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5 22:32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郑 辉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66.黄景昉与《国史唯疑


 

黄景昉是明末崇祯朝政坛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臣,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讲、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官至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时政之弊,累疏力争推贤荐才,政绩斐然,声名远扬,为后人所尊崇。明崇祯末年,因上表谏诤,引帝不悦,遂上疏引退,隐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一生著述宏富。所著《国史唯疑》于国史旧闻节取成编,自洪武迄天启分朝载之。对明代国史中的不实与偏颇之处,加以补正。其遗闻轶事,可补史传,弥足珍贵。

 

《国史唯疑》十二卷  (明)黄景昉撰

黄景昉(1596—1662),字太穉,号东崖。福建晋江人。黄景昉出生儒宦之家,其祖父黄国彦,字士美,号观石,素有才学。明隆庆元年(1567)举人,官至崇府左长史。有政声,卒后崇祀广州府名宦祠,后追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其父黄宗彝,字秉甫,号屺湘。为人有孝行,居家不喜声色。后追赠资政大夫、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

黄景昉自幼好古能文,七岁即“博赡陆离”,(《(道光)晋江县志》卷五十六《黄景昉传》)且有孝名。十六岁时,秉承家风,其母谢太夫人连年病羸,景昉为母亲“叩头吁天,愿自减寿益母”。(《檗谷黄氏族谱·景昉公传》)万历四十三年(1615),中举人。天启五年(1625),登进士。入仕初选庶吉士。

黄景昉为官清正,敢于直言时政之弊,累疏力争推贤荐才,政绩斐然,声名远扬,为后人所尊崇。天启年间,时魏忠贤阉党肆横,势焰方炽,景昉虽尊魏微为“魏师”,丁绍轼为“阁师”,却不欲与阉党为伍,并对阉党中人有意远之。御史吴裕中因弹劾丁绍轼,被阉党矫旨廷杖一百而身亡,湖南老乡无人敢临其丧,唯黄景昉割俸赙之,足见其胆识过人。魏忠贤总揽朝廷内外大权,黄景昉忧愤无仕宦意,请假归。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伏诛,黄景昉才还朝,授翰林院编修,参与纂修《熹宗实录》,历官庶子、直日讲。崇祯十一年(1638),为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读,崇祯皇帝亲临经筵,问臣下征询用人之道。景昉直言不讳道:近日考选不公,认为推官成勇、朱天麟“廉能素著”, (《(同治)泉州府志》卷五十四《黄景昉传》)却不得获考选。又言刑部尚书郑三俊为四朝元老,至清无俦,不应久系狱中。退朝后,又上奏论之,郑三俊终获释,成勇改南京御史,朱天麟改任翰林院编修。十三年(1640),升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讲学士。崇祯皇帝下诏撤各镇监视中官,高起潜拥重兵关外不愿撤回,则报关外有警,大臣顾虑有他变,但无敢言者,景昉召对力言此事,崇祯帝颔之。十四年(1641),晋詹事兼管翰林院。疏请恢复庶吉士考选及召还修撰刘同升、编修赵士春。十五年(1642),入朝辅弼,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借崇祯帝感叹讲筵官不得其人之机,上言称赞黄道周清修博学,求赦免黄道周。不久黄道周得以复任少詹事。十六年(1643),与蒋德璟、吴甡同升为太子少保、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时南京管理长江的官员设文武两员,崇祯帝欲裁去文臣,专任诚意伯刘孔昭,副都御史惠世扬被任命后迟久不至,崇祯帝命削其官籍,景昉据理力争,上表谏诤。崇祯帝极为不悦,黄景昉遂连连上疏告退。同年(1643)九月,离京返乡。隆武元年(1645),唐王遣中书舍人力请,以原官复任。二年(1646),复告归。家居十余年,以著述为事。清康熙元年(1662),卒。临终前,索纸笔于膝上疾书,成诗两首,掷笔而逝。诗曰:“国亡身合殉,家破第先归。伤心陵北望,松栢不成园。”又一首:“嬉游皆假合,啼笑亦随缘。耿耿孤明处,佯狂二十年。”(《檗谷黄氏族谱·景昉公传》)

