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画 一样心
——浅谈郑思肖与赵孟頫
安 宁
郑思肖画像
兰,植物;马,动物。它们皆可入画,而能画出其神其韵其姿其丽,并在史上成为名画者并不多见。郑思肖画的墨兰与赵孟頫画的骏马,非但成为名画,而且演绎出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
郑思肖擅长画墨兰,代表作是《墨兰图》,66岁时创作,是他留下的唯一传世佳作。长25.7厘米,宽42.4厘米,画面单纯由几片互不交叉萧疏的兰叶,两朵饱满绽放的兰花组成。无根无土,意寓土地已沦丧异族,无以扎根。构图简洁舒展,沉稳流畅,清淡飘逸,儒雅大方。仿佛清淡中蕴含无尽情思,飘逸中流露出质朴品格,儒雅中折射出坚强力量,大方中不失坚韧挺拔。这幅淡雅的水墨简笔,通过兰的清雅幽香,孤芳自怜,洁身自好的本色,写出作者心灵感受,开眼则清气充溢于天地之间。因此,它在中国绘画史上散发永恒不灭的馨香。不知何故,这幅名画却流落域外,收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赵孟頫是画马高手。《人骑图》是他42岁在老家湖州居住时创作的。画面上一个身着红色唐装骑士,骑着一匹膘肥体壮的骏马,仪态雍和,神色从容。构图十分简洁,着墨细腻,劲健有力,造型生动,充满活力。一人一骑,独骑缓行,虽有“千里走单骑”孤独,但淡定从容;虽握缰,但不勒缰,描绘出“垂鞭不动辔绦轻”之美感,用以抒发作者心中莫明其妙的复杂情感。这幅画长100厘米、纵30厘米,现存北京故宫,被奉为赵孟頫巅峰之作。
“艺术源于生活”。画作源自画家对社会体认和对自然的洞察与思考。这大概就是“诗言志,文载道,丹青写精神”艺术创作宗旨之所在。《墨兰图》与《人骑图》完全体现出作者这一创作思想。
郑思肖处于宋亡元兴的年代。南宋国民当了亡国奴,如同无根兰一样失去依附。这是《墨兰图》创作的历史背景。右上角题有:“向来俯首向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作者借用兰的自叙,表达清高自傲的气质。左边题有:“芳香渺无寻处,梦隔湘江风雨,翁是闲作楚花,我亦为翁楚舞。”“楚花”指兰花,“楚舞”指为兰花而舞笔。边款“所南翁,丙午正月十五作此壹卷”。“所南翁”,是郑思肖的字,临安沦陷后,他觉得自己仍然是宋的遗民,誓不面北称臣。为此,故意不写元代年号(当时为元大德十年),只写“丙午”,表达对元廷的无视。可以说,这是爱国情怀的直白,一心中国梦的直抒,也是在那板荡年代里对社会真情实感的流露。
郑思肖喜欢兰花,与他的生平有密切的关系。早在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14岁的郑思肖考中秀才后,随父举家迁徙苏州,寓居苑桥。父亲令他外出游学四方,认识社会,贴近自然,开始自己人生旅程。他的足迹踏遍江南山山水水,视野触及方方面面。这当中,“兰生深谷,不畏风雨,清雅幽然,质朴无华”,给他留下美好印象。认识兰、酷爱兰、临摹兰、绘画兰,与兰结下不解之缘的同时,兰的形象也在他的心中不断升华,写出了“纯属君子,绝无小人。深山之中,以春为天”的赞美诗。大自然芸芸众生,尤其兰的纯洁幽雅孤芳,给他生命注入了玉骨冰肌、刚直不阿诸元素,加上失国之恨,这才有了《墨兰图》的不朽之作问世。
墨兰图
