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7 15:56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楚 欣

 

颇受垢病的元稹情感之路

楚 欣

元稹 塑像.jpg

元稹塑像

唐代乃中国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出了许多名家,元稹是其中之一。他与白居易齐名,被誉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与推动者。其所作的诗,“天下传讽”,“妃嫔近习皆诵之”。元稹还曾以“歌词数十百篇”献给皇帝,从南宫散郎晋升为祠部郎中。然而此君在男女之间情感方面却颇受诟病。

元稹(779~831年),河南河内(今河南省北部)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因在家排行第九,世称元九。元氏系北方鲜卑族拓跋部后裔,隋朝以前显贵辈出,唐以后日渐衰微。元稹的父亲元宽虽然多才多艺,却长期沉沦不遇。元稹八岁时,父亲过世,随母亲郑氏到了凤翔亲戚家生活。

小时候的元稹,勤奋好学,九岁就能熟练写诗,深受长辈的夸赞。唐贞元八年(792年)冬天,十三岁的元稹回到长安。第二年应试明经科,一炮打响,但当时“政策”规定,需要经过吏部考试才有资格任职,因而没能走上仕途。

闲居长安的元稹,把读书放在第一位,不断丰富其文化知识。贞元十三年(797年), 他到了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与远亲崔姓少女(名“双文”,小名“莺莺”)相识,并一见鈡情。然而,崔女之家虽称富有,却没有权势,这与元稹理想中的婚姻存在距离,因此只恋未婚。贞元十六年(800年),为了前途,元稹再赴长安,被新任京兆尹韦夏卿所赏识。韦夏卿有个女儿韦丛,尚未婚配,元稹意识到,这是一个走捷径、攀高枝的绝好机会,便决定放弃崔双文,追求韦丛。贞元十八年(802年),元稹与白居易同登吏部书判出类拔萃科,进入秘书省任校书郎。第二年,与韦丛结为夫妻。

多年后,元稹以自己的初恋为原型,写下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篇传奇小说只有三四千字,人物、故事、情节却相当完备,连后来被广泛吟诵的那首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也是传奇小说原本就有的。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莺莺传》者,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金代的董解元、元代的王实甫,根据《莺莺传》,先后创作了不朽的剧本《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进一步扩大其影响。

作为韦夏卿女婿的元稹曾有《梦游春七十韵》一诗:“当年二纪初,嘉节三星度……韦门正全盛,出入多欢裕。”接着又写了《陪韦尚书丈归履信宅因赠韦氏兄弟》。诗云:“紫垣驺骑入华居,公子文衣护锦舆。眠阁书生复何事,也骑羸马从尚书。”可以看出,元稹在极尽奉承岳父大人的同时,心情是无比愉快与自豪的。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元稹列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第一,授左拾遗,因频频上书议论时政,被贬为河南县尉,后又因母丧,丁忧了三年。元和四年(809年),得宰相裴度提拔,任东川(今四川三台)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调查民风民情。就在这一年七月,韦丛病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元禛为此写下了《离思》五首,表达对妻子的忠贞与思念之情。尤其是第四首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成为千古名句。他还在《遗悲怀三首》写道:“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惟将长夜终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似乎不想再婚,以此报答为自己操劳多年的爱妻。然而不到两年,他就在江陵续娶安仙嫔为妾。

元和九年(814年)秋,安仙嫔生下一个孩子后也去世了。元和十年,元稹被贬,任通州(今四川达州)司马。不久,以养病为由北上兴元,并在那里与刺史裴郧的女儿裴淑结婚,再次组织家庭。

裴淑才思敏捷,善于写诗。元稹有此才貌双全的女人为妻,沉醉其间,几乎“乐不思蜀”,直到他同裴淑的孩子元樊满三个月后才动身返回通州任上。

元稹一生虽然与多位女性谈情说爱,但在情感路上,她和薛涛的姐弟恋时间最长,也最有故事。

薛涛,字洪度,长安(今西安)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大约生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一生写过不少诗,但散失很多,《全唐诗·薛涛》收入89首。她的诗广受好评,如晚唐的韦庄在《乞彩笺歌》中写道:“也知价重连城璧,一纸万金犹不得。薛涛昨夜梦中来,殷勤劝向君边觅。”

