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2 16:10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既兑现承诺,又暗藏玄机

——晋文公的“退避三舍”

楚  欣

退避三舍.jpg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乃著名成语。意思是,两军对垒,一方主动后退三舍予以避让(一舍为30华里)。这个典故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因避难辗转到了楚国。一天,楚成王设宴请他。席间问道:“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不谷即“不穀”,原是周天子的谦称,后来诸侯长也僭用了。楚成王这话的意思是,我现在这样热情地款待您,以后您发迹了回到晋国,该如何报答我呢?重耳回应道,您这里,美女、奴仆、珠宝玉石、金银财富,样样都有,该拿什么馈赠实在不好说。但经不起楚成王的一再追问,还是作了表态:“若以君之灵,及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

贵为公子的重耳,为什么要逃难?事情还须从他的父亲晋献公说起。这位国君的爱妾骊姬(原骊戎国公主),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能够继位,暗中施下毒计,离间晋献公与世子申生的关系。昏庸的晋献公不明事理,听信谗言,逼得申生“受赐而死”(《礼记·晋献公杀世子申生》),还要抓公子重耳。获悉这个消息后,重耳三十六计走为上,迅速逃往境外。经过十九年艰辛复杂的流亡生活,最终回国执政,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任用贤能,宣扬德教,推行“弃责薄敛”、“救乏振滞”、“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等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并在军事上扩充编制,国家因而强盛起来。此时,周王朝却出了一件麻烦事,需要晋国的帮忙。

原来,周襄王的异母兄弟太叔带,个人野心膨胀,联合一些大臣向狄国借兵,夺了哥哥的大位,逼其逃到郑国。对于周襄王来说,避难终归不是长久之计,便向各诸侯国求助。知道周天子有难,诸侯们都不敢怠慢,立即行动起来。有的派员前往慰问,有的送去食物,就是没有人表态要发兵讨伐太叔带,帮助圣上返回洛邑。周襄王看到这种情况,便询问跟随他逃难的大臣,该怎么办呢?众人的回答是,看来只有晋、秦两国有能力出兵,那就恳求他们吧。周襄王采纳了这个意见,当即派人前去晋国求救。

晋文公塑像.jpg

晋文公塑像

 

此时的周天子,虽然没有什么实权,毕竟还是诸侯们名义上的最高领袖,如果有谁能在他危难之际予以拯救,无疑能够扬名天下。晋文公敏锐地抓住这个机遇,约会诸侯,发兵讨伐夺权者太叔带及其一帮人,杀了他们,然后护送周天子回京,从而获得了“尊王”的美名。

过了两年,摆脱楚国控制的宋国也向晋国讨救,说是楚国派兵侵犯,希望晋国能够伸手援助。救还是不救?大臣们议论纷纷,多数人倾向于救。认为此举既是帮助有难的宋国,又可为晋国建立霸业打下基础。晋文公更有此感。他在流亡时曾为宋国所收留,并获得国君的礼遇。这件事,他谨记在心,而且深知,要想在中原称霸,就必须打败强大的楚国,于是组建三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开往前线,救援宋国。

为了避免刺激当年的恩人,晋文公没有直接将矛头对准楚国,而是首先进攻归附于它的曹国和卫国。这一仗,晋军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两国都城,俘获了他们的国君。此时的楚成王,虽然听说晋国出兵,但没有立即应战。他是个明白人,知道晋文公绝非等闲之辈,因此交待令尹子玉(成得臣)不要轻敌,不得轻率与晋军交锋。

晋文公.jpg

晋文公

成得臣接楚成王的指示后,按兵不动,但他派人要求晋军释放曹、卫国君。深諳韬略的晋文公早已先走一步,暗地里派人通知这两位高级俘虏,答应其复国、复位,条件是与楚国断交。此时掌控在晋国手里的曹、卫国君,自然就按人家的要求办。成得臣知道后非常恼怒。心想,我来救你们,你们不仅没有感激,反而与楚国断交,真是岂有此理!但他也明白,这乃晋国搞的鬼,头脑一热,便率领部队向晋军大营扑去。

