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人要籍百部评鉴·
53.王应山与《闽大记》
王应山是明代福建著名的方志学家。他自幼聪颖好学,遍览群书,博古通今,于经史子集无所不观,六艺百家无不精通。然一生科场不顺,功名不就,仅以诸生终其生。一生著述甚丰,其中《闽大记》是其代表著之一。该书仅以一卷“闽记”把历史沿革及兵事、灾祥等大事萃于一览,再以建置、吏治、山川、风俗、食货、书籍各占一卷。而将人物类的传记作为全书主体,所记述的人物生平事迹生动细致,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志书。为研究福建古代人物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闽大记》五十五卷,(明)王应山撰
王应山(约1504—约1588),字懋宣,号静轩,别号石林野史。福建侯官(今福州)人。自幼聪颖好学,遍览群书,博古通今,于经史子集无所不观,于六艺百家无不精通。然一生科场不顺,功名不就,仅以诸生终其生。明正德、万历年间,曾在福州、建宁教授《春秋》,四方从学者甚众。后在南京礼部尚书林燫家塾执教。林燫纂修《福州府志》,多请其裁定。壮年远游,遍历闽省诸郡,收集各地风物掌故,特别注意整理地方人物的事迹轶闻,举凡入志的大儒里居、山川形势要隘以及风土民情、物产等,均经实地采访。一生著述甚富,据有关公私目录著录,主要有:《闽大记》《闽都记》《经术源流》《世锦王氏谱要》《全闽大记略》《尚论广编》《负薪琐言》《孝善广编》《帚言摘录》《风雅丛谈》《帝言摘录》以及传奇《千斛记》等等,其中《全闽大记略》等已佚。
谢肇淛《闽都记·序》称:王应山“性喜钩奇,学先讨赜”,精通于地理之学,喜欢四处寻幽探险,采风搜籍。壮年以后,更是遍游八闽各地,“蹑蹻诸郡,凡大儒桑梓之乡,形胜要害之地,川岳灵秀,国华所萃,民风物产所都,在目睫间。”(《闽大记》卷一《总序》)丰富的实地经验加上广博的学识,使其成为修纂志书的上佳人选。他也久存修志之愿,在游历八闽各地之后,本“欲隐栝成编” (《闽大记》卷一《总序》),奈何没有闲暇,未能成书。
众所周知,现存福建省第一部的地方省志是黄仲昭于明弘治二年(1490)纂修的《八闽通志》,其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逮至万历初年,距《八闽通志》修成已逾90多年。当时驻节福州的官员“以《通志》旷逸,雅意重修” (《闽大记》卷一《总序》),于是续纂省志被提上议事日程。其后由林燫主持,并由官方从八闽各地遴选优秀人才从事校雠等工作,王应山也参与其中,续纂省志的工作迅速开展了起来。但不久之后,随着林燫去世以及各位主事官员先后调离福建,编事遂废。王应山不忍费心数月收集来的资料付诸东流,于是采用林燫生前制定的体例,根据已有的材料和自己的见闻,从万历六年(1578)春至九年(1581)夏,独力纂成《闽大记》一书。
《闽大记》五十五卷,记事止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其中万历三十年(1602)以后事,皆由其子王毓德所续。故该书署为:“晋安王应山懋宣纂修,男王毓德粹夫编次”。由于该书是讽闽中大政大事之书,故曰《闽大记》。
该书卷一为总序、述记韵语、义例和图经;卷二为闽记,是以编年的形式略述福建地理沿革和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卷三起分建置表、文武吏治表、唐进士表、宋进士表、国朝乡试甲科表、荐辟表、山川考、风俗考、书籍考、闽越王世家、朱子世家、儒林传、列传等门。在列传一门之下,又细分为名臣、名贤、治才、良吏、忠实、孝子、逸民、文苑、武功、善行、列女、仙释、伎艺和外传等目。全书五十五卷中各种人物传就达到四十七卷,篇幅合占全书85%,由此可见该书是一本以人物传记为主体的志书。在人物的选择上,王应山更重品格,个人才具则次之,诚如陈荐夫《水明楼集·闽大记序》所言:
懋宣所撰次,率后才具而先品格。叙世家则以徽国,作列传冠以儒林,列名臣而阴以次为低昂,考名贤则别其汇为论断,撰名宦而不遗流寓,录死事而并及武功。才弗可废、品有遗议者,悉以杂传次为贞节之后,若前奸宿佞,则又以前鉴附焉。
