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5-28 00:24 来源:福建炎黄纵横 作者:张㺯莺


·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56.徐与《鳌峰集》

 

 

火勃为明代福建著名文学家、诗人、博物家、藏书家。他所创立的“兴公诗派”,影响甚大。与曹学佺同为闽中诗坛领袖,在其倡导之下,一时闽中文风极盛,人才荟萃。徐诗风宗唐,典雅清稳,是万历天启间重振风雅的代表。他一生不仕,交游多向学之士,探求艺文,潜心著述,著作甚多。“胸中既已富有考据精核,故自为题识亦侈,诗文诸体无所不备。”所著《鳌峰集》,各体兼备,远溯正宗,近体风度清新,神骨隽异,颇造其域。虽未登峰造极,亦可谓超然尘外。

 

《鳌峰集》二十八卷 ,(明)徐

 (1570—1642),字惟起,号兴公,别号三山老叟、天竺山人、竹窗病叟、笔耕惰农、筠雪道人、绿玉斋主人、读易园主人、鳌峰居士。福建闽县(今福州)人。父徐,字子瞻,号相坡。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贡生,除茂名教谕,曾为南安训导,迁河南永宁知县,卒于任上。兄徐熥,字惟和,号幔亭。万历十六年(1588)举人,著有《幔亭集》等。徐少时受教于兄。

少爱读书,博雅多闻。童试后,即摒弃科举,随兄作诗,以清新隽永见长。先与赵世显、邓原岳、谢肇淛、曹学佺、陈价夫、陈荐夫、叶向高、翁正春等人结社芝山,时相唱酬,时称“芝山诗社”。万历中,与曹学佺同为闽中诗坛领袖,人称“兴公诗派”。 在徐与曹学佺等人的倡导下,一时闽中文风极盛,人才荟萃。

交游广泛,所结交的文人雅士,除上述诸人外,还有冯梦龙,福建提学副使、戏曲家顾大典、文学家长洲王樨登等。所以,曹学佺在《赠徐兴公》诗中赞曰:“应有好缘共赞叹,更无名士不周旋”。由此可见,徐在当时文坛的广泛影响与重要地位。

万历三十年(1607),游广东。同年,其妻高氏逝世。四十四年(1616),长子徐陆病逝。崇祯十二年(1639),徐同次子徐延寿到江苏常熟,拜访钱谦益,切磋学问。

学识渊博,著述宏富。据不完全统计,他的著述多达50余种。主要有:《红雨楼文集》《闽画记》《荔枝谱》《榕阴新检》《笔精》《续笔精》《鳌峰集》《红雨楼题跋》《红雨楼家藏书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等。

《鳌峰集》二十八卷,其中赋一卷、词一卷、其余二十六卷均为诗歌。包括了赋、古乐府、古诗、声诗、律诗、排律、律诗、绝句、诗余等等各种体裁。所收诗作,止于明泰昌元年(1620),天啟以后的诗词未见收录。主要内容如下:

一是交游诗。包括友朋送别赠言、诗歌唱和等等。如:四言古诗《别友》《寄在杭滇中》,五言古诗《送屠田叔迁沅陵太守》《建溪驿送能始之留都》《陆沉金马歌送林志尹之京》、《同吴光卿康仙客集浮山堂次能始韻》《集商孟和草堂看旧窑炉次韻》《题水明楼赠幼孺》《罗浮山歌送陈汝翔之惠州》《和林茂之无题》。徐的此类诗歌,大都清婉有味。如《送林叔度之甬东》诗曰:

不洒故人泪,恐伤游子颜。

潮声两浙水,云影四明山。

《溪十里桥与屠使君泣别》诗,亦是感情真挚,难舍难分。云:

数月愁相别,今朝别是真。从来知己泪,此际陪沾巾。

味亦如中酒,肠应似茹辛。却嫌山路转,顷刻蔽车尘。

二是行旅诗。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中知识有限,只有行路眼观耳识才能补其不足。作为一个文学家和诗人,遍观名胜古迹,增长见识,丰富阅历的同时结识不少的文坛朋友,切磋交流诗艺,提高创作水平。徐平常和福建的文友经常出游,如《鼓山寻茶园因憩田家山楼》《麦斜岩同能始茂之游》《东台庙观宋碑》《涌泉废寺次何舅悌韻》《方广岩》等诗,写了不少关于吟咏福建各地名胜古迹的诗篇。值得一提的是,万历二十年(1592),徐前往吴中,为父亲求《墓志铭》。从崇安出福建,进入江西铅山县,由浙江过仙霞关进入浦城县回福建。作为孝子,乞铭是此行的目的。客观上闽赣浙苏的旅行,是徐走出闽省,交结天下文友,扩大视野、博取众长的好机会。此行徐访问前辈和同辈的诗人文友有王稚登、张献翼、顾大典等,不下二十人。后来,张献翼、顾大典还为《鳌峰集》作了序。

