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宾王和《讨武曌檄》
在近现代中国,当社会斗争白热化时,如上世纪二十年代大革命期间、六七十年代“文革”动乱,都能在报章、杂志或街头墙壁上读到这样的话:“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语言慷慨激昂,富有鼓动性。然而寻根究底一查,这原是老话,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最先说出它的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骆宾王(公元640年—?),婺州义乌(今属浙江)人。出身虽然贫寒,但很聪明,“少善属文”,7岁时就写出了《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小年纪能写出如此生动活泼的好诗,实在罕见。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一位名人的童年能与之相提并论。
年轻的骆宾王早先曾在河南豫州道王李元庆那里任过闲职,道王要他写出个人有何才干,即“自叙所能”,目的是想提拔重用他。然而骆宾王却在《自叙状》中发表不同看法,认为个人的才华与品行如何,应由主政者秉公考核,不能听任个人胡吹。因此“斯不奉命”。也就是说,他不写这种吹嘘自己的文字。可见其性格是多么直率。
离开河南后,骆宾王来到长安,任奉礼郎。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在唐代官制九品三十阶中属二十九阶,地位是很低的。但骆宾王并不介意。之后,他兼任东台详正学士,这是一个学术机构的职务,地位比奉礼郎略高。然而只做了两年就被免职。正当走投无门的时候,边境有事,使他有机会从军西域。久戍边疆的骆宾王写下许多慷慨悲凉的边塞诗,如《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据《旧唐书·杨炯传》记载,骆宾王与王勃、卢照邻、杨炯“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他的诗在扭转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倾向、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先驱作用。
从边疆回到长安后,骆宾王相继任武功和长安两县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不久,由长安主簿升任侍御史。或许是“文章憎命达”的缘故,骆宾王的仕途非常坎坷。武则天干预朝政时,因多次上书讽刺朝政,触犯了这位未来的女皇,以贪赃受贿罪被关进监狱,受到酷吏来俊臣的百般折磨,打得死去活来。面对无辜遭受陷害,骆宾王奋笔写下了著名的《在狱咏蝉》一诗: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他在狱中借咏蝉抒发内心的感情,表达对世道艰难、高洁蒙冤的愤慨。一年后,唐高宗忽然又想起改年号(这位皇上最热衷于此道,在位34年,一共用年号14个,即改了13次,居历代皇帝之冠)。皇帝改年号,照例要大赦天下,骆宾王因此得以出狱,并被派遣随军西征突厥。不久从边塞回来,朝廷安排他去临海(浙江天台县)任县丞(八品)。世称骆临海。但他“上班”后没有多久就挂冠而去,过着逍遥自在的文人生活。
唐中宗嗣圣元年(即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柳州司马徐敬业以匡复唐室拥立庐陵王为号召,在扬州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闻讯立即星夜赶往扬州,积极参与其事。徐敬业素知他的文才,就放手让他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敬业军中书檄,皆宾王之词也。”有一天,徐敬业请他写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以争取民心、鼓舞士气。受过武则天迫害的骆宾王原本就窝着一肚子气,这下有了机会可以发泄,便立即答应下来,并很快草就,这就是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檄文写得相当有气势:“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讨伐武则天的人,读了檄文,都称赞它写得好。
檄文发出后传播得相当快,不久就到了洛阳,成了朝野议论的话题。武则天让人读给她听。因檄文是骂武则天的,如“秽乱春宫”,“狐媚偏能惑主”,“杀姐屠兄,弑君鸩母”。内侍越读越怕,声音都发抖了。武则天说,你怕什么?也不是你写的。内侍这才壮着胆子读,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武则天极为震动,她问,这篇檄文是谁写的?听说是骆宾王,不禁叹息道,这样好的文才,却不在朝中,太可惜了,于是发出“宰相安得失此人”的批评,并交代领兵平息叛乱的将军切不可杀掉骆宾王,只能把他活捉。然而平定徐敬业后,人们四处寻找骆宾王,却怎么也找不到。《资治通鉴》说他被杀,《朝野佥载》说他投江而死,《新唐书》说他“亡命不知所之”,还有的说他出家当了和尚,反正是再也看不到他和他的新作品。
骆宾王最后的结局如何,至今仍是个悬案,但有两点很清楚:
一、武则天不因骆宾王为徐敬业撰文痛骂她而记恨,甚至还想用他,徐敬业兵败,骆宾王不知去向,“文多散失,则天素重其文,遣使求之”,显示出一个有作为的女皇帝胸怀的豁达。应该说,这不是所有的政治家都能做到的。例如近代蒋介石对待郭沫若就是另一种做法,上世纪20年代,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悲愤万分的郭沫若发表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文章仿骆宾王《讨武曌檄》的笔法,义正词严,激扬慷慨,影响很大,蒋介石对此恨之入骨,立即发出通缉令,欲置郭沫若于死地,郭沫若因此亡命日本10年,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回到国内。毫无疑问,比起武则天的大度,蒋介石显然要“小气”得多。
二、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之一,以写诗擅长,留下不少优秀的诗作。但是后世一般人记住他的,主要不是诗(除了小时的那首《咏鹅》),而是《讨武曌檄》。这可能是包括他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未曾想到的结果。但它充分说明,社会实践才是评价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重要标准,只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欣赏的作品,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