黄景昉的一生,著有《馆阁旧事》《读史唯疑》《宦梦录》《经史要论》《经史汇对》《双声叠韵谱》《古今明堂记》《制词》《东崖诗稿》《鹿鸠咏》《燕楚游咏》《国史唯疑》《馆寮十志》《读诸家诗评》《御览备边略》《湘隐堂文集》《湘隐堂诗集》等十多种。

《国史唯疑》十二卷,是黄景昉流传最为著名的一部著作,约成书于明亡之初。时逢以史经世思潮盛行,史学考证之风兴起,黄景昉借疑国史反思时局,试图寻求解决明末社会困局之路,以警醒后世,于国史旧闻节取成编,分朝载之,对明代国史中的不实与偏颇之处,加以补正。全书自洪武迄天启为十一卷,依次记述明代历朝典章故实,遗闻轶事。第十二卷为“补遗”,前半部通记历朝人物遗事,后半专记闽事。全书不记崇祯朝事,一是认为可能是因为懼清初文網过严,恐触忌讳;一是认为:“不及崇祯朝者,崇祯朝无实录,无国史可唯可疑也。国变以后更不必言。”(孟森《传钞本黄景昉〈国史唯疑〉跋》,载《明清史论著集刊》)一文则分析书中内容,全书分条记述:卷一,洪武、建文150条;卷二,永乐、洪熙、宣德146条;卷三,正统、景泰、天顺144条;卷四,成化、弘治149条;卷五,正德148条;卷六,嘉靖148条;卷七,嘉靖146条;卷八,隆庆、万历150条;卷九,万历146条;卷十,万历150条;卷十一,万历、泰昌、天启159条;卷十二,补遗198条;通计1840条。要旨在于对历代朝政治乱得失,朝士言行的是非功过,逐条胪列,一一述评。并以亲身所见所闻,或辩史书之误,或补史传之阙,秉笔直言,力求客观公正,不为尊者讳,不为亲者讳。清代及近现代许多著名学者如全祖望、傅以礼、徐时栋、周星诒、缪荃孙、傅增湘、孟森等人都对此书极为推重关注,或校勘或题跋。如近代史家孟森云:《国史唯疑》“遗闻轶事足补史传者极多,故自可贵”,“书中重气节,慎进退,爱廉静,恶纷竞,不失为正人君子之言。”(同上)熊德基《国史唯疑·序》也评说:“此书既不同于野史,也不同于考异,而兼有博闻与史评之长,足为治明史者论世知人之助。”(陈士楷、熊德基点校本《国史唯疑》)

