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2 13:2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美松


·卢馆长序跋系列专题·


福建城隍信仰溯源

——《越福建城隍庙志》概述


 

城隍信仰是我国最古老的信仰之一,其起源甚古,传说尧帝时即有“八腊”之祭,列入水庸之神。水庸即后代城郭之滥觞,当时祭祀的是卫护城内官员、百姓的自然神,是自然崇拜的体现。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民间信仰的深化,城隍信仰遂由自然神向人格神演化。如福州城隍神,在首任晋安郡守严高修建郡城时,便也修建了城隍庙,而且将汉代御史周苛树为城隍主神。说明城隍信仰已成为人格神信仰,历代相沿,奉祀不绝。他与汉无诸信仰成为福建有记载的两个最早民间信仰的祠庙之一。

福州自从确立城隍神信仰之后,历代传承,不仅赓续着神灵信仰,而且还不断扩大城隍神庙建筑,增列十三尊陪祀(附祀)的明神,增加了对道教尊神的奉祀、对民间信仰神灵(如陈靖姑)的专龛祀奉。历代官员带头奉祀城隍神,按朝廷旨意,以“神道设教”愚弄民众,宣扬当政官员与城隍神“阴阳共治”,互为表里,以达其皇图永固之目的。

福建民间历来有对各种信仰虔诚笃敬,祀奉对象众多且科仪繁缛的传统,对城隍神的信仰膜拜尤其如此。封建时代,百姓对于贪官污吏的鱼肉残害,对于土豪劣绅的欺凌压榨,畏之如虎且告诉无门。唯有寄望于冥冥之中城隍神灵的洞察明鉴,或代为伸冤理屈,以求灵魂的安慰;或冀望彰善殚恶,以伸正义公理。因此,城隍神被奉为能够燮理阴阳、奖善除恶的执法神和护法神。这是旧时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灵中,是惟一官民同奉,并被认为能够监督官吏行政,守德,替百姓伸冤雪耻、矫枉辩诬的明神。在民间传说中有许许多多关于城隍明于断案、善于察奸、敢于惩恶、勤于扶弱的故事,体现了百姓对于自己塑造的神祇偶像的希冀和祈愿。这其实是被压迫百姓处于赴诉无门现实中虚幻的愿景与满足。当然,我们也可以从百姓对清官循吏的拥戴颂扬,对忠臣良将的顶礼膜拜中,感受到他们对公平正直的渴求,对强梁横暴的痛恨。看来封建专制统治者也不能完全漠视民意和民心,他们在百姓中极力推广和鼓励城隍信仰,强调“幽明相济”“阴阳辅治”,正是旨在麻醉人们的思想,抚慰不平的民心。因为,明智者认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愚暗者则止足于欺人自欺。

本志通过记述福州城隍神信仰的历史发展过程,阐明这一民间(同时也是官方)信仰的真谛与实践状况。从理论上讲,城隍信仰应是古代社会专制王朝统治民众“神道设教”的一个重要措施,其目的正如统治者所宣扬“幽明共治”,说明统治者自知光靠政治管辖、道德说教仍不足以管摄人心(官民之心),从而抬出城隍神信仰,作为管制官民的工具,对百姓、对牧民官吏进行思想威慑和精神恐吓,以此补苴政教统治之不足。正是出此目的,对城隍的祭祀和膜拜,才从先秦的自然崇拜,人格化为神灵崇拜;而且这些神灵都是为统治者和民间百姓所公认的人间正人,在他们的生平事迹中,都有过正直无私、忠义果敢的美德和御灾捍患、为民造福的勋绩。通过树立榜样,宣扬他们的德业,使百姓心悦诚服,有所依归,以精神统治的方式弥补政教统治之不足。这应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倡导奉行的政策,也是民间百姓长期信奉不衰的原因所在。值得注意的是,“神道设教”本是专制统治者愚民以治民的重要策略,因为历史上百姓受愚弄而自欺,其供奉膜拜的神灵都是自觉信仰的“灵神”,像城隍神那样既受百姓信奉又受封建统治者倡导和信奉的确是极少数的事例。统治者欺人自欺,城隍神遂成为官民同奉的神祇。

由此看来,城隍信仰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其原因盖由于旧时代朝野、官民共有的心理需求,本志记述的内容适可证明这点。本书分门别类按历史发展顺序依次介绍城隍信仰的缘起和对城隍神信奉的历史沿革。人们可以从城隍庙建筑的历史变迁(规模扩大)与所供奉神明的逐步增加陪祀神明,以及其代表性人物的生平经历与建树勋德,可见统治者的用心和平民百姓的期望。人们还可从历史上城隍神信仰的分香传播与信众范围的不断扩大中,感受到善良百姓与告诉无门的受害者,是如何在无奈中求助于神力,祈求神祇于冥冥之中实施果报轮回,惩戒横暴者,扶持贫弱者。在我国两千年的专制统治社会中,善良的人们是如何期盼和依赖于英明的君主与正直的官员,从他们愚妄而天真的“明神”信仰中,可以清楚地体现出来。

实际上,历朝历代都不缺乏头脑清醒的智者,也包括聪明正直的官员,洞见这一信仰的虚诞。在许多关于城隍神奖善殚恶的故事佚闻中,在关于城隍庙的诗文联匾中,都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善恶不明、是非颠倒等乱象的愤懑、讥讽和抨击,道出了人心思治、百姓思安以及对社会正义的呼唤和追求。对城隍神的信仰,突出反映我国传统社会中广大民众对真理和正义的执着向往。“物不平则鸣”,有压迫即有反抗,百姓不能忍受长期的欺凌与压榨;在感觉祈求神灵也不济事的情况下,百姓有了自发的觉醒,产生自觉反抗的动力,那时社会革命和斗争就会到来。

城隍神信仰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特色信仰,由于移民的原因,故有大量的分香、分炉或分灵存在。各地民众不忘本根,所以产生了许多谒祖寻根、朝圣晋香或互访交往的活动。本志对此也作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记载。旨在说明一种民间信仰、一类信俗活动,凡涉及群体行为的文化形态,都不是偶然发生的,也不是一时的作为,而是有着久远的历史动因,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重要的是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以避免盲动,进行科学的教育以破除迷信。正如毛主席所说过的,应当教育群众,让他们自己起来亲手丢掉菩萨。只有建设起科学昌明、繁荣兴盛的社会,只有教育出思想进步、文明普及的人群,才有可能彻底打破迷信,走上和谐健康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