楚成王知道成得臣与晋军交战,埋怨他不听劝告。成得臣却信心满满地立下军令状,表示如若不胜,将以军法自裁。看到带兵人如此横下一条心,楚成王也就不再说什么了。

面对气势汹汹的楚军,晋文公并没有采取硬碰硬的姿态,而是命令部队往后撤。晋军许多将领一时难以理解,觉得憋气。晋文公当即出面解释。他说,我流亡国外时,曾得到楚成王的帮助,对此我很感激,还向他作过表态:倘若晋、楚之间不幸交战,晋军将主动“退避三舍”。今天我让部队向后撤,正是兑现当初的诺言。晋军将领们听后,顿时明白过来,懂得主公是位讲诚信的仁义之君,便坚决执行命令。

按照“退避三舍”的要求,晋军一退九十里,直至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方驻扎下来。楚军有些将领看到晋军未战先退,脑子里一头雾水,搞不清对方的意图,主张暂停出击。向来自负的成得臣却认为楚军比晋军强大,晋军后退是迫于无奈,便带领队伍一口气追到城濮,与晋军对峙起来。

晋军并不急于迎战,而是做好各种准备,以逸待劳。楚军则仗着人多势众,跃跃欲试。狂妄的成得臣派人给晋文公送去一封信,赫然写道:“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即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意思是,让我军与贵军的士兵们一起玩玩,您就在车上看热闹,得臣乐意陪着您看。这分明是下挑战书。晋文公暗想,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成得臣,如此轻狂傲慢,必败无疑,当即派人也给他送去一封信,算是应战书。信里写道:“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敢忘也,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诫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大意是,您想干什么,我都知道。不过,我要明确告诉阁下,楚王的恩惠我始终没有忘记,因此呆在这里不动。倘若你们一定要跟我们打,那也只好奉陪。咱们明天见!

第二天,即周襄王二十年(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一天,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开始了。晋文公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佯作败退。傲慢的成得臣不知是计,错将晋军的行动视为胆怯,率领人马继续往前冲。此时,早已埋伏在途中的晋军精锐部队出现,把楚军团团包围起来,而原先假装败退的晋军又杀了回马枪。陷入困境的楚军腹背受敌,前后遭夹击,只得落荒而逃。

看到楚军败退,晋军将领准备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却被晋文公制止了。这位不忘旧日恩情的晋军最高统帅下令,网开一面,让楚国的残军安全撤退。这样,既不给楚成王难堪,又为日后恢复两国友好关系留有余地,考虑得非常周到。

曲村晋文公塑像.jpg

曲村晋文公塑像

由于晋军没有“追穷寇”,成得臣才得以活着回到楚国。他深知自己的错误很大,不敢去见楚成王,而是让人先试探一下口风。楚成王听了前线的报告,非常生气,指责成得臣不听忠告,惨遭失败,致使楚军死伤无数。他严厉说道,面对家乡父老,负有责任的人,怎么能交待得了?!听到楚成王的这番表态,成得臣知道不会被轻饶,长叹一声,拔剑自杀了。

取得城濮之战胜利后,晋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献楚俘于周天子。周襄王正式封晋文公为“伯”,即承认他在诸侯国的霸主地位,并作《晋文侯命》:“王若曰:父义和,丕显文、武,能慎明德,昭登于上,布闻在下。”意思是,您用道义使诸侯之间得以和睦,大显文王、武王的功业,应该得到宣扬。这年冬天,晋文公趁热打铁,邀集齐、秦、宋、鲁、郑、陈、蔡、莒等国诸侯在温(今河南温县)会盟,周襄王也到会了。自此,晋国的霸主地位更加稳固。

城濮之战,不仅对晋国成为当时的霸主,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给后世留下了思考与教益。人们看到,此战晋军所以能取胜,并非力量强过对手,而是晋文公知人善任,充分发挥部属与士兵的作用。特别是,他正确采取后发制人的战略与战术收到了成效。其中“退避三舍”的做法,不仅表明他是一位重承诺的政治家,还深藏着极其高超的军事谋略。由于退避三舍,政治上、外交上赢得了主动,道义归于晋;由于退避三舍,既迷惑了敌人,又让自己一方可以从容摆兵布阵,胜利也就顺理成章了。当代有学者甚至认为,城濮之战开了“兵者,诡道也”的先河。这个说法倘若成立,晋文公对“兵不厌诈”的认识,比著名的军事家、“兵圣”孙武,还要早一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