该书取材甚广,内容宏富,除了节取《国史》旧文外,曾参考诏令、奏疏、私史、方志、别集、笔记,以及个人的亲见亲闻,家谱、行状,碑文和墓志亦在参阅之列,征引文献多达180余种,足见此史料价值之珍贵。凡明朝历代帝王、名臣、典故、事件,皆可在书中索得。《国史唯疑》之“国史”是指“本朝的历史”,以“一国之正史”即《明实录》为所疑的主要史料,这与《明实录》因诸多失实虚饰之记载,为世人所诟病有关。据熊德基先生考证,黄景昉亦参考了万历年间陈于陛敕修的《国史》。明代著述私史,多着重于叙述,而他敢于以“唯疑”质问之。黄晋良《国史唯疑》抄本序曰:“夫‘唯’也者受而不辞也,‘疑’也者俟诸人惧偏也。今夫至治不常见,纯德不恒有,所怵者一朝有一朝之是非,一局有一局之隆替,叹息多而揄扬少,论事者正有大不得已者焉。始终必以理为衡,固不容微有偏倚。”(清抄本《国史唯疑·黄晋良序》)书中对明太祖至熹宗朝凡有可议之处,均能直书无隐,兼抒己见;对朝士,即便名臣亦不讳其过失,奸佞也不隐其微善。如卷三对于谦身为兵部尚书,却未察南宫之变,尚有微词:“且于身大司马,统兵政,致人半夜纳兵禁城,毫无闻知。职掌谓何?”(清抄本《国史唯疑》卷三)卷一对胡惟庸虽奸但尚有小善的行径也如实反映:“方克勤守济宁,会所部指挥非时役民筑城,力争之不能得,自署名密上之中书,丞相胡惟庸以闻,即罢役。见惟庸亦有可喜处,难以人废。”(清抄本《国史唯疑》卷一)由此可见,黄景昉虽身居显位却力求和平中正、不傍门户的史学思想。在引用他人编撰的史学文献或文集笔记时,黄景昉十分慎重取舍,多借此与国史互证,对其中的疑误一一指正。在参以个人的见闻上,黄景昉以耳闻目睹为实与正史等史籍互相对证,以辩史书之误,或补史书之阙,或指差异之处。如卷十对《太常考》四孟享太庙时辰的记载,黄景昉据所见予以纠正:“四孟享太庙,惟孟秋以子时,余皆用午。事见<太常考>。至神庙初年,秋享亦改用午时,而以其日寅时省牲。今四孟俱昧爽行礼,在寅卯间,惟岁暮袷祭一用午耳。此余所亲见,视曩者异,不知礼改自何年。”(清抄本《国史唯疑》卷十)又如:黄景昉职掌廷试卷时,亲见过阎立本所绘的《十八学士真像》一卷,乃详细记述其画及收藏经过。此外,书中还记述不少嘉靖、隆庆以来社会风俗、经济状况。如:福建、广西为征播助饷,闽粤商人至海外经商,一只鸽子可获二十金等轶事;以及海内外一些趣闻,可资参考史料。又如:卷一所载有关琉球国中山王遣女来京读书一事:“琉球中山王世修贡职。洪武初,其国遣女生姑鲁妹来京读书,数年学成,还复谢恩来贡……有云:‘东夷诸国独无周易书,每乞赐有之舟辄溺,或令人诵记,去亦不达,未知信否?’”(清抄本《国史唯疑》卷一)相对而言,全书以时渐近,文已渐繁为特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黄景昉亲历的万历至天启朝记载尤为详细。

《国史唯疑》版本以多种抄本存世,且多为善本,唯不见刻本,故而流传不广。据黄晋良《序》考,黄景昉未授梓人,仅传钞副本留予弟子高兆,而后高兆又传钞林同人、吉人兄弟,续郑允亭和黄晋良又各传钞一部。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卷一云:“惟是书刻本罕见,仅有钞本流传,且多断烂不足之本,清乾隆间全谢山已未见全书。”熊德基征访了国内尚存的几种钞本,通过比对后认为,高兆十二卷钞本当为足本。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国史唯疑》十二卷八册,为清初林吉人抄配补抄本,即黄晋良所说的高兆传钞三山副本之一,也是熊德基比对研究的版本之一。其中卷十、卷十二钤“麓原林氏藏书”,为林氏原抄,其余各卷为配抄本。虽仅存两卷原抄,但得自高兆原本传钞,整部书内容较为完备,其版本价值弥足珍贵。现海内外知见的《国史唯疑》抄本主要如下:(1)清初高兆抄本,十二卷四册,南京图书馆藏。(2)清康熙三十年(1691)徐釚抄本,十二卷四册,上海图书馆藏。(3)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双云堂抄同治十一年(1872)范邦棠补抄本,十二卷四册,宁波天一阁藏。(4)清同治十三年(1874)徐时栋烟屿楼抄本,残存六卷二册,国家图书馆藏。(5)清抄本,周星诒校并跋,杨浚跋,十二卷四册,国家图书馆藏。(6)清光绪九年(1883)杨浚冠悔堂抄本,十二卷四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7)清杞菊轩抄本,缪荃孙校,十二卷四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8)清乾隆卢氏抱经楼抄本,十二卷四册,黑龙江图书馆藏。(9)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傅燮詷抄本,十二卷六册,台湾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图书馆藏。

近几年来,学术界还陆续整理出版了影印本、点校本。如:199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即以上海图书馆藏清康熙三十年(1691)徐釚抄本为底本。200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熊德基、陈士楷点校本,该书以上述几种善本为底本进行旁稽博考,校订精审,校正不少错、讹、误及脱漏之句,并附诸名家跋语,使读者进一步了解《国史唯疑》的版本流传情况和珍贵的史料价值,也颇便研究阅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