三是怀古诗。如古乐府《门有车马客行》《白头吟》《古别离》《短歌行》《悲秋歌》《采莲曲》《秋胡行》等。《铜雀妓》曰:

墓田秋寂寞,铜雀暮凄凉。繐帷罗绮变,西陵松栢苍。

落月随歌吹,斜阳照泪光。含悲佇美目,空施六尺床。

语言朴素生动,情感浓郁。五言古诗如《擬古》《山行》《舟夜有怀熙吉》《垂虹桥晚泛》等。《垂虹桥晚泛》诗云:

明月出东林,影射澄江净。

芦苇生夜凉,雁鸿起秋兴。

江干白苧歌,声与空谷应。

月落人未眠,清风遁烟磬。

描绘了一幅静中有动的清风明月图。另有《宫人斜》云:

空山冥漠夜沉沉,多少芳魂不可寻。

莫怨埋香在黄土,长门深比墓门深。

面对空旷、幽深的宫人墓地,思想角度却跳出一般的宫怨诗,转而揭露封建帝王的荒淫生活。其《谒严子陵祠》又曰:

桐江渺渺向东流,万古清风在钓舟。

天上故人关象纬,矶头渔父老羊裘。

一竿水月轻千乘,七里烟波薄五侯。

不羡非熊尊渭叟,为臣相助理西周。

《旅次石头岸》又吟:

秣陵城外暂停桡,无奈离心万里遥。

极浦兼葭秋漠漠,隔淮烟雨夜萧萧。

大江迭浪浮孤塔,建业千峰吊六朝。

商女后庭花一曲,歌声哀怨旅魂销。

四是写读书赏读的生活诗。徐出身官宦书香门第,父兄都喜欢藏书,受到家庭熏陶,对书情有独衷,每见异本,典衣购之。数十年穷搜苦访,藏书达5万余卷,藏书楼有红雨楼、绿玉斋、宛羽楼和清晖阁等。当时告老还乡的丞相叶向高、状元翁正春以及屠本畯、谢肇淛、陈价夫、陈荐夫等著名学者,都经常聚集在徐的藏书楼挥毫作书,吟诗作赋。所以徐所创作的诗歌中关于其藏书活动的颇多,此为徐平常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如《朗初上人以沈嘉则丰封楼诗集见贻读而有作》《马季声以秋海棠数本见贻答谢》《送林志尹之吴越贩书》《观书》等等。如《观书》诗曰:

久谢经生业,芸编日卷舒。

校雠深亥豕,岁月老蠹鱼。

帙散秋云外,灯篝夜漏初。

自知穷有命,不废十年书。

朱彝尊就是从赞赏该诗作,进而肯定徐的学问博洽。《静志居诗话》也说:“严仪卿论诗,谓诗有别才,非关学也,其言似是而实非。兴公藏书甚富,予尝见其遗籍,大半点墨施铅,或题其端,或跋其尾。好学若是,故其诗典雅清稳,与惟和足称二难。”这种风格和徐著名藏书家身份是分不开的。

五是反映社会现实、社会巨变的诗。如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南诸溪水俱至奔涛,直抵无诸城,四野茫茫滚如沸。徐的《大水谣》诗,即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水患。而大水既退,忽传倭奴来犯,其《避倭行》,又是描写了百姓扶老携幼惊恐避逃的惨状。又如《武夷采茶词》,为茶农鸣不平。这些都是通过诗歌来反映民生疾苦的社会生活画面。万历中后期,明王朝内忧外患,日益加剧,所以较之前诗歌清婉温润,此时徐忧国忧民之情充满字里行间。如《闻翰卿谈边事》云:

朔云边月度阴川,十载谈兵万里还。

夜半闻鸡函谷路,雪中驱马穆陵关。

剑存欲饮匈奴血,金尽难凋壮士颜。

为问防秋汉诸将,渔阳鼙鼓几时闲!

