭子仪的名望,不仅与之功高有关,而且与他德高相连。德高望重,此之谓也。

山西汾阳王府内的郭子仪座像.JPG

山西汾阳王府内的郭子仪座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