郑思肖不臣服蒙元的统治,自称宋之“孤臣”,名字由少因改成思肖,字号忆翁、所南,并将居室题额为“本穴世家”,意寓“大宋世家”,表示对宋的死忠和节守。当他听说宋朝最后一位皇帝逃往海外时,立即动身携带八个装满茶叶的瓷罐驾舟前往印尼追寻,极尽子民的心力。这一切均告徒劳时,他把家中绝大部分田产划给城南报国寺,自己则“头戴烂纱巾,脚踏破鞋底”,将“泪如江水流成海,恨似山峰插入天”作为动力,埋头苦著《心史》,创作“无根兰”。他的“无根兰”从不轻易送人,尤其是当地权贵求画时,断然拒绝:“头可断,兰不可得!”那种不屈不移,坚守节操的意志,坚如磐石。
郑思肖自称“三外野人”“三外老夫”隐居寺院,来往于万寿、承天、虎丘等名刹道观,信奉道教,还著有《太极祭炼内法议略》三卷、《修真全书》、《锦钱集》、《三教记》等。“年高雪满簪,唤渡浙江浔。花落一杯酒,明月千里心。凤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别后空回首,冥冥烟树深。”诗中描写的场景是他晚年生活真实写照。78岁时去世,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好友在墓前竖一碑,上书“大宋不忠不孝郑思肖”。
人骑图
《人骑图》是赵孟頫的得意之作。他在图右上自题:“吾自少年便爱画马,六岁得见韩干真迹三卷,乃始得其意之。”落款“元贞丙申岁(1296年)作,子昂。”他所画的马其实就是自己心爱的坐骑“玉鼻騂”,这匹马他天天骑,天天看,十分熟悉,画起来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事隔三年,也就是大德己亥(1299年),赵提笔在图上重题:“画固难,识画尤难。吾好画马,盖得之于天,故颇尽其能事。若此图,自谓不愧唐人。世有识者,许渠具眼。”赵孟頫为什么会发出这样感慨?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民族感情。那时,征召他入京为官的元世祖忽必烈刚去世,朝廷对他颇为冷落,总是冷眼相看,这让他很不以为然,不久,便借病乞归,闲居江南。赵孟頫始终把自己视为唐宋后人,认为“唐人骑胡马”,人在上,马在下,有何不可?一则自己才学在蒙元人之上,二则自己对被欺视的心理确实不甘,那种蒙元人高高在上的情势要颠倒过来,以发泄不满情绪。于是就有了《人骑图》寓意颇深的创作灵感,也就有了藏匿在《人骑图》里的“画外音”。学者赵华考证:《人骑图》是赵孟頫的自画像,即把自己画成唐代独行骑士,表达驭马和用人之策的理解,鞭笞当局过于严酷的人为种族欺视,其秉持道义之勇气可嘉。
赵孟頫画像
对于南宋的灭亡,赵孟頫内心是悲伤的。那时,他才25岁,家境日益败落,生活举步维艰,是抱残守缺还是选择出仕?开始时,吏部尚书谷之奇力荐他为翰林国史院编修时,被断然拒绝。随着江南遗民抵抗被镇压,元朝一统,国势稳定,才应召入仕。元大德三年(1299年)被命江浙儒学提举,十年后晋升为朝翰林学士、荣禄大夫,官居一品。殊荣背后,这只是“政治花瓶”而已。在郑思肖与他绝交,侄儿也与他绝交,长辈友人也大为不满情况下,他屡屡流露出懊悔、尴尬、愧疚、惆怅心情,还写出《罪出》一诗,用“昔日水上鸥,今如笼中鸟”,表达内心隐痛与苦衷。延祐五年,妻子管道升患眼疾,他获准带妻南下治疗,途中妻亡。于是归隐吴兴,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在家道人。其画多蕴含道教美学思想,以求精神上解脱。其间,创作出《水村图》《红衣罗汉》等一系列水平相当高的作品。“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三年后,卒于吴兴,享年67岁。
从以上所述可以看到,郑思肖与赵孟頫两位国画名家,殊途“同归”于道,既是历史悲剧,也是历史的必然。因为他们都有浓浓的故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