聪慧好学的薛涛,自幼懂得声调、韵律,也会作些小诗。由于父母早逝,不受拘捡,性情开放,常沉溺于热闹虚华生活。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薛涛被召入幕府侍酒赋诗,并由此入乐籍,成为一名乐伎。因富有诗才,处事干练,韦皋极为赏识,曾打算表奏她为校书郎之职。后来考虑到没有女性任校书的先例,只得作罢。但幕僚们还是把薛涛看作校书郎。你呼我唤,“女校书”也就成了薛涛的专称了。连当时著名的诗人王建(曾任陕州司马,光州刺史)给她写诗,都这样称呼:“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见《寄蜀中薛涛校书》)。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任东川监察御史,听说成都浣花溪有一位女校书叫薛涛,才貌双全,便萌生羡慕之情,迫切希望一见。此番心思,让原来的成都尹、时任太原节度使的严绶知道,便让薛涛前往东川与元稹认识。两人初次会面,元稹总觉得自己是个才子、官员,根本不把乐伎薛涛放在眼里。薛涛心知肚明,却不表露,而是从容不迫地写下《四友赞》。所谓四友,即笔墨纸砚,比喻文化。诗云:“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默默,人文亩而休休”。诗人将文房四宝拟人化了,意思是,我从小与它们有交情,你可别瞧不起人。元稹读后甚为惊讶,对薛涛的才情非常佩服。这一来,双方知根知底,互相敬重,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然而短暂的聚首,终须一别。之后,他们以诗互相唱和,往还不断。元稹《寄赠薛涛》一诗写道:

锦江滑腻峨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

言语巧偷鹦鹉舌,文章分得凤凰毛。

纷纷辞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

“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五云”仙居系薛涛住处)”一语,点出他与薛涛的情感非常密切。薛涛收到诗后也和了一首,即《元微之赠涛诗因寄旧诗与之》: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淡,两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已过不惑之年的薛涛,深感时光飞度,韶华易逝,又不能与心中的知己在一起,流露出无奈的伤感。

元稹认识薛涛的第二年,被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薛涛以《赠远》两首绝句相送。其一云: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这首诗用了特殊的词语——“锦字开缄到是愁”。所谓“锦字”,是用锦织成的字,旧时指妻子写给丈夫的书信或诗文,可见薛涛对元稹的感情多么深沉。其次,“月高还上望夫楼”,更是毫不隐晦地把元稹当作自己的丈夫了。

《赠远》的另一首,同样表达出那种盼夫归来又未能得到的悲伤心情:

扰弱新蒲叶又齐,春深花发塞前溪。

知君未转秦关骑,月照千门掩袖啼。

意思是,春深时节,菖蒲花已开遍浣花溪畔,你却不能归来。对着明月,我只有掩面哭泣了。

可以看出,薛涛情属元稹,心系微之,元稹对她也非常欣赏。然而出乎意外的是,两人关系如此亲密,且在相交的十余年中,元稹又有过丧妻之痛,孤身之悲,理应结合才对,却始终没有。人们在感叹之余,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寻根究底一番后发现,问题不在女方,而在男方,即元稹根本没有想过要娶薛涛为妻的念头,而此中的原因大致有三:一、初恋时他是有妇之夫,不能再娶;二、两人的年龄相差过大,当时元稹三十出头,薛涛已经四十开外;三、薛涛虽然出入幕府,与当时的政界、文化界名流多有交往,但乐籍在册,社会地位卑下,一向看重门第、出身的元稹对此不可能接受。笔者以为,最后一点应是元稹不娶薛涛的主要原因。

不娶,当然可以。问题是,元稹与薛涛长期互相唱酬,并一再表白对她的爱慕之心,痴情的薛涛因此苦苦等待,最后却是落空,以至于失去組织家庭的机会。正如后人所指出:“涛似属意于稹,终身未字。”显然,耽误薛涛婚事的这个责任,元稹是逃脱不了干系的。

长庆二年(822年),元稹任同州(今陕西大荔)刺史,第二年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刺史兼浙东观察使。这时,年过不惑的他忽然想起,要把多年未见的薛涛接过来“叙旧”。然而,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原因是他遇见了浙东名妓刘采春。此女乃伶工周季崇之妻,当年也四十左右,风姿绰约,正随丈夫在浙东演出。刘采春不仅歌唱得好,还能作曲写诗,元稹被迷住了,开始与她交往,并作诗赠与。这一下,原先想接薛涛过来的念头自然也就打消。对于迷恋新欢,忘却旧好,元稹倒也坦白地作了交代:“她(指刘采春)诗才虽不如涛,但容貌佚丽,非涛所能比也。”

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再次入朝任尚书左丞。大和四年正月,自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御史大夫、武昌军节度使。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这位在政界沉浮多年的著名诗人,暴卒于武昌军节度使任所,终年五十二岁。

元稹,作为中唐政坛、文坛上的著名人物,后人对他的看法分歧不小。近现代学者陈寅恪作过这样的评议:“(元稹)惟窺时趋势,以取利自肥也。综其一生行迹,巧宦固不待言,而巧婚尤为可恶也。岂其多情哉?实多诈而已矣。”(《元白诗笺证稿》)几乎从根本上加以否定。笔者以为,此说值得商榷。实事求是而论,元稹为官,并非那样坏。他任东川监察御史时,就做了一些深得人心的事。如勘察房式案,为东川十八家伸冤等。白居易曾赞道:“东川十八家,冤愤一言申”。至于情感方面,元稹的确有问题,如好攀高枝,喜新厌旧,缺乏真诚,言行不一,等等,正如《新唐书》所言:“稹素无检,望轻”。今人谈论他,批判一番是应该的。如将其视为“可恶”之人,全面否定,则未免过了。不知以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