与之前的《八闽通志》相比,《闽大记》在人物的具体描写上要更加地生动、具体和细致,因此对于研究福建古代人物具有较大的史料参考价值。如《八闽通志》中所载的朱熹事迹,仅在流寓目下做寥寥数语的记载;而在《闽大记》中有关朱熹的资料扩充到了三卷之多。再如有关北宋名臣李纲的记载,在《八闽通志》中仅以400余字对李纲的生平做简略的叙述,其中只有对事件结果的描述,其发生的过程则付之阙如;而在《闽大记》中,有关李纲的生平事迹则被描述得具体而详尽,其中有细节的刻画,有生动的对话,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闽大记》既然以人物传记为主,于是一般志书中普遍记载的其他内容就相应的减少了。如方志中常见的“城池、公署、坛庙、桥梁、丘墓”等条目,在《闽大记》中均不见设置,而仅有的山川、风俗等非人物类内容也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该书少有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在该书少量的记载中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乡土史料。如“风俗考“中对明代福建各地的民情与风俗的记载,还有”食货志“中对于福建各地特产及不同地区间商贸往来的描述,都是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可资参考的重要史料。
目前行世的《闽大记》只有旧抄本行世,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中央党校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皆有藏抄本,但缺卷情况较为严重,其中上海图书馆所藏抄本颇为完整,仅缺卷五十四、五十五。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陈叔侗、卢和根据上海图书馆和福建省图书馆藏本所作的校注本《闽大记》,颇便读者阅读。
另外,王应山所纂修的《闽都记》三十三卷,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福州地方文献。该书首有:陈寿祺《闽都记·序》、谢肇淛《闽都记·序》;卷一,福郡建置总叙;卷二,城池总叙;卷三至卷五,郡城东南隅闽县;卷六至卷十,郡城西南隅侯官县;卷十一至卷十四,郡东闽县胜迹;卷十五,西湖沿革;卷十六,西湖延袤;卷十七,湖中孤山胜迹;卷十八,城西湖滨胜迹;卷十九,湖西侯官胜迹;卷二十,湖南侯官胜迹;卷二十一,郡西侯官胜迹;卷二十二,郡西北侯官胜迹;卷二十三,湖西北侯官胜迹;卷二十四,湖北侯官胜迹;卷二十五,郡东北侯官胜迹;卷二十六,郡东长乐胜迹;卷二十七,郡东南福清胜迹;卷二十八,郡西南永福胜迹;卷二十九,闽清胜迹;卷三十,郡西北古田胜迹;卷三十一,郡东北连江胜迹;卷三十二,郡北罗源胜迹;卷三十三,郡西北福宁胜迹。该书万历三十年(1602)至四十年(1612)之记事,由其子王毓德续成。
懋宣性喜钩奇,学先讨赜。山川之幽险,仙灵之窟穴,靡不届也;龙像金碧之宫,名世松楸之地,靡不探也;故国黍离,周道茂草,城郭是而民非,甲第存而主易,靡不吊也;委巷纡廛,三条九陌,省寺坛坫之遗,水石亭台之胜,与夫村落烟墟、战场戍垒,靡不问也;方册之纪载,词人之赋咏,与夫里闬丛谈,岁时谣谚,夷坚、齐谐之志,靡不采也。其大义取材于史乘,而荒澨窅僻之区、猥琐奇轶之事,则得之耳目所睹记者十七;其体裁稍沿于《西湖志》,而都会郊垧、附庸远近,脉络连绵,易于不杂,则得法道元《水经》者十五。洵问俗之前矛,破荒之鸿笔矣。
陈寿祺《闽都记·序》则曰:
《万历郡志》称其“六籍百氏,靡所不探,诗宗大历,以春秋教授乌石、武夷间。监习守令常式其庐。懋宣食贫笃行,未尝干泽也。”徐兴公与屠田叔书谓:“懋宣年逾八旬有二,康健如故,撰述日富,著《湖山纪胜》,后删润,改名《闽都记》,仿《西湖游览志》之例” ……观其书,凡三十三卷,纪首郡九县、福宁州二县,以坊市为经,以山川、寺院、宅墓、古迹为纬,胪载咏题以佐之。其例盖仿于《方舆胜览》。所征宋、元、明人诗,今多遗佚,其事实亦多郡志所未详。
由此可见,该书是王应山经过实地考察后,汲取《西湖游览志》、《方舆胜览》,乃至郦道元《水经》诸书之长,先舆地形、定方位、审原委,保存大量福州及其周边地区的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经济轶事及其风土民情等方面珍贵的文献史料。
该书行世的主要有:明万历四十年(1612)刻本、清道光十一年(1831)求放心斋刊本、清道光十九年(1839)补刊本、旧抄本等。200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了林家钟、刘大治校注本《闽都记》,颇便读者参考阅读。