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3 23:27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卢美松


·卢馆长序跋系列专题·


近代历史文化的窗口

——《仓山园庐史话》前言


 

福州建城有二千多年历史,仓山的开发相对较晚,却以后来居上之势,推动着城市的近代化。这从仓山保留至今的近代建筑中,可以见证福州近代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本书以记述仓山中段(今烟台山及其周边社区)地区近百年来园庐建筑为主,介绍其建筑背景与特色,居民生活故事,用以佐证期间福州城市的发展与文明进步之一斑。

众所周知,1842年清廷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后,福州港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1844年,英国第一个开设驻福州领事馆,福州正式成为开放港埠。随后陆续接纳包括美、法、德、俄、日等17个国家领事,相继在山上设立领事馆或代办处,烟台山地区遂形成领事馆区。西方各国还在烟台山一带开设银行、邮局、报社、洋行、公司及教堂、学校、医院等,开始出现许多西式建筑。各国商人随后纷纷来到福州投资,从事茶叶、石油等货物的进出口贸易。洋人老板、职员、家属因此在仓山居住、生活,一时社会风气大开。为洋人服务的华人买办和职员、工人以及中国的官僚士绅与富商大贾也纷至沓来,在仓山(主要在烟台山一带)建筑许多具有西方或东南亚殖民地建筑特色、号称园、庐、别业、山庄的建筑,作为居住、休闲或营业之地。仓山部分地区因此又被称作“洋界”。

“西风东渐”的影响下,仓山地区较早接受西方的科技文化与生活方式,成为福建近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窗口。

晚清至民国时期,仓山一带逐步成为经济发达、人文兴盛、景色怡人、社交活跃的地区。仓山的近代城市建筑规模渐现雏形:窄小的街道上,洋行林立,厂坊鳞次,商铺栉比,众业齐备,百货杂陈,市场繁荣;另有洋人建筑的教堂、医院、学校、邮局、海关、税务及各种办事机构错落其间。华夷杂处、人烟稠密。华人民居园庐、别墅山馆与西式洋楼风格迥异而又浑然一体,形成中西汇合的建筑景观与生活风貌,号称“万国建筑博物馆”。

入居或谋职仓山的众多华人,尤其是富商大贾、华侨大户、文人雅士,乃至买办职员,凡富贵而多金者,皆麇集在山,营建别墅山庄,以就乐土而逞风雅,故仓山又成为传统文化汇聚、社会风气开先的特殊人群居住区。他们对于居所建筑有着自己的审美理念和情趣习惯,包括结构形式继承中国民居传统,又在外观上采纳西洋或南洋建筑的特色布局或装饰,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格局与风貌。这是根据结合福州地理特点和气候环境所创造出的一种新建筑形态。因此仓山、特别是烟台山地区的建筑,充分反映近代以来,福州人文传统的继承与外来文明相结合的时代特征,使得仓山建筑在福州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风情画面。

近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机构大量萃集在仓山岛的烟台山顶和沿江地带,除有西方领事馆、闽海关(洋关)、税务司官邸、邮政机构、洋行、公司、教堂、学校、医院等建筑外,还有本书记载的大量民宅。这些民宅建筑主要分为三类,分别是中西混合式建筑、中式建筑中融入南洋(东南亚殖民地)建筑元素、西式建筑中融入中式元素。这些建筑有不少采样于广州式骑楼。所谓骑楼,就是把欧洲古典建筑中的券廊与广州传统建筑进行融合改造的产物。因此,早期的仓山园庐别业、民宅建筑,其特点基本是砖木或砖石结构的舶来式房屋,一层是券廊,屋顶是西式四坡顶、百叶窗,室内有壁炉,形式上是中西混合。民国时期,中国逐步收回海关主权后,对于建筑的外形也有了改造的表现,比如去除殖民地色彩浓厚的券廊。从本书记述的园庐别业建筑中,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环境而变化的特征。从建筑看文化,仓山的历史建筑不仅反映了福州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体现了福州地区的别业区与广东、南洋乃至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些充分表明,福州城市文化的包容性特点。

仓山区园庐别业的建造者主要是西方传教士、国内神职人员、海关邮政系统官员、进出口贸易富商、洋行买办、海外侨商、本地实业家、社会名流等。他们自清朝中叶以来,争相在仓山购地建造私人花园别墅,形成福州洋界的新贵住宅区。举其要者,如民国国府主席林森、民国海军司令陈绍宽、晚清外交家罗丰禄、辛亥革命先驱黄展云、侨务领导叶见元、女博士许金訇、富商罗勉侯以及大学教授丁汉波等,他们或是近代政界的头面人物、学界精英、实业界大佬等。本书简要记载他们的生平事迹及居所建筑,为仓山这片近代特别区保存历史建筑和人物故事,也为读者打开了解近代历史人文的一扇窗口,反映福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发展的部分社会风貌。这也是认识福建近代历史变迁的窗口。

本书记述内容包括园庐宅院、别业山庄、名人旧居、商行会馆、西式建筑数类,一般选其现存建筑,建筑不存者或记其重要建筑特征,或记其原住重要人物事迹。为忠实保存地方历史,本书除了介绍历史建筑的状况与特点外,还记述建筑主人及其家族成员(或寓居名人)的情况,尽可能为人们了解近代福州社会历史与人文发展提供较为翔实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