其七律《送康元龙之灵武》二首之二又曰吟:

黄河官路黑山程,羌笛横吹汉月明。

漠北烽烟三里寨,陇西孽鼓十年兵。

燕鸿度塞寒无影,代马行沙暗有声。

后夜思君劳远梦,朔风吹过白登城。

全诗苍茫劲健,力透纸背。尤值一提的是,万历后期,东北女真族崛起,所建立的后金政权逐渐强盛,与明朝不断发生军事冲突,国内农民起义亦形成浩大声势,大明江山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徐的《己未闻辽事四首》曰:

长驱胡骑犯天朝,东北连年虏气骄。

女真最能窥间谍,男儿谁解扫氛妖。

徒闻赤羽愁多垒,未见朱干格有苗。

薄海疮痍今正困,岂堪增赋重征徭。

的这类诗作,也常以历史故事为题材,借此来影射一些现实问题,用意是十分深刻的。如《筑城怨》一诗,即是借秦筑长城役死征夫无数,来控诉明王朝奴役人民的残暴罪行:

筑城何太苦,百万征夫泪如雨。

年年劳役筋力尽,合涕犹添城上土。

家家成妇望夫还,不知已死长城间。

长城一望白于雪,由来半是征夫骨。

信手皆诗,一日可得二三十首,故曹学佺和其《春日闲居》诗云:‘诗无宿债轻酬客,笔不停耕可当农。”(《石仓诗稿》卷8《玉华篇》)钱谦益亦曰:“万历间与曹能始狎主闽中词盟,后进皆称兴公诗派。”(《列朝诗集小传·徐布衣》)后人常将徐熥、徐“二徐”并称。《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二载:

《明史·文苑传》称“闽中诗文自林鸿、高棅后,阅百余年,郑善夫继之。迨万历中年,曹学佺、徐辈继起,谢肇淛、邓原岳和之,风雅复振”……然以博学称,亦复工文。熥以词采著,亦未尝无学。二人固未易优劣也。

杨浚《论次闽诗》也说:“《晋安风雅》师前辈,绿玉斋中什袭多。能奉唐人作圭泉,兴公诗派幔亭歌。”陈益祥《晋安七子诗序》亦称:“汝大之深沉,汝翔之典逸,二孺之藻稀,平夫之平淡,二徐之清婉。”徐熥、徐两人写作内容、风格相近,甚至题目也一样。汪端亦云:“幔亭、鳌峰昆季诗并以青丘为矩镬,其古诗固不能逮,近体风度清新,神骨隽异,颇造其域。而一气浑成,亦复相去尚远。不免有桓宣武似刘司空之恨。此盖才力所限,非二子之过也。然当雾霆充塞时,独能不师伪体,远溯正宗,可谓卓识绝人,超然尘外者矣。”(《明三十家诗选》)宋佩韦《明文学史》基本继承了此种观点:“他们兄弟俩为诗并宗高启,虽未登峰造极,然当雾霆充塞时,独能不师伪体,远溯正宗,亦可谓超然尘外的了。陈田亦云:“兴公七言,可肩随惟和,五言近体微少变化,应推兄独步。”(《明诗纪事》)

《鳌峰集》一书,诗自乐府、歌行迨古近体,文自序、记、碑、铭、颂、赞、论、说、题跋、谈丛无所不备。天启五年(1625)南居益资助刊刻,但才刊四册,南公去位,无法继续。第二年(1626),徐鬻田数亩,续成十册,这就是天启六年(1626)刻本的《鳌峰集》。2012年,广陵书社出版的陈庆元、陈炜编校的《鳌峰集》,颇便读者阅读。

又是著名的藏书家。他数十年间通过自购、继承父兄遗书、友朋相赠、抄录等途径,收藏日富。平日身处书城,自以为乐。毕生求书、藏书,所藏多宋、元秘本,尤精校勘。所藏之书,大多“点墨施铅”,前题后跋。谢章铤曾评曰:“以博洽闻,插架甚富,丹铅历录,至今流传为世宝。”(《赌棋山庄集·词话五》)曾自编有《红雨楼题跋》《红雨楼藏书书目》《徐氏家藏书目》等,自言积书“五万三千馀卷”。(《徐氏家藏书目·家藏书目序》)

也是一位著名的博物家。其所撰的《荔枝谱》,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该书凡七卷。在编辑体例上,“爱仿蔡书,别构兹谱”。( 徐《荔枝谱·序》)尤其重视对福建荔枝品名、种类的记载。第一卷着重记录了闽中四郡的荔枝品种100个,其中福州41、兴化25、泉州2l、漳州13。包括了荔枝的品名来由、果实特色、成熟时期、产地分布等内容。第二卷分“种、培、啖、晒、焙、煎、浆”七篇,分论了荔枝的种养、食用、保藏、加工等各项技术。第三卷至第七卷,收录了各种荔枝典故、诗文等。该书是继蔡襄的《荔枝谱》之后,又一部十分珍贵的科技文献,它对明末以来福建荔枝生产的发展与总结,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